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岚大介创作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同名漫画作品,其中有《心理游戏》(2004年)、《钢筋混凝土》(2006年)等,以及与STUDIO4°C合作制作的剧场版长篇影漫《海兽之子》。虽然被摄人心魄的画面感所吸引的人很多,但另一方面,故事情节和角色台词等地方令人颇为费解,从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本篇文章将从作品《海兽之子》的主旨和表现手法等去思考引起赞成和反对的原因,深入这些谜团进行探讨。
表达世界的“感觉”

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作品给其他的创作者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是“创作者的创作者”的存在。除此之外,他在动画界中也留下了很多杰出的作品。
在原漫画作品《海兽之子》中,最吸引人的是其极具张力的描绘手法,但可能谁都无法立刻理解其中的魅力。因为漫画中有使用圆珠笔涂画的地方,乍一看,像是一幅杂乱的画,这就会让人觉得漫画家的绘画技法很笨拙。
问题是,什么是“擅长绘画”?在五十岚大介的作品中,与其说他的漫画风格中有着流畅华丽的笔触,或是按照准确旋律进行演奏的工匠式漫画制作,不如说他是将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灵感和感觉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擅长绘画”不仅仅只是将现实转换成“符号”,而是绘出来的画有其根源性的存在意义。
艺术家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立体性地捕捉,感受对象的质感,才能真正地将所描绘的对象描绘出来。这样一来,读者便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雨点落在脸上,赤脚踩着随波涛移动的沙子,躺在空无一人的教室时感受地板传来的温度等,即使没有在现场,这些场景也会像魔法一样向你扑面而来。

重新制作的动画版《海兽之子》,正是唤醒了这种细腻的画风。曾被五十岚作品的画作吸引过的观众,一定会更加喜爱这部动画。例如,单单从人物的脸来看,就能发现鼻头和颧骨周围有无数细微差别的线条。作为动画作品可以说是细腻得独树一帜了。这样一来就达到了与原作品相近的视觉效果。
线越多,作画就越费时间和劳力。除人物外,海龟、珠贡、海豚、鲨鱼、鲸鱼等海洋生物的描绘,在使用3DCG技术的同时,还用多量化的个体数和切割数来生动地表现出生物周围的水花和泡沫。
例如,原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暴雨中,14岁的主人公琉花骑着自行车的场景就非常精彩。刚开始仅仅只是雨水拍打在少女身上的感觉,下一秒少女就似乎瞬间融入雨中,从感觉到幻想,剧情衔接紧凑,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仿佛自己就在海洋中遨游一般。在逐渐展开的后半部中,产生了绝妙的效果。在海洋中遇到巨大生物的恐惧,大海的不可思议之处,以及接触宇宙的神秘,超越现实的世界仿佛与动画场景融为一体。
“海兽之子”所表达的思想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初中生少女琉花与神秘少年海与空相遇的故事。性格率直却火爆的琉花,不善于表达,使用暴力后不得不退出社团。在没有容身之处的漫长暑假中,琉花遇见了两名神秘的少年海和空。海和空是儒艮养大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一直生活在海中,除了器官机能和常人有所不同外,他们似乎能接收到常人接收不到的,来自大海的讯息。
琉花看到两个少年用着超越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觉得很不可思议。例如,鲸鱼和海豚利用超声波,像图画一样在一瞬间便能传送出复杂的信息。相对的,她产生了为什么人类必须要准确流畅地进行交流的疑问。琉花被作家赋予的缺点和问题,实际上是所有人类或多或少都共有的通病。
如果宇宙的物质构成与人类相通,那么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和宇宙很可能是“相同的东西”。这样一来,地球上存在的所有东西,应该都和人类相同吧。作品展现了因为抱着“和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互相伤害的人,总有一天能够相互理解的美好愿景。

作品的主题不是通过对话形式而是通过影像来向观众传达,让作品的表现手法附和感觉,通过影像和声音,让观看者们来思考某种现象,从而产生感悟。这便是这部作品最具挑战性的地方。
但是,将琉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放在主轴上时,同她在海洋中遇到的事件的鲜明落差,也确实让人觉得跳跃性太大。既有SF作品的表现形式,又加入了宗教仪式的感觉,使得琉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的同时,又令人觉得不太现实。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主人公真嗣的精神世界仿佛近在咫尺,轻易便能领会。这部动漫中的《AKIRA》和《王立宇宙军奥尼阿密斯的翅膀》,以及松本大洋近年来的漫画作品中,都采用了外向印象的手法。

《海兽之子》的另一个特点是,以生态学要素为中心,将人类作为自然周期的一小部分的观点为出发点,以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构筑了“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体系。这与宫崎骏作品的世界观产生了共鸣,与“风之谷”的相似之处颇多。
关于《海兽之子》的说明很少,很难让人理解。就其意义而言,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前所未有,倒不如说是在多个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同领域的要素,同时再进行调整而形成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某个系统的漫画以及动画的集大成者。
引起了很大争议的原作品《海兽之子》

最让人在意的一点是,改编后的作品和原作品几乎没有变化。当然,如果消除原作品的风格的话,制作成动画或许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这部动画在吸收原作品的优点的同时,也继承了它的弱点。
具体来说,就是让人感觉电影只是在传递作者的思想。作者那些超越常识、意味深奥的内容其实没必要放在电影作品中的。这样一来,如果大家不能理解原作品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影片。这或许也是恶评如潮的原因之一吧。《海兽之子》的世界中,描绘的是作者彻底理想化的世界,乍一看觉得太过宏观,但其实不过是微观的一种映射。
如果要制成动画作品的话,本来是应该去改善这些部分的。如果不在改编原作品的时候思考观众的接受度的话,或许就失去了改编的意义。也许有人会说“这才是STUDIO4°C”,但是影片如果能够更实在、更富有人情味地表现出人物特质的话,更能让观众对作品中的世界产生兴趣。

影漫通过以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为中心,尝试着用动态且细腻的手法去讲述故事情节。可以说这部影漫达到了迄今为止日本漫画以及动画的一个新顶点。
在原作品的电影动画化过程中,如果改变角色,改变设定的话,肯定会被部分人所不喜。但是,如果制作者一味地从粉丝的观点去考虑制作作品,就会错过将作品传达给更多的观众,将原作品推向更优秀的领域的机会。如果是宫崎骏或者汤浅政明导演这部作品的话,可能就会产生与原作品所不同的东西吧,所以说导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影视投资避坑
这几年,随着国产电影票房屡创纪录,影视投资成了全民热门投资领域。于是乱象丛生,诈骗方式五花八门,“坑人”手段层出不穷。
1、虚挂明星,伪造合同,利用虚假项目行骗
这类项目一般都在网上能查到一些新闻发布会的信息,甚至明目张胆宣传XX明星加盟,而且会给投资人出示跟明星或者头部公司的签约合同(不会允许拍照的,所以投资人留不下任何证据)。
但事实上,这些项目可能八字都还没有一撇,等筹到钱就去筹备,筹不到就换一个继续筹。
2、利用虚假“联合出品”进行行骗
有些公司在网上宣传自己是联合出品,甚至在“猫眼专业版app”里查询是很多影片的“联合出品”,看上去已经是行业内资深靠谱的影视公司,但在实际影片的正片中,却很诡异地“消失”了,并没有这家公司的身影。
因为被网上呈现的信息做误导,这样的骗局非常具有欺骗性,即便是业内人士也很容易上当受骗。
3、以《普法栏目剧》名义诈骗或售卖各种热门影视项目版权份额
骗子盯上《普法栏目剧》,是因为大众对“普法栏目剧”以及央视的认知度。现在,骗子们盯上的已经不止《普法栏目剧》,而是所有正在筹备或者即将上映的各种热门影片。任何一部热门电影,都可能成为诈骗的工具。
这些项目可能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私刻公章、伪造合同,而且往往信口开河,承诺保底,如果票房不达预期将无理由回购。
4、设立“影视投资平台”,作为理财产品进行诈骗
这两年,“影视众筹平台”“影视理财平台”崩盘倒闭,组局者卷钱跑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平台以超短周期高收益甚至保底收益来诱骗投资人,甚至保证“投资没有任何风险,平台准备预备金,由第三方太平洋保险公司100%担保”。
这样的诈骗套路,成本几乎为零。只需要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app,几个项目PPT,短短两三个月,就可以完成整个圈钱过程,对投资人进行快速收割。而且过几天换个网址换个app,继续行骗。
5、传销式卖电影票,享受票房分红
有的项目会在上映前跟直(传)销或者微商组织合作,鼓励成员“认领电影票销售任务”,享受票房分红。
这种“传销式”任务式的卖票机制,最终只能成为底层人员内部的狂欢,而这场狂欢背后,还是所有参与成员的集体买单。
6、以卖衍生品的名义卖票房份额
卖产品不违法,但卖电影分红权益,卖票房份额,就涉嫌违法。于是就有机构通过“卖衍生品-赠积分-积分兑票房”的模式来规避政策。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影片最终不能上映,骗子也不负任何责任,而用户就相当于拿投资款买了他们的衍生品。
7、溢价出售份额,寻找“接盘侠”
其实,即便不是骗局,影视行业对于外行来说,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好的项目各家大公司都在盯着,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更不可能有投资份额流出。
那些有投资份额流出的项目,即便不是伪项目,票房份额转让过程中,都存在着多层溢价转让、推介人员鱼龙混杂、甚至票房对赌等乱象。
电影还没拍就已经大赚一笔,至于电影最终票房如何,已经不是他们所需要关心的问题了,而后面进来的投资人就成了悲催的“接盘侠”。
原文转自:https://www.ffysi.com/ 飞飞影视
本篇文章将从作品《海兽之子》的主旨和表现手法等去思考引起赞成和反对的原因,深入这些谜团进行探讨。
表达世界的“感觉”

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作品给其他的创作者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是“创作者的创作者”的存在。除此之外,他在动画界中也留下了很多杰出的作品。
在原漫画作品《海兽之子》中,最吸引人的是其极具张力的描绘手法,但可能谁都无法立刻理解其中的魅力。因为漫画中有使用圆珠笔涂画的地方,乍一看,像是一幅杂乱的画,这就会让人觉得漫画家的绘画技法很笨拙。
问题是,什么是“擅长绘画”?在五十岚大介的作品中,与其说他的漫画风格中有着流畅华丽的笔触,或是按照准确旋律进行演奏的工匠式漫画制作,不如说他是将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灵感和感觉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擅长绘画”不仅仅只是将现实转换成“符号”,而是绘出来的画有其根源性的存在意义。
艺术家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立体性地捕捉,感受对象的质感,才能真正地将所描绘的对象描绘出来。这样一来,读者便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雨点落在脸上,赤脚踩着随波涛移动的沙子,躺在空无一人的教室时感受地板传来的温度等,即使没有在现场,这些场景也会像魔法一样向你扑面而来。

重新制作的动画版《海兽之子》,正是唤醒了这种细腻的画风。曾被五十岚作品的画作吸引过的观众,一定会更加喜爱这部动画。例如,单单从人物的脸来看,就能发现鼻头和颧骨周围有无数细微差别的线条。作为动画作品可以说是细腻得独树一帜了。这样一来就达到了与原作品相近的视觉效果。
线越多,作画就越费时间和劳力。除人物外,海龟、珠贡、海豚、鲨鱼、鲸鱼等海洋生物的描绘,在使用3DCG技术的同时,还用多量化的个体数和切割数来生动地表现出生物周围的水花和泡沫。
例如,原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暴雨中,14岁的主人公琉花骑着自行车的场景就非常精彩。刚开始仅仅只是雨水拍打在少女身上的感觉,下一秒少女就似乎瞬间融入雨中,从感觉到幻想,剧情衔接紧凑,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仿佛自己就在海洋中遨游一般。在逐渐展开的后半部中,产生了绝妙的效果。在海洋中遇到巨大生物的恐惧,大海的不可思议之处,以及接触宇宙的神秘,超越现实的世界仿佛与动画场景融为一体。
“海兽之子”所表达的思想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初中生少女琉花与神秘少年海与空相遇的故事。性格率直却火爆的琉花,不善于表达,使用暴力后不得不退出社团。在没有容身之处的漫长暑假中,琉花遇见了两名神秘的少年海和空。海和空是儒艮养大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一直生活在海中,除了器官机能和常人有所不同外,他们似乎能接收到常人接收不到的,来自大海的讯息。
琉花看到两个少年用着超越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觉得很不可思议。例如,鲸鱼和海豚利用超声波,像图画一样在一瞬间便能传送出复杂的信息。相对的,她产生了为什么人类必须要准确流畅地进行交流的疑问。琉花被作家赋予的缺点和问题,实际上是所有人类或多或少都共有的通病。
如果宇宙的物质构成与人类相通,那么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和宇宙很可能是“相同的东西”。这样一来,地球上存在的所有东西,应该都和人类相同吧。作品展现了因为抱着“和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互相伤害的人,总有一天能够相互理解的美好愿景。

作品的主题不是通过对话形式而是通过影像来向观众传达,让作品的表现手法附和感觉,通过影像和声音,让观看者们来思考某种现象,从而产生感悟。这便是这部作品最具挑战性的地方。
但是,将琉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放在主轴上时,同她在海洋中遇到的事件的鲜明落差,也确实让人觉得跳跃性太大。既有SF作品的表现形式,又加入了宗教仪式的感觉,使得琉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的同时,又令人觉得不太现实。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主人公真嗣的精神世界仿佛近在咫尺,轻易便能领会。这部动漫中的《AKIRA》和《王立宇宙军奥尼阿密斯的翅膀》,以及松本大洋近年来的漫画作品中,都采用了外向印象的手法。

《海兽之子》的另一个特点是,以生态学要素为中心,将人类作为自然周期的一小部分的观点为出发点,以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构筑了“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体系。这与宫崎骏作品的世界观产生了共鸣,与“风之谷”的相似之处颇多。
关于《海兽之子》的说明很少,很难让人理解。就其意义而言,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前所未有,倒不如说是在多个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同领域的要素,同时再进行调整而形成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某个系统的漫画以及动画的集大成者。
引起了很大争议的原作品《海兽之子》

最让人在意的一点是,改编后的作品和原作品几乎没有变化。当然,如果消除原作品的风格的话,制作成动画或许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这部动画在吸收原作品的优点的同时,也继承了它的弱点。
具体来说,就是让人感觉电影只是在传递作者的思想。作者那些超越常识、意味深奥的内容其实没必要放在电影作品中的。这样一来,如果大家不能理解原作品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影片。这或许也是恶评如潮的原因之一吧。《海兽之子》的世界中,描绘的是作者彻底理想化的世界,乍一看觉得太过宏观,但其实不过是微观的一种映射。
如果要制成动画作品的话,本来是应该去改善这些部分的。如果不在改编原作品的时候思考观众的接受度的话,或许就失去了改编的意义。也许有人会说“这才是STUDIO4°C”,但是影片如果能够更实在、更富有人情味地表现出人物特质的话,更能让观众对作品中的世界产生兴趣。

影漫通过以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为中心,尝试着用动态且细腻的手法去讲述故事情节。可以说这部影漫达到了迄今为止日本漫画以及动画的一个新顶点。
在原作品的电影动画化过程中,如果改变角色,改变设定的话,肯定会被部分人所不喜。但是,如果制作者一味地从粉丝的观点去考虑制作作品,就会错过将作品传达给更多的观众,将原作品推向更优秀的领域的机会。如果是宫崎骏或者汤浅政明导演这部作品的话,可能就会产生与原作品所不同的东西吧,所以说导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影视投资避坑
这几年,随着国产电影票房屡创纪录,影视投资成了全民热门投资领域。于是乱象丛生,诈骗方式五花八门,“坑人”手段层出不穷。
1、虚挂明星,伪造合同,利用虚假项目行骗
这类项目一般都在网上能查到一些新闻发布会的信息,甚至明目张胆宣传XX明星加盟,而且会给投资人出示跟明星或者头部公司的签约合同(不会允许拍照的,所以投资人留不下任何证据)。
但事实上,这些项目可能八字都还没有一撇,等筹到钱就去筹备,筹不到就换一个继续筹。
2、利用虚假“联合出品”进行行骗
有些公司在网上宣传自己是联合出品,甚至在“猫眼专业版app”里查询是很多影片的“联合出品”,看上去已经是行业内资深靠谱的影视公司,但在实际影片的正片中,却很诡异地“消失”了,并没有这家公司的身影。
因为被网上呈现的信息做误导,这样的骗局非常具有欺骗性,即便是业内人士也很容易上当受骗。
3、以《普法栏目剧》名义诈骗或售卖各种热门影视项目版权份额
骗子盯上《普法栏目剧》,是因为大众对“普法栏目剧”以及央视的认知度。现在,骗子们盯上的已经不止《普法栏目剧》,而是所有正在筹备或者即将上映的各种热门影片。任何一部热门电影,都可能成为诈骗的工具。
这些项目可能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私刻公章、伪造合同,而且往往信口开河,承诺保底,如果票房不达预期将无理由回购。
4、设立“影视投资平台”,作为理财产品进行诈骗
这两年,“影视众筹平台”“影视理财平台”崩盘倒闭,组局者卷钱跑路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平台以超短周期高收益甚至保底收益来诱骗投资人,甚至保证“投资没有任何风险,平台准备预备金,由第三方太平洋保险公司100%担保”。
这样的诈骗套路,成本几乎为零。只需要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app,几个项目PPT,短短两三个月,就可以完成整个圈钱过程,对投资人进行快速收割。而且过几天换个网址换个app,继续行骗。
5、传销式卖电影票,享受票房分红
有的项目会在上映前跟直(传)销或者微商组织合作,鼓励成员“认领电影票销售任务”,享受票房分红。
这种“传销式”任务式的卖票机制,最终只能成为底层人员内部的狂欢,而这场狂欢背后,还是所有参与成员的集体买单。
6、以卖衍生品的名义卖票房份额
卖产品不违法,但卖电影分红权益,卖票房份额,就涉嫌违法。于是就有机构通过“卖衍生品-赠积分-积分兑票房”的模式来规避政策。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影片最终不能上映,骗子也不负任何责任,而用户就相当于拿投资款买了他们的衍生品。
7、溢价出售份额,寻找“接盘侠”
其实,即便不是骗局,影视行业对于外行来说,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好的项目各家大公司都在盯着,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更不可能有投资份额流出。
那些有投资份额流出的项目,即便不是伪项目,票房份额转让过程中,都存在着多层溢价转让、推介人员鱼龙混杂、甚至票房对赌等乱象。
电影还没拍就已经大赚一笔,至于电影最终票房如何,已经不是他们所需要关心的问题了,而后面进来的投资人就成了悲催的“接盘侠”。
原文转自:https://www.ffysi.com/ 飞飞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