大米,小米,稻米,粳米,糯米,籼米,粟米,大麦,小麦傻傻分不清楚……
大米小米之分,很简单,源于颗粒的大小,很多南方人没见过小米,不过肯定见过狗尾巴草,不错,祖先驯化的小米就是这玩意儿。古代的时候叫‘粟’,所以粟米就是小米。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bde91591d55b3199cf9827d73a98286/c5b828fa828ba61e8cce15775634970a314e59d7.jpg?tbpicau=2025-02-19-05_a15cf21f4415e34c87e309ad89916ffd)
仿佛西亚传进的小麦轻松的就取代了小米在中国人饮食中的地位(其实这是我们的错觉)。
与‘小’米相对的当然就是‘大’米了,颗粒大,所以就俗称大米,大米可以分为粳米,籼米,糯米几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8fd48ae46da81cb4ee683c56267d0a4/d362d51b9d16fdfafac266b4a38f8c5495ee7b4f.jpg?tbpicau=2025-02-19-05_fb27ed6a075d9b9c25fc5ee5fbb5eedf)
稻米是稻的果实,水稻分为两个亚种,籼稻(Indica rice)和粳稻(Japonica rice)。也就是粳米,籼米。南方人日常吃的米饭,都是稻米。
糯稻是稻的一个变种,它的果实煮熟后有粘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糯米,我们吃的粽子就是它了。
再说大麦小麦
从麦芒来区分,大麦的芒很长,和麦穗的长度差不多,小麦的芒相对来说要短。
小麦的外壳在脱粒时已经掉了,大麦的外壳很难剥下来。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256a277bfd3fd1f3609a232004f25ce/c4f3d18065380cd751fe93b4b644ad3458828110.jpg?tbpicau=2025-02-19-05_4af9c3186d260bd17d59d0f1ab623a65)
小麦一般磨成面粉,是面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它是当今世界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粮食(和稻米,玉米共同组成了世界三大主粮)。世界上1/3以上人口用小麦作为主要食粮。面包、黄油是西方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大麦种植相对较少,中国除了藏族的青稞用作主食,更多的是用于饲料和酿酒。古代欧洲人吃麦主要还是吃大麦燕麦,到16世纪后被小麦代替。现在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世界80%的大麦产量被化为啤酒。(青稞是大麦的一个种,据说藏族人的主食“糌粑”即用炒熟的青稞磨粉制成。)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9efb7788413b07ebdbd50003cd79113/5cb50430e924b899db1c496179061d950b7bf6d0.jpg?tbpicau=2025-02-19-05_21348bbb1a635fccf77ae5fb265ae630)
小米的营养虽好,适应性广,但生长周期长,口感一般,这也难怪西汉关中推行小麦的种植。事实上小麦取代粟成为中国北方的主食,是有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普遍认为麦子有毒,所谓“原汤化原食”,是中国人吃饺子或面条时的一个传统说法,据说在吃完面条、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否则后果严重。比如:
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云:“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自然兼有寒温,面热麸冷宜其然也”。
陈藏器认为面粉热性,热性的面是致毒的根源。
元代贾铭《饮食须知》:“小麦味甘,麦性凉、面性热、麸性冷、曲性温。北麦日开花,无毒。南麦夜开花,有微毒。面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多食长宿癖,加客气。勿同粟米、枇杷食。凡食面伤,以莱菔(萝卜古称)、汉椒消之。”
《饮食须知》的意思是,北方小麦白天开花,没有毒,南方小麦晚上开花,有微毒。然而不管什么麦子,只要磨成面,就会有丹石毒。
明代慎懋官《花木考》:“小麦种来自西国寒温之地,中华人食之,率致风壅。小说载中麦毒,乃此也。昔达磨游震旦,见食面者惊曰:‘安得此杀人之物’。后见莱菔,曰:‘赖有此耳’盖莱菔解面毒也。”
《花木考》意思是说小麦会导致一种名为“风壅”的疾病,则借达摩老祖之口,直接说小麦是“杀人之物”!还好有萝卜、花椒可以解毒。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古书的一系列说法显然很可笑,但这些人们的观念确实反映出了小麦传播过程中的困难。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cb6236a2df33a879e6d0012f65d1018/5afe90d4b31c8701780412bc307f9e2f0608ff4c.jpg?tbpicau=2025-02-19-05_b8965bc330a25f7c3fd3cced1dfd9631)
大米小米之分,很简单,源于颗粒的大小,很多南方人没见过小米,不过肯定见过狗尾巴草,不错,祖先驯化的小米就是这玩意儿。古代的时候叫‘粟’,所以粟米就是小米。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bde91591d55b3199cf9827d73a98286/c5b828fa828ba61e8cce15775634970a314e59d7.jpg?tbpicau=2025-02-19-05_a15cf21f4415e34c87e309ad89916ffd)
仿佛西亚传进的小麦轻松的就取代了小米在中国人饮食中的地位(其实这是我们的错觉)。
与‘小’米相对的当然就是‘大’米了,颗粒大,所以就俗称大米,大米可以分为粳米,籼米,糯米几种。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8fd48ae46da81cb4ee683c56267d0a4/d362d51b9d16fdfafac266b4a38f8c5495ee7b4f.jpg?tbpicau=2025-02-19-05_fb27ed6a075d9b9c25fc5ee5fbb5eedf)
稻米是稻的果实,水稻分为两个亚种,籼稻(Indica rice)和粳稻(Japonica rice)。也就是粳米,籼米。南方人日常吃的米饭,都是稻米。
糯稻是稻的一个变种,它的果实煮熟后有粘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糯米,我们吃的粽子就是它了。
再说大麦小麦
从麦芒来区分,大麦的芒很长,和麦穗的长度差不多,小麦的芒相对来说要短。
小麦的外壳在脱粒时已经掉了,大麦的外壳很难剥下来。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256a277bfd3fd1f3609a232004f25ce/c4f3d18065380cd751fe93b4b644ad3458828110.jpg?tbpicau=2025-02-19-05_4af9c3186d260bd17d59d0f1ab623a65)
小麦一般磨成面粉,是面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它是当今世界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粮食(和稻米,玉米共同组成了世界三大主粮)。世界上1/3以上人口用小麦作为主要食粮。面包、黄油是西方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大麦种植相对较少,中国除了藏族的青稞用作主食,更多的是用于饲料和酿酒。古代欧洲人吃麦主要还是吃大麦燕麦,到16世纪后被小麦代替。现在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世界80%的大麦产量被化为啤酒。(青稞是大麦的一个种,据说藏族人的主食“糌粑”即用炒熟的青稞磨粉制成。)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9efb7788413b07ebdbd50003cd79113/5cb50430e924b899db1c496179061d950b7bf6d0.jpg?tbpicau=2025-02-19-05_21348bbb1a635fccf77ae5fb265ae630)
小米的营养虽好,适应性广,但生长周期长,口感一般,这也难怪西汉关中推行小麦的种植。事实上小麦取代粟成为中国北方的主食,是有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普遍认为麦子有毒,所谓“原汤化原食”,是中国人吃饺子或面条时的一个传统说法,据说在吃完面条、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否则后果严重。比如:
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云:“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自然兼有寒温,面热麸冷宜其然也”。
陈藏器认为面粉热性,热性的面是致毒的根源。
元代贾铭《饮食须知》:“小麦味甘,麦性凉、面性热、麸性冷、曲性温。北麦日开花,无毒。南麦夜开花,有微毒。面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多食长宿癖,加客气。勿同粟米、枇杷食。凡食面伤,以莱菔(萝卜古称)、汉椒消之。”
《饮食须知》的意思是,北方小麦白天开花,没有毒,南方小麦晚上开花,有微毒。然而不管什么麦子,只要磨成面,就会有丹石毒。
明代慎懋官《花木考》:“小麦种来自西国寒温之地,中华人食之,率致风壅。小说载中麦毒,乃此也。昔达磨游震旦,见食面者惊曰:‘安得此杀人之物’。后见莱菔,曰:‘赖有此耳’盖莱菔解面毒也。”
《花木考》意思是说小麦会导致一种名为“风壅”的疾病,则借达摩老祖之口,直接说小麦是“杀人之物”!还好有萝卜、花椒可以解毒。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古书的一系列说法显然很可笑,但这些人们的观念确实反映出了小麦传播过程中的困难。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cb6236a2df33a879e6d0012f65d1018/5afe90d4b31c8701780412bc307f9e2f0608ff4c.jpg?tbpicau=2025-02-19-05_b8965bc330a25f7c3fd3cced1dfd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