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文吧 关注:754贴子:13,610
  • 6回复贴,共1

「良_文」<第五届短篇>复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去年的一篇文,总觉得对于两个人物的关系表达有些不到位,于是就自己下笔写了。灵感来自于一部电影,当时很想写影评式文章。心血来潮之作,删改过两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25 21:53回复
    电影的开场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稻田。镜头由低往上走,田地的裂纹被金色秸秆点缀,有了些隐晦的诗意。继续向上,是丰满的稻蕙逆着阳光向根茎致意。而后镜头拉远拉长,秋色万顷波,偶有蜻蜓飞过。孩童清脆笑声出现的时候,镜头变成了俯拍,只看见几个黑色的脑袋在金色的波涛里跳跃。最后金色慢慢淡去,以黑色为中心延展出了两小篆样的文字——复韩,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这样流畅的场景变换,颇具古朴意味的色彩搭配,片名的字体设计上也下了功夫,似乎值得一看。
    我摒去杂念,开始认真观看起来。
    男主角应该是张良,开头花了十几分钟运用蒙太奇手法介绍他小时候的经历,其中隐隐可窥见这个孩子有着成年人的沉稳,但又带着十足的天真。成熟与幼稚这两种本来看似矛盾的东西皆在他身上,看似不可思议,却又浑然一体。
    这么多年看电视剧和电影的经验告诉我,一个早慧孩子,是不足以满足观众的探究心理的,完美的东西往往让我们这些看客觉得索然无味。家族显赫,品行端正,惊才绝艳,可如果这孩子身上带着与聪慧不相衬的天真,就赋有变化的可能性了。于是我大胆地猜测,主角在这部影片里最大的闪光点,是成长。对,或者不对,姑且继续看下去,看看能不能验证我的猜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9-25 21:54
    回复
      少年确实长大了,身体如同竹笋忽然拔高,面庞变得好似流光溢彩的美玉,嘴角总是噙着几分笑意,眉眼里都带着温和,又带着一份若有若无的疏离感。这种矛盾感依旧鲜明地存在,似乎将会作为一种特质而贯穿影片。
      另外一个男子出场时,音乐陡然变得欢快起来,采景和光线极其明艳鲜活,有别于这部影片压抑沉顿的基调。而且我发现,无论与谁站在一起,他身上的光都是最多的。导演想表达什么呢?他夸张而滑稽的语调像个喜欢邀宠的小孩子,莽撞而轻浮的举动让人联想到花花公子,有爱喝酒的癖好,偶尔也会安静下来。他安静下来时,才显现了华贵的气质,眼神里有落拓与不羁,也有几分……痛苦?
      天空忽然下起雨来,场景变化,男子的烤鱼出现在了两个小孩子的手上。伴着一段绵延不断的女声哼唱,幕布彻底变黑,“想见我的人,不想见我的人,终于还是要再见了。”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人身上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东西。姑且耐心看下去吧。
      这个人名唤韩非,是影片中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串联,所有的人物都出场了,背景也构造全了。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内忧外患的韩国宫廷,身怀绝技的江湖侠客,剑心琴魄的巾帼女子,各种各样的人因缘际会,构成了一副色彩绚丽的画卷。
      “这七国的天下,我要九十九。”故事到这里,剧情已经过半。这时周围有人感叹了一句天真。我突然有些心酸,韩非公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他知道韩国宫廷的腐朽吗?他知道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的吗?他想要做什么呢?以燃烧自己的方式去照亮什么吗?他是全影片里表面上最自由的人了,我真的不希望他被束缚。
      随着剧情的进展,我发现张良身上原本暗淡的光线逐渐变得明亮起来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仔细回想,似乎是第一次与韩非重逢的时候。
      如果不是韩非出现的话,张良应该依旧是那个谦谦如玉,不涉朝政的贵族公子。他一直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未雨绸缪的潜意识,这一点可能跟父亲早亡,祖父不想让他有什么万一,又刻意培养所致。他身上的聪慧被家族引导极度放大,是名满新郑的天才少年。相反的,他身上的天真并不符合家族的期待,在早期并未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前期看见的,是一个面上一问三不知,私下却心有沟壑城府的形象。可与韩非相处的时间越久,他身上那种天真的特质就愈发明显。
      我忘不了那双眼睛。
      在将军府里虽利刃加身,也依然安然自若的神情,他声音的底色仍然是温润的,但我没有错失他瞥向弓箭手和刀斧手时的一抹冷意,那是比由他负责斡旋的将军更加深沉的暗海。他似乎,有些沉不住气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9-25 21:54
      回复
        一个人可以真正地认清自己吗?我们被环境所限,看到的东西不过是能看见的,听到的东西不过是能听见的。对于自己身处的这一片幽深的海洋,怎么也不可能透析全部的水珠。往往遇到了一些事,我们强烈的第一反应在身体里有了印记,从此模糊的生命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而此时的男主角张良正跪在地上,向他的祖父陈明心意。他祖父叹息了一声:“我原本以为你是个聪明人。”他的眼睛微微闪烁,波澜里有明明灭灭的光芒,“我本来也以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可是社稷动荡不安,韩国的百姓需要的不是能够保全自己的聪明人,而是只知道往前冲往前闯的笨人。祖父,抱歉,我完成不了你的期待了。”张开地苍老的脸上泛起苦笑:“或许我不该答应韩非让你去帮他,怪我,怪我呵。”一阵急剧的咳嗽声传来,张良将头埋得更低:“祖父,不怪您,也不怪韩非兄,我张家五代为相,父亲是怎么死的,我清楚。您在朝堂上有怎样的煎熬,我也明白。我是这样一个人,那么就迟早会走上这样一条路。韩非兄只是早些让我看清楚了而已。”张开地摆摆手,声音里是极致的倦怠,“我拦不住你的父亲,自然也拦不住你。去做吧,或许你会有一个不同于我们的结局。”地上忽然落下硕大的水珠,像墨一样晕染开来。张良缓缓将额头贴地,晴朗明晰的一字一句,“多谢祖父。”
        似乎一切都在变好,少年们的勇气与智慧让他们在斗争中占尽先机。一种年轻的、新鲜的、跳动着的血液,正在注入这个腐朽的国家。旧日的枯红惶恐不安,生怕这种如火一般的光明会将自己燃烧殆尽,新鲜对比出来了他们的老旧,无能为力地只能用虚张声势的愤怒掩盖内心的惶恐。
        可我并不觉得这会是结局。我一开始对韩非的妄论在一些细节上得到了印证,我对了,同时也错的离谱。韩非公子的命数不长,他一开始就知道。他笑着对关心他的子房说:“若使美人寂寞,空樽对月,就是我的罪过了。”
        好像是不辜负的意思。
        我该如何评价他呢?一个人不知道结局,凭着一腔热血走在坎坷的路上,我们可以说他天真。可是如果那个人知道结局却依旧无怨无悔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背影。天真吗?或许该称之为信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25 21:55
        回复
          结局亦是由韩非带来的。秦王召之,韩王允。因为一个人想见他,他想肃清政治,振兴韩国的路才走了一半,便又要流离他乡了。我说不清他临行前的神情,好似悲凉,又好似莞尔。他拍了拍张良的肩膀,说,“交给你了。”这番话里蕴含着托付的意思。张良沉默了很久,最终只是缓缓抬头,道了一声“此行珍重。”一切尽在不言中。于是韩非哈哈大笑起来,镜头落在张良的视角上,看着韩非与众人一一话别,他们一一虚化,声音也由清晰变得模糊,只剩下少年的轮廓愈发鲜活。
          那个远去的背影渐渐被火光覆盖,没有任何的铺垫与暗示,就是韩国覆灭的场景了。平日里干净温和的少年周身都被血色覆盖,面庞上终于流露出鲜明的痛苦神情,把他清雅的相貌逼得艳丽了几分。他的祖父给他准备了快马与钱财,话语里都是嘱托,“我妥协了一辈子,也怯懦了一辈子,总想着是为了我张家。可事到如今,我也会想如果当初和你们站在一起了,会不会就不是这样的结局,你父亲或许也不会死。良儿,你的路还长,不应该也没必要葬送在这里。腐朽年迈的我才应该血战到底,陪着这个和我一样的国家殉葬。你快走,快走……”
          最后是极其暗红的色调,马背上的张良在风中回头,血色和火光倒映在他的眼眸中,纯粹的疼痛和纯粹的信念互相交织,酝酿成复杂的深沉。
          一切戛然而止。
          我有些头疼地回想了一下历史上的张良,弟死不葬,散尽家财,仆从皆遣,刺杀秦王,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怀揣理想的热血青年所为。可是后来的他处理事情如此老练,借着萧何来提醒刘邦查看秦国版图。他似乎早就预料到某个结局,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性格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回想起影片最后那双映着火光的眸子,叹了一口气,似乎有些东西还没有交代清楚,那些相互对立的,又相辅相成的,到底什么才是因又什么才是果?看来这部电影还会有续集,到时候再来看看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9-25 21:55
          回复
            【字数】3082字
            【是否通过预审】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9-25 21:56
            回复
              --------END--------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9-25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