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吧 关注:566,159贴子:4,820,240
  • 5回复贴,共1

六安“挤”进皖江谋突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土面积第一,人口总量第二,六安在全省17个市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市。但在中国社科院等机构日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六安“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率竞争力”两项排名都在全省垫底。六安急切盼望能“挤”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借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风”实现“突围”。日前,在六安市委、市政府的极力争取之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8+1”的格局中“挤”进了六安市的舒城县和金安区。六安市市长张韶春对记者说:“我们一定把这个机遇当成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打造滨水园林城市
     淠河总干渠流经六安市区的部分有12公里长,滨河而建的一条绿色走廊,是现在六安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做梦都没想到这条河能活起来”,63岁的老船民詹克良对这段河的记忆充满了辛酸。
     詹克良祖辈都是船民。“我从娘胎里出来就在船上,一直到57岁时才上岸。”詹克良告诉记者,在2002年淠河总干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之前,数百条船只堵塞在总干渠的河道中,大量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河水中,水源被污染,甚至影响到省城合肥的饮用水安全。当时,不仅这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周边的社会治安也非常糟糕,“岸上的人都不敢太靠近我们,还给我们起了个‘东海舰队’的外号”。2002年7月,淠河总干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始。六安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河道进行整治,对船民进行安置,使河道周边的环境面貌一新。六安市此举先后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
     在淠河总干渠的整治同时,六安市又抛出一项总投资达50亿元的城建大手笔——老淠河治理工程,将老淠河城区段近7公里的堤段,建成一个蓄水1800万立方米的万亩水面。届时,沿老淠河的六安城区,将呈现出“清水绕绿城、参差十万家”的美景。有关部门测算,淠河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后,六安市城市水面将增加一个半西湖的水面,一个全国一流的滨水园林城市将呈现在老区人民面前。
     六安市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举是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也是依托六安独特的水资源优势,为招商引资创造一个好的平台。
     凭真诚招商引资
     会招商还要会留商,让外来企业安心扎根六安创业,是六安近年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一大特色。
     提到选择六安的原因,来自吉林通化的安徽美佳印务有限公司程培华总经理有很多感慨。他告诉记者,2000年他在深圳一家印务公司当副总时,根本想不到会来六安发展。当年,他被迎驾集团请过来,帮迎驾集团做配套的印刷厂时,他们位于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厂址还是一片荒岗,路都没修好,但市领导对这个印务企业特别关心,经常到工地现场办公,最令程培华感动的是六安市及开发区各级领导对他的真诚关怀,正是这种真诚,坚定了程培华留下创业的信念。
     不久前,程培华把妻子从深圳带到六安发展,想开一家美容美体馆,得知此事后,开发区的领导主动帮忙办手续、租房子,给予了很多额外的关心和帮助。程培华向记者坦言:“我刚来六安时,打算干上一两年就走,没想到一干就是九年,现在我已经决定不走了,在六安一直干到退休。”
     借“东风”升级产业
     提到六安市的资源优势,六安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李修俊的话多了起来。
     李修俊介绍,在水资源方面,六安全市水能资源总蕴藏量53.4万千瓦,占全省的12.5%,5大水库积蓄了二类以上优质水源67亿立方米;在矿产方面,霍邱县的铁矿探明储量有16.8亿吨,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六安还是个农业大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六安的农产品不仅产量大,而且品质好,“叫得响的就有皖西白鹅、寿霍黑猪、六安大麻、六安瓜片以及大别山高山蔬菜、水产品等,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潜力很大”。六安在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纺等行业都有较好的基础,适合发展装备制造及其配套产业和轻纺产业,而随着合武铁路的建成通车、新桥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六安的交通优势日益突出,非常有利于物流、专业市场和旅游基地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楼2010-01-22 16:53回复

         “目前,我们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急需借助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李修俊说,六安现在输出的产品很多还是原材料或者半成品,附加值较低,“如果能引进相关产业,就地深加工,我们的优势资源创造的价值将更高”。
         李修俊告诉记者,在加入“省会经济圈”之后,六安就提出了打造“合六工业集中区”的想法,即把合肥和六安的交界处的区域发展成为全国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积极申请列入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发展步骤上,相对集中地建设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
         迎接机遇面对挑战
         “我非常看好六安市此次跻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这是六安迎来的一个极佳的机会。”21日上午,对皖西区域经济颇有研究的皖西学院副院长张文兵教授向记者解析了他眼中的“六安机遇”。
         张文兵认为,这次机遇对六安十分重要。“六安离江苏、浙江和上海这么近,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需要升级,制造业等产业梯度向内陆转移又是一个客观的规律,这对安徽是机遇,对省内各地则是挑战,六安应该迎接机遇,面对挑战。”
         “六安发展的潜在优势很大。”张文兵说,六安有距离国内市场近的市场条件,有发达且日益完备的高速交通条件,拥有接受过近20年锻炼的大批成熟产业工人,有地方政府的迫切意愿,这就共同构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另外,六安最有潜力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拥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十分贴近省城合肥,有山区,横跨两大水系,是个多元的行政区。
         那么,有优势、有条件之后该如何去融入产业转移示范区呢?张文兵认为,要想实现目的,就需要政府去认真筹划,去寻找一些发展前景好的集群式产业。因为集群式产业转移有利于地方政府实现低成本发展,付出最小,得到最多,而且集群式产业转移还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改变过去产业不成规模和气候的问题。如果能让一个十亿或百亿的产业集群搬过来,将会给六安带来大量的人口和物流,又将衍生出更深层次的产业链条。
         张文兵说,在机遇面前,六安还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思想观念和政策配套上提前谋划和应对,实现招商引资从量变到质变。
    


    2楼2010-01-22 16:53
    回复
      说好了,富了带我


      IP属地:广东3楼2010-01-25 16:48
      回复
        • 218.23.82.*
        made,房子又要涨了


        4楼2010-01-26 13:26
        回复
          • 119.145.101.*
          六安大发展机会来了


          5楼2010-01-27 16:55
          回复
            • 114.104.108.*
            又在抱大腿~~


            7楼2010-01-28 1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