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知识中的确立(二)
中天易传人张永红整理
三、望朔与月地系统
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望、朔、上弦、下弦为四个特征时空点。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三个星体联成一线时,称为朔日,这时候的月亮面对地球的一面正处于太阳的阴影中,地面上的观察者用肉眼看不见月亮,时间通常是农历初一,是极阴之点,为太阴。当月亮背向太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三个星体联成一线时,称为望日,在这一天太阳在西方落下时正好月亮从东方升起,地面上的观察者可以看到圆形而又明亮的月亮,时间通常是农历十五,是极阳之点,为太阳。月亮与地球联线垂直于太阳与地球联线的位置有两个,从朔日到望日期间经过的位置是上弦,是由阴向阳转化时的阴阳平衡点,称为少阳;从望日到朔日期间经过的位置是下弦,是由阳向阴转化时的阴阳平衡点,称为少阴。所以,在一个望朔月中,地球与月亮为两仪,望、朔、上弦、下弦为四象,构成了月亮绕地球公转的时空体系。我国的古代历法就是建立在望朔月的基础上,故又称月历或阴历。
显然,望朔点的连线通过地球,并与上弦点和下弦点的连线相垂直,构成了月亮绕地球运行的椭圆形轨道的长轴和短轴。这一点与日地系统是一样的。
四、人类的时间与空间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时间和空间与地球密切相关。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以子、午、卯、酉为四象。子正为子夜零点整,是观察者所在局部背对太阳的长夜中最黑暗的时刻,属太阴;午正为正午十二时整,是观察者所在局部面对太阳的白昼中最明亮时刻,属太阳;卯正为凌晨六时正,是由太阴向太阳运行时的阴阳平衡点,人们开始见到太阳,属少阳;酉正为黄昏六时正,是由太阳向太阴运行时的阴阳平衡点,处于太阳落山时刻,属少阴。子、午、卯、酉四象表示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构成了地球自转的时空体系。事实上,这一时空体系是以人类自身为参照物,研究太阳相对于人(包括作为观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区域)的运动规律,所以,它以人(包括作为观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区域)和太阳为两仪,根据人见到的日照状态,以其强弱区分阴阳,这样就产生了因日照而异的四象:子、午、卯、酉。
地球自转还确定了东、西、南、北四象。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按地轴方向确定南、北。构成了地面位置的时空体系。事实上,这一时空体系仍然是以人(包括作为观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区域)和太阳为两仪,研究太阳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以观察者看到的卯时左右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酉时左右太阳落山方向为西,正午时太阳的方向为南,反之为北。这是子、午、卯、酉与东、西、南、北的结合,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在我国的古代历法中,医用历四柱干支年从春分开始,春分日的昼夜相等。卯时正日出,方向为东;酉时正日落,方向为西;午时正日中,方向为南;子时正日背,方向为北。一年四季、十二时辰和东西南北就这样协调和同步。
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中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子、午、卯、酉是这一时空体系中的四个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时空点。就像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一样,为了进一步确定一天中的时间,对这四个时空点间的四个间隔作进一步分割,每一个间隔分为三分,形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一时辰等于两小时。从而完成了一天的计时。
干支年、望朔月和子午日的结合构成了古代的天文历法。在《尚书·正义》中说:“四时,时各九十日有余;分为八节,各四十五日有余也。节气者,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四时分之,均分为十二月,则月各得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以初为节气,半为中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也。计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强半也。”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其中的“纪”指日月的运行轨道。整句的意思是:天为阳体,地为阴体,日为阳体,月为阴体,日月沿着各自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太阳在黄道面上转一周,月亮转十三周略缺,大月和小月累计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余下的时间按闰月处理。由此确定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五、天球体系
为了确定天体的位置,古代的天文观察家把地球运行的黄道面上的星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合称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组成天体四象,构成了星体相对与地球运行的时空体系,后来演化为天球坐标系。


中天易传人张永红整理
三、望朔与月地系统
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望、朔、上弦、下弦为四个特征时空点。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三个星体联成一线时,称为朔日,这时候的月亮面对地球的一面正处于太阳的阴影中,地面上的观察者用肉眼看不见月亮,时间通常是农历初一,是极阴之点,为太阴。当月亮背向太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三个星体联成一线时,称为望日,在这一天太阳在西方落下时正好月亮从东方升起,地面上的观察者可以看到圆形而又明亮的月亮,时间通常是农历十五,是极阳之点,为太阳。月亮与地球联线垂直于太阳与地球联线的位置有两个,从朔日到望日期间经过的位置是上弦,是由阴向阳转化时的阴阳平衡点,称为少阳;从望日到朔日期间经过的位置是下弦,是由阳向阴转化时的阴阳平衡点,称为少阴。所以,在一个望朔月中,地球与月亮为两仪,望、朔、上弦、下弦为四象,构成了月亮绕地球公转的时空体系。我国的古代历法就是建立在望朔月的基础上,故又称月历或阴历。
显然,望朔点的连线通过地球,并与上弦点和下弦点的连线相垂直,构成了月亮绕地球运行的椭圆形轨道的长轴和短轴。这一点与日地系统是一样的。
四、人类的时间与空间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时间和空间与地球密切相关。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以子、午、卯、酉为四象。子正为子夜零点整,是观察者所在局部背对太阳的长夜中最黑暗的时刻,属太阴;午正为正午十二时整,是观察者所在局部面对太阳的白昼中最明亮时刻,属太阳;卯正为凌晨六时正,是由太阴向太阳运行时的阴阳平衡点,人们开始见到太阳,属少阳;酉正为黄昏六时正,是由太阳向太阴运行时的阴阳平衡点,处于太阳落山时刻,属少阴。子、午、卯、酉四象表示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构成了地球自转的时空体系。事实上,这一时空体系是以人类自身为参照物,研究太阳相对于人(包括作为观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区域)的运动规律,所以,它以人(包括作为观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区域)和太阳为两仪,根据人见到的日照状态,以其强弱区分阴阳,这样就产生了因日照而异的四象:子、午、卯、酉。
地球自转还确定了东、西、南、北四象。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按地轴方向确定南、北。构成了地面位置的时空体系。事实上,这一时空体系仍然是以人(包括作为观察者的人所在的局部区域)和太阳为两仪,研究太阳相对于观察者的运动,以观察者看到的卯时左右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酉时左右太阳落山方向为西,正午时太阳的方向为南,反之为北。这是子、午、卯、酉与东、西、南、北的结合,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在我国的古代历法中,医用历四柱干支年从春分开始,春分日的昼夜相等。卯时正日出,方向为东;酉时正日落,方向为西;午时正日中,方向为南;子时正日背,方向为北。一年四季、十二时辰和东西南北就这样协调和同步。
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中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子、午、卯、酉是这一时空体系中的四个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时空点。就像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一样,为了进一步确定一天中的时间,对这四个时空点间的四个间隔作进一步分割,每一个间隔分为三分,形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一时辰等于两小时。从而完成了一天的计时。
干支年、望朔月和子午日的结合构成了古代的天文历法。在《尚书·正义》中说:“四时,时各九十日有余;分为八节,各四十五日有余也。节气者,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四时分之,均分为十二月,则月各得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以初为节气,半为中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也。计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强半也。”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其中的“纪”指日月的运行轨道。整句的意思是:天为阳体,地为阴体,日为阳体,月为阴体,日月沿着各自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太阳在黄道面上转一周,月亮转十三周略缺,大月和小月累计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余下的时间按闰月处理。由此确定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五、天球体系
为了确定天体的位置,古代的天文观察家把地球运行的黄道面上的星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合称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组成天体四象,构成了星体相对与地球运行的时空体系,后来演化为天球坐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