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吧 关注:400贴子:4,620
  • 2回复贴,共1

郑国氏族-国氏略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氏
子国(公子发)子国于成公五年(前586年,郑悼公元年)首见于《传》:“许灵公愬郑伯于楚。六月,郑悼公如楚讼,不胜,楚人执皇戌及子国。”成公晚年,子国任郑司马。
子产,即公孙侨,子国之子,
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
子产收敛伯有死难者的尸体而殡葬,然后匆忙离开国都,印段也跟他一起逃走,子皮留住了他们。
子皮“授子产政”。子产不敢接受,推辞说:“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让他放心,说:“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子产为政,凭着自己的公正无私与聪明才智,使郑国进入一个相对安定时期。子产是左丘明敬佩的人物之一,故《左传》记有不少子产为政的措施。
     对内,《传》曰:“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恤,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对外,《传》曰:“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北宫文子所谓有礼也。”
     为了增强国力,子产实行了“作丘赋”的改革。面对国人的谤言:“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产表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子产之“不毁乡校”,向来传为美谈,就不引了。
     子产治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除了德才兼备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
     其一是得到子皮信任。
     伯有奔许,“子产敛伯有氏之死者而殡之,不及谋而遂行,印段从之。子皮止之。众曰:‘人不我顺,何止焉?’子皮曰:‘夫子礼于死者,况生者乎?’遂自止之。”“众”也就是罕、驷、丰三族,他们认为子产“不我顺”,没有必要挽留他。但子皮认为子产是个有礼之人,“礼于死者,况生者乎?”所以亲自劝阻他回来。
     后来,“伯有死于羊肆。子产禭之,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诸伯有之臣在市侧者,既而葬诸斗城。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
     子产为政之后,有一次,子皮打算委派一个年轻人尹何去治理城邑,“使夫往而学焉”。子产反对,向他讲了一番“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的道理,说服了子皮。子皮感慨地说:“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皮认为子产是忠于自己的,“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其二是能够稳妥处理与三族尤其是驷、丰二族之间的关系,刚柔有致,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作一些让步,尽量不得罪他们。请看子产是如何对待公孙段、丰卷、公孙黑的。
         子产为政,有事伯石,赂与之邑。子大叔曰:“国,皆其国也,奚独赂焉?”子产曰:“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爱于邑,邑将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国何?”子产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既,伯石惧而归邑,卒与之。伯有既死,使大史命伯石为卿,辞。大史退,则请命焉。复命之,又辞。如是三,乃受策入拜。子产是以恶其为人也,使次己位。



1楼2010-02-02 13:33回复

    下邳郡是三国时魏国乐安盖县国渊的儿子国泰被曹操封到下邳,世代为官,枝繁叶茂后形成的郡望,实为姜姓国氏。


    IP属地:山东5楼2017-01-10 0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