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啦啦吧 关注:5贴子:9
  • 0回复贴,共1

考啦啦综合素质,作文审审题,别再写跑题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文要想高分就一定要正确审题,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否则草率动笔,急于写作,还没弄清题意就信马由缰,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样,轻则写到一半,发现跑题,从头再来;重则交卷后,成绩下来也不知在哪里丢分。
考啦啦面试指导中心小编再次提醒同学们,看到题目后,一定要冷静思考,认真审清题意。
写作评分标准
一等(50-41):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
二等(40-3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三等(30-21):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潦草;
四等(20-0):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什么内容、感情虚假、结构混乱、语病多、字迹难辨。
审题都审什么?
1.审文体:
着重看要求写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如表述“文体不限”,考生不能认为可以随便写,建议不要写诗歌、剧本等。
2.审题型:
看已知题干属于是命题、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材料作文。
(1)命题作文——要理解完整命题的含义,进而确立中心。
📝例如:北京市某年考题《向前,向前,向前!》
(2)话题作文——要品读话题的材料与要求,明确重点,进而确立中心。
📝例如:《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他当众表演移山。他的移山之术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师的“移山之术”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半命题作文——要看清要求,仔细斟酌之后,“完形填空”。
📝例如:《动力来自_______》。
(4)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改写、续写等。
审题案例示范:
以材料作文为例,我们来具体学习下考场中该如何快速审题完成作文↓↓↓
1、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例题】: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乌鸦 乌鸦学老鹰抓小羊→羡慕→被牧羊人抓住 对象
内容:牧羊人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 “它也很可爱啊!”
立意:知人难,知己更难;正确认识自己;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人贵有自己之明;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
这则材料中心事件:乌鸦学老鹰抓小羊 结果 被牧羊人抓住
原因:机械地模仿、照搬,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正确认识自己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考虑自身的条件,确定好人生的位置 。
2、因果推导分析法
即由结果去推导原因,分析实质。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常常都是一些现象,是事件发展的结果。我们如果从这个结果出发,去探究原因,往往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题】: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以果溯因: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就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3、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题】: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4、 找关键句关键词
关键句,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一般是些评价议论性的总结观点的句子,其多在材料的末尾。
📝【例题】:有人问巴西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审
题到这样的程度,立意与命题还能成为问题吗?
5、辨证关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题】: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寻找材料的异同点
📝【例题】: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 21 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毛泽东 26 岁主编《湘江评论》。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小李第一次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1)两则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
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7、寻找材料的互补性
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
📝【例题】: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IP属地:河南1楼2020-10-28 13:5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