锏吧 关注:1,101贴子:9,707
  • 14回复贴,共1

程子颐武备要略鞭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请大家注意下面这一段:
“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自。......予少时甚慕焉,遍访不得其传。一日习单刀于冲斗公,得其法,则知刀与鞭大同小异也。鞭制说……鞭约长3尺5寸,靶长1尺4寸,共长4尺9寸。作28节重10余斤至20斤足矣。自下至梢,渐小上去,方能称手。制以鞭鞘,免使上锈。铁要炼熟,其节不宜太深,恐易伤损。整磨如镜之光为佳,或造为单锏,如鞭之尺寸,四面起枧槽者尤妙,又可无损坏之虞矣。


IP属地:河南1楼2020-09-20 21:41回复
    枧:jiǎn 形声。字从木,从见,见亦声。“见”意为“让人看到”、“在明处”。“木”指引水的木槽。“木”与“见”联合起来表示“露天而建的引水木槽”。本义:悬架在地面上的引水木槽。
    四面起枧槽者尤妙,就是说锏的四面要带槽才更好,又轻又结实。
    这段话是我在翻看《武备要略》时无意间发现的。程子颐和他叔父程宗猷都是明末武术家,程宗猷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单刀法选》。他们俩选兵器肯定不会选礼器、武举器或民间野把式的奇门兵器。
    但是,这个“锏面开槽”怎么解释?


    IP属地:河南2楼2020-09-20 21:50
    收起回复
      这段话是在书中卷8.鞭说.鞭制说的结尾处。
      如果这段话不够有说服力,前面还有句更精彩的:
      古人云:快马轻刀,极其便利,何以鞭为?第刀只可敌无甲之兵,若遇铁骑重甲,非鞭不可。
      注意“轻刀”这个词,可以说这是明清两朝实战锐器的铁律。比如明御林军大刀,1.5米往上,但还没有田家铁匠铺的单鞭重。


      IP属地:河南3楼2020-09-20 21:55
      收起回复
        错误百出:
        一、碧鞭法与刀法相差甚远,两种兵器本质上的不同;
        二、铁器均生锈,按照摘录所言,熟铁并不能“免使上锈”;
        三、镜面易花易脏且不利隐藏,为次;
        四、面起主要输出和结构支撑作用,没有面还算兵器吗?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9-20 23:04
        收起回复
          说实在的,这些争论可能永远也不会出李菊福的结果了。因为冷兵器早已被战场淘汰,只作为体育器材与装饰品存在。而热兵器弹药的杀伤效果都有科学规范的测试流程,冷兵器呢?怎么测?
          更何况要说不实用,晚清流传下来的那些民间奇门兵器更不实用,不也有人练?
          嘛,做人最要紧是开心,我倒是觉得除掉扭转体、鼠尾柄、气泡铸铁这些明显糊弄人的以外,形制只要玩家本人喜欢,外人就不必多操心啦


          IP属地:河南7楼2020-09-20 23: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