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吧 关注:228,836贴子:16,626,404

【讨论】前提速时代(81-96)列车时刻表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我们坐在2010年代生产的列车上,运行于新修或经过多次改造优化的线路,已经很难想象30-40年前铁路系统的运行状态。在那一段时间里,改革春风吹拂,春江水暖鸭先知,跨区域的远程人流物流开始增加,铁路客货运输需求

飞速增长;与此同时,当时出行体验并不愉悦:1993年旅客列车平均速度48.1千米/小时,非空调22B仍是运输主力,电气化线路和空调列车仍是稀罕品,且站车设施不足,超员、超负荷运转严重。
列车时刻表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列车的运行提供了窗口。通过时刻表,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各路段列车等级、走线、停靠站、平均旅速等信息,虽然前提速时代,列车车次通常采取非字母三位数形式,与今天的编码方式大不相同,但许多老车和今天的新车存在多多少少的联系。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观测同一车次或同一区间,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变化。
本人在双十一期间淘到了4本列车时刻表,包括81年11月以北京为中心的列车时刻,85年4月郑州局列车时刻,91-92年和95-96年全国列车时刻,本帖将按时间顺序,挑选其中一部分进行介绍,相对侧重干线和快车。


1楼2020-12-04 21:33回复
    首先我们来看81年11月的时刻表,此时
    机车方面:郑州铁路局大量配属东风3型机车,担当陇海铁路三门峡西至郑州、徐州、蚌埠间的客运交路;而北京型内燃机车在京广、京沪、陇海、京包、京山、京原铁路等线路上频繁出现;宝成铁路作为电气化铁路,可使用SS1型电力机车。在非干线铁路上,有未知数量的蒸汽机车运营。
    客车车辆:以22B为主,几乎所有的列车均没有空调(13/14次列车使用空调在80年代中后期)。
    线路方面:宝成铁路已实现全线电气化,1973年9月阳安线、1975年9月襄渝线襄樊至安康段、1978年3月石太线石家庄至阳泉段、1979年10月宝兰线宝鸡至天水段相继动工修建。到1980年底,共建成电气化铁路1679.6Km。本阶段的线路图如下。

    可以看出,东北的线路网较为密集,西北地区铁路通到新疆北疆地区和青海(未到达格尔木),西南地区除了南昆线(1997才通),骨架基本具备(然而质量比现在低得多);东南地区线路数量和质量远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温州、湛江和很多沿海城市不通火车;赣南、皖西、苏北存在大面积铁路盲区;甚至连皖赣、宣杭线都没拉通?鹰厦铁路是福建与其他省份联系的唯一铁路通道。


    2楼2020-12-04 21:48
    收起回复
      北京有3座车站开行去往全国各地的列车:永定门站主要发行去往华北地区的普客列车(车次4xx,5xx)和城郊列车7xx,这些列车是真·站站乐,无论路途多远,几乎停靠沿线所有车站。(若干层楼后,你将领略永定门-郑州列车丧心病狂的时刻表,全程停靠60+个车站是对铁路修建者最大的尊重),西直门站主要发往北京以北,功能和10年代初的北站相似,但当时还没有S2或S5的概念。
      而五湖四海的直通列车则由北京站承担,包括从1到22的每一个车号,全部是以北京站始发终到的列车。23/24 25/26 29/30 31/32这些号码还没有出现,但最后这些数字都和进京旅客列车产生联系。
      由时刻表中还可以看出,由于北京站大量接发列车,不同列车“内卷”趋于白热化。有3班始发车的出发时间在0点以后,特别是去往南昌的直快145次,在午夜1点才能始发;而仅在不到5小时后,去往成都的特快列车7次就在清晨5:50发出——在冬天,这个时候天根本不亮。在到达车次部分,随着凌晨4点,武昌开来的直快142次终到,终到车的“抢坑大战”就拉开大幕。不知道当时乘坐这些列车的乘客,如何与市内交通接驳?




      3楼2020-12-04 22:08
      收起回复
        我们首先欣赏全村的希望:21/22次列车,全程1462公里,下行19小时11分,上行19小时15分,平均速度达76km/h,在当今的K字头列车中仍能达到中上水平。该列车理论上最高行驶速度120km/h.停靠站的水平与T110/109较为接近,只停靠省会和较大的地市,一般至少为铁路一等站。


        4楼2020-12-04 22:16
        收起回复
          当时京广线等级较高的47/48次列车,下行用时34小时40分,均速66.7,上行用时35小时52分,均速64.5.停靠省会和主要地市,一等及以上车站。与京沪相比,均速明显降低,分析其运行图可以看出在汉口以北,列车的均速达到70+,不输当今的K车,然而越往南走越慢,尤其是衡阳-广州区间均速只有55-60.注意到京广线南段山岭较多,当时的内燃机车功率小,爬坡能力弱,山区运行掉速严重。此外,在1981年,京广线衡阳-广州段尚未实现双线化,且大瑶山隧道还未打通。列车在单线非电化的粤北山间盘绕运行,而且不时要进行会车,因此速度大大降低。特别是郴州-韶关区间,174千米,下行47次在此区间运行3小时10分,速度55,上行车足足需要运行3小时45分,速度46.4,极大地限制了运能。有鉴于此,这一路段较早地进行了电气化,并修筑大瑶山隧道避免低效绕行。


          5楼2020-12-04 22:30
          收起回复
            京 津 城 际

            当时北京站开出的列车常常停靠丰台站,这些列车进入天津站前还加停天津北,一城多站的情况,在当时拍图时极其常见


            6楼2020-12-04 22:35
            收起回复

              京津区间,一天29对客车,包括大量东北方向列车


              7楼2020-12-04 22:37
              收起回复
                先更到这里,明天继续


                8楼2020-12-04 22:39
                收起回复
                  125次列车,是今动集D715的前身,由北京开往南京,用时18小时。由于该车当时只是直快列车,停站较多,经停许多县级站,姚官屯站停车17分待避13次列车。直到98年,该车才升级使用65/66号码,一直到更换动集前夕。
                  与其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开往杭州的119次列车,当时作为直快列车,也大量停靠县级站。该车是后来T31/2的前身,近年动集化。
                  相比之下,如今早已泯然众人的K45,在39年前却是45次特快列车。北京-济南区间用时不过6个多小时,不比今天逊色太多。值得说明的是,当年由于皖赣线不通,该车过了南京后继续沿沪宁线行驶至上海,然后换向经沪杭、浙赣线在鹰潭站进入鹰厦铁路运行。由此可见,当时由于没有京九、皖赣两条通道,由福建前往北方地区是很绕的,而且当年安徽除了京沪沿线3座城市外,其他地区,包括省会合肥,要么处于路网末端,要么根本地无寸铁,发展极大滞后。
                  13次列车在京沪之间实现午发朝至,是全村的希望。


                  9楼2020-12-05 10:43
                  收起回复
                    127/128次是后来T63/4乃至T35/6的前身,当时也只是个直快列车


                    10楼2020-12-05 10:48
                    收起回复
                      沪宁区间,特快车用时约4小时,而5开头从真·站站乐用时7个多小时。306次沪宁快客,在上海站的始发时间竟然是2:45分,开往铜陵的342次管快,上海发车时间也早至5:20


                      11楼2020-12-05 10:57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欣赏东北方向,如今众所周知的“移动宾馆”,当时是153/4次直快列车,虽然受限于线路、牵引机、车辆等原因,它的平均旅速比现在低很多,但夕发朝至的格局早已具备,后来的调整,只是有限度地压缩运行时间,删减夜间办客站。(这里没有编组数据,不知道该车当时是否有意增加卧铺车厢的比重)
                        前往沈阳方向的直快159/60次,后来成为T59/60和Z61/62的前身。
                        前往哈尔滨的17/8次特快,如今是京哈直特的一员。后两趟车的排图也采取了准夕发朝至的格局。


                        12楼2020-12-05 11:24
                        收起回复
                          插直播。


                          IP属地:江苏13楼2020-12-05 11:31
                          回复
                            不错,值得收藏


                            IP属地:河南14楼2020-12-05 11:34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2-05 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