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吧 关注:9,055贴子:184,220

【长文】陆逊陆抗官职略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来想整理陆逊任荆州牧时期吴国的州郡建县的情况,结果最后我自己给歪成了整理陆逊父子两的历任官职。
还附带加了些问题。算是给逊吧留些干货吧。
羊陆之交镇楼。


IP属地:新加坡1楼2020-12-15 13:15回复
    吴国的官职沿用了部分东汉的制度,同时根据自身政权发展的需要,衍生出了一些首创配置。同时,为了分散权力,维持中枢稳定和集权,孙氏政权常常将一些汉末的重要官职拆分成左右部。因此,在审视孙权及其子孙治下的吴国官职之时,应适当摒弃汉末的一些固有模式。
    陆逊
    一. 文职
    1. 东西曹令史
    据三国志载,陆逊初仕孙权幕府,历东西曹令史。东西曹令史当为东曹令使与西曹令史。曹为官署的代称。《通典》载“令史,汉官也。后汉尚书令史十八人,曹有三人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皆选于兰台符节简练有吏能者为之。”三国时期曹令史之具体职能已不可考,但可从三国志和相关典籍中推测为太守郡丞以上官员之属官,结合令史与曹的解释,可直接与主官沟通,掌文书,并可随主官参与军政事宜。
    根据三国志中其他出任过曹令史的人物传记,其中:
    魏国:梁习任曹操丞相府西曹令史(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王思任曹操丞相府西曹令史(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
    蜀国:赖厷任诸葛亮丞相府西曹令史(恭子厷,为丞相西曹令史)。
    可以确定的是,曹令史为臣之属官。三国志中除了吴书孙权以外,凡具有曹令史的似只有时任东汉丞相的曹操和蜀国丞相的诸葛亮。然而孙权具曹令史时,其官职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从行政角度来看,孙权此时官职远低于曹操和后来的诸葛亮。以此可推,曹令史当至少为太守、郡丞一级官员可置的属官,无需中枢任命或调任。
    再据魏书“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指”记载,曹令史似具有进谏或者汇报的职能;再据蜀书载赖厷“随诸葛亮于汉中”,曹令史似可跟随其主臣于内外,并参加其军政活动。但鉴于孙权与曹操和诸葛亮时情不同,此处指作为参考提出。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0-12-15 13:20
    回复
      2. 丞相
      赤乌六年十一月(公元243年),孙权第二任丞相顾雍去世。赤乌八年正月(公元244年),孙权拜时镇武昌的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同时,“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
      丞相素来被视为百官之首,在其职位演变的过程中,虽经历过改称、削弱,但其位尤尊。汉末至三国,丞相权柄极大,始于曹操。
      据《通典》,“后汉废丞相及御史大夫,而以三公综理众务,则三公复为宰相矣。至于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国。”
      魏国曹丕代汉后,不设丞相。
      蜀国后诸葛亮秉政,开府,拥有等同于皇帝的所有军政决策权。诸葛亮死后蜀国不设丞相。
      然而吴国的情况却与其余两国十分不同。孙权领吴王至称帝的执政时期(公元222年至公元250年)一共有过五位丞相。他们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丞相掌军则外镇(陆逊、步骘),丞相无军则留中(孙邵、顾雍),唯一例外的是朱据,朱据拜骠骑将军朱据娶孙权女,故为宗亲,留中。在孙权治下,留于中枢的丞相对于军政的决策权十分薄弱,亦无开府的权力,但顾雍时期保留平尚书事的职责。孙权首任丞相孙邵事已失传。仅以顾雍为相的记载来看,顾雍对于孙权的作用有参与官员选拔和任免,以及对社稷民生提出建议,“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適莫。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且顾雍似不直接监管地方事,三国志里也未有州牧直接向其汇报工作或者交流,或者是其直接管理地方事的记载。
      而陆逊与步骘的丞相则更加特殊,两人并非无实权。陆逊和步骘皆为吴国重要军事将领,有自己的军队,并且出镇长江沿岸军事要地。陆逊此前为上大将军、都护,步骘为骠骑将军、西陵督。以陆逊为例,陆逊迁丞相后,并未回归吴国国都,而是继续留任武昌。这里有一点,那就是丞相是否会归建业任职。在吕壹案里,时任太常的潘濬和吕壹有这样一段记载:
      黄门侍郎谢厷语次问壹:“顾公事何如?”壹答:“不能佳。”厷又问:“若此公免退,谁当代之?”壹未答厷,厷曰:“得无潘太常得之乎?”壹良久曰:“君语近之也。”厷谓曰:“潘太常常切齿于君,但道远无因耳。今日代顾公,恐明日便击君矣。”
      吕壹十分害怕潘濬因接替顾雍任丞相而回到建业参劾自己。也就是说,当有外镇官员接替丞相之时,其本人是有可能回建业任职的。尽管终孙权一朝,这种情况并未发生过。
      陆逊之相并不同于顾雍之相。首先,陆逊手握重兵(且多为部曲),以嘉禾六年平豫章三郡事获八千兵力和赤乌四年“城邾”便用去三万兵力,再考虑武昌为东吴陪都,陆逊在武昌掌留事的情况。陆逊此时手中的兵力至少有四至五万。再者,陆逊掌武昌留事,不止有陪都军务,武昌有吴王宫,孙权还留下其九卿,陆逊负责管理。早年还有太子和诸皇子,陆逊也都悉心教育。最后,陆逊实兼地方行政,担任荆州牧兼豫章三郡事,陆逊在地方上的日常事务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法制和赋税:“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
      农业:“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
      民事:“袁礼还,云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相见,并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可见吴国内部管民事的主要就是时任荆州牧陆逊和太常潘濬,两人彼时皆驻武昌。)
      州郡治安:“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
      边境防务:“又魏江夏太守逯式兼领兵马,颇作边害,而与北旧将文聘子休宿不协。逊闻其然,即假作答式书云:“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欲来归附,辄以密呈来书表闻,撰众相迎。宜潜速严,更示定期。”以书置界上,式兵得书以见式,式惶惧,遂自送妻子还洛。由是吏士不复亲附,遂以免罢。”
      外交:“备寻病亡,子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国家军事:协同孙权的军事行动(嘉禾元年、三年,赤乌四年)。
      可以说,陆逊在迁丞相之前,其仅在民事政务方面的工作早已兼具了丞相的作用。而又由于建业和武昌坐镇长江沿岸一东一西,陆逊在升任丞相前,已经监管了半个国家的军政事务。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0-12-15 13:36
      收起回复
        二. 地方官职


        1. “领海昌县事”


        “领县事”当指行县令职权。《通典》载县令“汉制,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侯国为相,秩次亦如之。皆秦制也,汉因之。”
        陆逊并领海昌县事时,可明确其监管民生、农桑等,属一般县令职权。
        2. 宜都太守


        宜都郡即为现湖北省宜昌市境内。陆逊在协助吕蒙取江陵后,即被孙权任命为吴国首任宜都太守。
        三国时期,太守制基本延续汉制。按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三国魏置,秩二千石,官五品,皆加将军名号,掌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并举孝廉。有丞,边郡丞为长史。中正、都尉、司马为之佐,又置功曹、五官门下、文学、督邮、主簿等属吏。蜀、吴略同。”
        3. 荆州牧


        东汉末年为了方便管理,东汉政府再次启用了州牧用来管理地方。州领州内诸郡,郡领郡内诸县。此时的州牧成为了手握一州之军(军事)、政(民生等)、监察(官员管理)大权的外任重臣,具有极大的权力,两千石。
        吴国在孙权治下管理地方基本沿用了东汉州牧的制度。因为三国时期中国未统一,故州牧也存在实领和遥领之分。实领指实际管理所在州军政,如陆逊之荆州牧。遥领指此州尚未成为本国实际领土,仅有名号,如陆抗之益州牧。吴国最重要的两州是荆州和扬州,其次是交州。扬州牧本为吕范,孙权称帝前不久,吕范去世,此后在孙权执政期间吴国无人领扬州牧。孙权后定都建业,相当于亲自坐镇扬州地区。交州牧后为吕岱。后公元222年夷陵之战吴国战胜蜀国后,孙权即着陆逊领荆州牧。时东吴荆州牧管辖范围为魏国江夏郡、襄阳郡以西,吴国西陵郡以东,吴国临贺郡以北和吴国江夏郡以西的荆州境。
        4. 荆州牧兼豫章三郡事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重新迁都建业,武昌郡郡治武昌成为吴国陪都。孙权命时任荆州牧陆逊再兼领豫章三郡事。豫章三郡——庐陵郡、鄱阳郡和豫章郡本属扬州辖。然而此三地接荆州,山越易动,所以将此地划分进陆逊管辖范围,以方便管理。此时陆逊所下辖国土接近吴国总国土的一半。
        附:吴属荆州及豫章三郡大致区域(深蓝色粗实线)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0-12-15 13:44
        回复
          三. 军职


          1. 屯田都尉


          屯田都尉是陆逊在孙权麾下的首个军职,其任职地为海昌县。
          据《三国志·魏书·梁习传》,“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裴注引《魏武故事》“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
          三国志吴书仅记载陆逊一人领过此职,无其他案例可参考。以魏书所载推测屯田都尉的部分职能约是劝督农桑和兴建田地。
          又,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时吴、会稽、丹阳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故屯田都尉并有军事权力,可自召兵,组建部曲并受命讨伐山越。
          2. 定威校尉


          陆逊因为在海昌治理有功,加之力主讨伐丹阳会稽等地山越皆平,被孙权迁为定威校尉。
          定威校尉为孙权创置的军职。校尉可掌兵或参与军队驻防,官阶次于将军,高于都尉。东汉末年校尉的地位已经被削弱。到三国时期,各国校尉虽有实际兵权,但地位并不高。
          3. 帐下右部督


          孙权以兄孙策女配陆逊后,迁陆逊为帐下右部督。“洪饴孙曰:帐下左右部督各一人,吴所置,掌宿卫兵。”
          关于帐下右部督掌宿卫兵,笔者有两个猜测:
          一者,策女配陆逊后,陆逊是否可能短暂回归过孙权幕府,故掌宿卫兵?
          二者,帐下右部督可能仅为虚衔,仅表示此时陆逊的部曲规模达到帐下右部督的等价水平?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0-12-15 13:49
          回复
            4.偏将军
            偏将军为杂号将军,属官阶最低一级的将军,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为五品官。偏将军是陆逊第一个将军军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为协助吕蒙袭取江陵的计划,孙权迁时任定威校尉的陆逊为偏将军,代吕蒙守陆口。
            5.右部督
            与4的升迁发生在同时。左右部督的配置在三国志里见于吴蜀。孙权麾下不同军队多设左右部督。比如“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详领左部、综领右部督”、“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以继旧爵”。故此右部督当为陆口之右部督。
            6.抚边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陆逊协助孙权吕蒙完成白衣渡江攻取江陵、南郡后,陆逊以偏将军迁抚边将军。
            抚边将军为杂号将军。吴国只有陆逊一人领。
            7.右护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陆逊再攻蜀将詹晏、陈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再讨文布、邓凯等夷兵,皆胜。战役结束后,陆逊由右部督迁右护军。护军是一类拥有实权的军职。可以监管位低的诸将。
            建安二十五年吕蒙去世后到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步骘迁左护军之前,吴国只有陆逊一个右护军。
            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按照吴国左为尊来看,步骘的左护军应该高于右护军。但彼时以步骘的资历和功勋来看,远不如陆逊。那么在黄武年间,左都护和右都护在职权上应是怎样呢?笔者存疑。
            8.镇西将军
            接7所述战役,陆逊由抚边将军迁镇西将军。
            镇西将军属于重号将军,为东汉常置军职。魏晋时期,诸征、镇将军同位第二品秩二千石。“洪饴孙曰:镇西将军,一人,第二品,位次四征,领兵如征西。”
            三国志里曾经领镇西将军职的人很多,除陆逊外,比较有名的有曹真、韩遂、钟会等。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0-12-15 17:07
            收起回复
              9.大都督(其一)
              大都督为东汉末年出现的军职,非常置,多为重大战役之时设置,战役结束后权力即收回。大都督在战场多假节或假黄钺,督多位高阶将领,战场上决策权极大。吴国和魏国皆有大都督一职。
              按《三国志》记载,大都督一称应当最先出现于吴地,第一位有此官名的人为妫览,为孙权弟孙翊左右,“(妫)览为大都督督兵,(戴)员为郡丞”。然而此时这个大都督无论是在职能还是地位上都与其后被人所知的“东吴大都督”相去甚远。
              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手握重兵且具有军事决策权的大都督始于夷陵之战。黄武元年(221年末),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
              魏国曾领大都督职或类似职务的将领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大都督);曹真、曹爽(都督中外诸军事)。
              10.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始于汉献帝。“建安元年,拜(伏)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辅国将军是否属于杂号尚不可下定论,其地位方面则视情况而定是否尊于四征或四镇将军。后也有辅国大将军,此处不表。
              在吴国,仅有陆逊出任过辅国将军。黄武元年(公元223年)由镇西将军迁辅国将军,任期为夷陵之战受封后至石亭之战结束。以此推知,在吴国或者说在陆逊这里,辅国将军应当位尊于镇西将军(四镇将军)。吴国在孙权称帝前并无大将军的军职。以黄龙元年诸将受封情况来看,辅国将军应为夷陵之战后孙权称帝前东吴内部最高军职。
              在魏国,按照《隶释》载《魏公卿上尊号奏》里提及的诸臣工里,辅国将军刘若在排位上仅次于车骑将军曹仁,而排在四镇或四征将军前。后又有辅国将军刘若曾数次率百二十人劝进,地位实尊。又有胡三省曰:魏晋之制,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位皆从公。
              在蜀国,曾任辅国将军的则有董允。“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
              11.大都督(其二)
              吴黄武七年(228年),孙权再次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逊自为中军,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需要指出的是,陆逊此次“假黄钺”也是终吴国国祚里唯一的一例。“沈约云:使持节得杀二千石;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惟军事得杀犯军令者。至假黄钺,则可以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
              关于陆逊这一次的督军,其孙陆机曾作文提及“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虽应有夸大成分,但吴国大都督的权力大抵应与魏国“督中外诸军事”类似。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0-12-16 10:05
              收起回复
                13.上大将军
                上大将军为三国时期吴国首创,无先例可考。疑似是为进一步表彰陆逊和提升他的军职所设置。陆逊于黄龙元年(229年)以辅国将军迁上大将军。根据三国志的注解,吴在大将军上复置上大将军,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不过在孙权执政期间,吴国并无三公之位。上大将军在陆逊生时当为吴国最高军职。
                但是陆逊死后,上大将军的权重似乎被大幅削弱。首先,吴国至国灭仅有两人领上大将军职,吕岱、朱绩(施绩)。其次,陆逊死后,原先由其一人统辖的武昌戍卫被孙权拆分成左右两部。吕岱督左,诸葛恪督右。然而诸葛恪并兼领荆州事,决策权力高于吕岱。此时诸葛恪军职为大将军。
                而到孙休永安初年拜朱绩为上大将军,督巴丘至西陵。朱绩此时的管辖范围和权重比起陆逊为上大将军时期董督军国之权已经大为缩减。
                所以,这里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在吴国,上大将军是因为陆逊而具有极高权重。陆逊死后,此官位权重被迅速稀释,实际权力和管辖范围甚至不如同时期的大将军。
                (曹魏陈留王曹奂在位期间,曾经接受吴将吕兴的请降,并“以兴为督交阯诸军事、上大将军、定安县侯”。属魏封,不列于吴。)
                14.都护或左都护(疑似)
                左都护诸葛瑾卒于赤乌四年闰六月(公元241年),其后其左都护官职无人领。此时吴国都护仅陆逊一人。而陆逊是领都护还是左都护则存疑。原因有二。一者,陆逊传提“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此处提陆逊为都护,而非特指右都护或左都护。二者,陆逊之孙陆云在《吴故丞相陆公诔》提及陆逊去世时为“左都护丞相”。故陆逊在赤乌四年闰六月至赤乌八年二月可能已经迁为吴国都护或左都护。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0-12-16 10:17
                收起回复
                  四.爵位(含追谥)
                  根据《通典》,三国时期魏制爵位:“魏,王、公、侯、伯、子、男,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凡九等”。
                  1.华亭侯
                  华亭侯是陆逊在吕蒙江陵之战立功后,孙权所封爵位。
                  陆逊的华亭侯有两种说法。一者,华亭侯为华/亭侯,爵位当为亭侯,而华则为封号,或应为“华亭/亭侯”。二者,华亭侯为华亭/侯,华亭为此爵位封地。笔者倾向第二,陆逊之孙陆机陆云曾经居于华亭。关于华亭在三国至晋究竟是否定名无定论,仅以陆机语“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及诸多关于“华亭鹤唳”的记载,华亭当在陆机陆云少时已有此地名。且在华亭此地正式列为府华亭县始于唐代,在此之前的记载似都与吴郡陆氏相关。推测为三国时期位于吴郡县境内,当为陆氏故居或别苑所在。陆逊首次封侯大概率是以其居地之名而封。
                  另,唐代华亭县辖嘉兴县、海盐县、昆山县,这其中海盐县据考约为陆逊任屯田都尉之海昌县,而昆山县则为娄,县名辖地皆于陆逊有关,华亭之名可能远早于始建县治。
                  2.娄侯
                  娄侯为陆逊为宜都太守后攻房陵南乡有功后,孙权所封爵位。除此之外,《吴录》记载“权嘉逊功德,欲殊显之,虽为上将军列侯,犹欲令历本州举命,乃使扬州牧吕范就辟别驾从事,举茂才”。
                  东汉末“娄”为现今江苏省昆山市境内,昆山市现仍有地名“陆家镇”。娄乃其封地。
                  3.江陵侯
                  夷陵之战获胜后,孙权改封陆逊为江陵侯。
                  江陵即为现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治所江陵县乃其封地。
                  4.昭侯(邵侯)
                  吴景帝孙休继位后,追谥已故丞相陆逊为昭侯。按西汉刘向所著《谥法解》对于“昭”字的注释为“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再结合陈寿在《三国志·陆逊传》结尾处对于陆逊生平评论为“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大约可推知孙休当是取《谥法解》中“昭德有劳曰昭”为陆逊谥号。
                  三国归晋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故多写为“邵侯”。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0-12-16 10:50
                  收起回复
                    ------------------------------------陆逊官职完结------------我是陆抗的分割线-------------------------------------------


                    IP属地:新加坡11楼2020-12-16 10:52
                    回复
                      太监了


                      IP属地:江苏12楼2020-12-20 09:02
                      收起回复
                        陆抗


                        一.文职
                        陆抗与其父陆逊的政治生涯不太相同的是,陆抗自赤乌八年初登吴国政坛后,并未领过文职工作,比如类似其父的曹令史或是丞相。陆抗的第一个职位便是武职。及至孙皓继位,陆抗似一直以武职身份参与吴国中枢政务。譬如“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时何定弄权,阉官预政;抗上疏曰”。相较于其父兼以文武之职参与中枢军政,陆抗在吴国政坛的定位相对更加单纯。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20-12-21 18:25
                        回复
                          二.军职


                          1.建武校尉
                          校尉同上陆逊部校尉。
                          吴国有两人拜建武校尉,皆为吴郡陆氏出身,即陆抗以及其族兄陆凯。赤乌八年(公元245年),陆抗领建武校尉,领陆逊部曲五千人。其族兄陆凯则先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领建武校尉。
                          2.立节中郎将
                          《通典》载“五官、左、右中郎将,皆秦官,汉因之,并领三署郎从。后汉之制,郡国举孝廉以补之。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属左右署,左右郎将各领左右署郎。二署皆有中郎、侍郎、郎中,三郎并属光禄勋。……建安十六年,魏公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以副丞相,位在魏国诸侯王上。魏无三署郎,犹置左右中郎将。”
                          中郎将在秦、西汉至东汉中期,一般皇室宿卫,比如羽林中郎将。至东汉末、三国时期,中郎将已经没有这样的限制,多为高于校尉低于将军的军职而存。但是其地位却相差十分巨大。如前例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但有副丞相之尊。而陆抗之立节中郎将为一般中郎将。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陆抗以建武校尉迁立节中郎将。
                          3.奋威将军
                          奋威将军为杂号将军。吴国内多人曾领奋威将军。建兴元年(公元269年),陆抗以中郎将迁奋威将军。吴国除陆抗外,孙瑜、周泰、潘濬、张承、诸葛融皆曾领,魏国也有此将军职位。
                          4.柴桑督
                          柴桑,现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三国时期属武昌郡辖下。前文提及陆抗在赤乌九年(公元246年)调任驻守柴桑。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陆抗始迁柴桑督。可见赤乌九年驻守柴桑时,陆抗当为时任柴桑督的部下。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0-12-22 09:57
                          回复
                            8.都护
                            凤凰元年(公元272年)平定西陵步氏之叛以及击退晋军三路伐吴的进攻后,陆抗累加都护职。同期似无左右都护之分。都护详情见上文陆逊领左右都护事。
                            根据陆抗上疏为薛莹诤谏的时间线来看,薛莹因何定事下狱的时间当在建衡二年至凤凰元年间,而薛莹被流放则发生在凤凰元年末。而陆抗西陵之战时间大约在凤凰元年九月至十月,故陆抗拜都护的时间约在凤皇元年十月西陵之战结束后,凤凰元年末薛莹流放前。
                            9.大司马
                            《礼记》载“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通典》载“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韦昭《辨释名》云:大司马者,马,武也;大总武事也。
                            三国沿置,号上公,受职者多为各国高级将帅。魏之大司马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防吴。吴置左、右大司马,亦有大司马。蜀亦有置,权重。吴国大司马应为掌军事之重臣。孙权称帝后,吴国首任大司马为吕据,然而吕据尚未正式接受印绶便已经过世,自此吴国大司马从黄龙元年一直空缺至赤乌九年,长达十七年。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吴国始复置大司马,分左右,孙权迁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后吴国也有未分左右的大司马一职。建兴元年,孙亮登基,拜吕岱为大司马。吕岱卒,迁滕胤为大司马。
                            后吴左右大司马施绩和丁奉先后亡故。凤凰二年(公元273年),孙皓迁陆抗为吴国大司马,凤凰三年(公元274年)陆抗卒于任上。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20-12-22 10:10
                            回复
                              三.地方官


                              1.益州牧
                              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陆抗领益州牧。但陆抗领益州牧时,蜀国已为晋灭,非吴国实际领土,故为遥领。
                              2.荆州牧
                              凤凰二年(公元273年),在平定步阐之乱和晋国伐吴的进攻后,陆抗出任荆州牧,一年后卒于任上。
                              此时吴国荆州牧的管辖范围与其父任荆州牧之时已经大幅缩小,其所辖不含原属扬州的豫章三郡,且荆州内部郡置也多有变化。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20-12-22 1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