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5官网吧 关注:66贴子:201
  • 0回复贴,共1
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
  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份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摹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 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簦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一个民族,如果只满足于模仿、借签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今天,连美国人也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如果人们都能像首钢人那样处理好模仿、措鉴和创造的关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鉴、创新上来,那明天的中国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创造是没有终极的。每一个创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他人模仿、借鉴的对象,成为新的创造的起点。人类的文明像一座宏伟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厦,每一次创造,都使这座大厦加高了一层。
  我们的祖先,曾为建筑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又该如何呢?
  鉴往可以昭来。
  唐·张九龄《进金鉴录表》。鉴:借鉴。昭:看清。本句大意是:借鉴往事可以昭示来人。作者认为:借鉴往事不是为了装溃门面,也不是为了炫耀知识,而是为了从中吸琅教训,总结经验,以作好今天的工作。因为“前事昭昭,足为明戒”。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进金鉴录表》
  前事昭昭,足为明戒。 借鉴名言
  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二道》。昭昭:清楚明白。戒.教训。这两句大意是:历史上的事情清楚明白,完全可以作为后世借鉴的明镜。历史是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各种不同事件的面貌。后人应以前事为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见《战国策·赵策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此二句重点强调了“昭昭”,意为这些教训是很明白清楚的,能否引以为戒,完全在个人了。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二道》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吾属:我们。师:此指反面教员,引为鉴戒的意思。进两句大意是:前面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经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对他的侍臣们说:我看了《隋炀帝集》,觉得隋炀帝知识渊博,深奥通达,他本想做尧舜一样的君主,而认为桀纣是暴虐无道的,为什么他的结局竟与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征听了说:隋炀帝自恃才智过人,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他虽口诵尧舜之言却在重蹈桀纣的覆辙,他自己不知道又听不进意见,以至于倾覆亡国。太宗听了,深有感慨地说:“~。”隋炀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终于国破身亡,足可警戒后世。唐太宗以隋炀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员,警策自己,终于成为一代英主。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二年》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师:榜样,师表。这两句大意是: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成为后事的老师。此二句“精警的语言,告诉人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将前事作为老师,时时提醒自已,引为鉴戒。此二句和“前车之覆。可以为鉴”一样,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赵策一》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


1楼2020-11-12 17: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