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冠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帝王最为隆重的冠式,是汉服冕服中的首服,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在祭祀等礼仪大典时穿戴。自西周大备以来,一直为封建帝王所传承,主要用于祭祀以及朝贺、册封等场合,成为帝王及王公、卿大夫所佩戴的最高等级的礼冠。冕的造型并不是单纯的美观好看,其形制中蕴藏着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美学意蕴。首先,冕冠綖板前圆后方的形制,贯穿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尊地卑”的等级观念,前圆象征天,后方象征地;前为尊、后为卑,象征性地阐明了天地有别、君尊臣卑、君贵民轻的等级观念。同时冕前低后高,呈前伏之势,也隐含着帝王地位虽高也要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象征着帝王要有谦恭的美德,这也是“冕”的本意。其二,蕴含了中国古代“五行说”,冕旈由五种颜色玉石构成,即赤、白、青、黄、黑,在中国古代这五色被称为“正色”,并认为此五色与“五行”相呼应:土为黄、木为青、金为白、火为赤、水为黑,即冕旒在色彩上运用的五色与是与“五行”相对应的,五色毕备与“五行”相通,意味着天象人伦合一,含帝王与宇宙相通之意,从而突显了帝王与天等同的地位。其三,冕冠的设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将取之于自然的材质根据其特点巧妙地运用于不同结构的装饰部位,通过各种色彩的搭配,既形成绚烂的视觉冲击,又不会产生视觉零乱,达到色彩与视觉的统一,反映了古人极高的审美观。其四,冕冠中还隐含着许多对帝王的警示和告诫作用:如冕旒悬于帝王的眼前,若来回晃动,必会遮蔽视线,所以作为帝王要目不斜视、品行端正,“非礼勿视”。玉瑱因悬于两耳边,又名“充耳”,故提醒帝王身居宫中不可妄听,勿信谗言,“非礼勿听”。
撷芳主人《大明衣冠》明代冕示意图
由上可以看出,在冕冠的设计中,古人借助许多象征的手法,通过造型、色彩、数字、材质等方面的运用,把自然规律和人事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神秘、抽象、崇高的礼仪制度、君王思想、身份地位、尊卑等级等精神意念外化,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表现出来,达到将自然物质现象与思想政治文化理念相结合的目的,使之合理化、真实化、秩序化,通过自然崇拜达到教化、统治人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