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理吧 关注:547贴子:13,691
  • 0回复贴,共1

中医物质的特性及与物理学的区别、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本文根据《黄帝内经》等中医理论,总结了中医物质的4种特性,指出传统的牛顿定律不能解释4种特性,提出了自运动理论。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外力作用产生的加速度仅仅是一种表象。除“量子纠缠”不尽相同外,自运动理论基本能够解释其他量子现象。
一、中医物质的特殊性质
(一)运行的规律性。《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描写了五运六气随着天干地支的不同,60年一个周期有规律地运行,所谓“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叙述了经脉的起始走向和表里关系,且随流注时间差形成的经脉之气有节律的盛衰变化”(《<黄帝内经>之生物周日节律探析》),这说明人体的经脉也是有规律地运行着。微观物质五运六气有准确的运行规律,所谓“承天而行之,故无忘动,无不应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宏观物质如地球、月亮也都有规律地运行,公转、自转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两者紧密相联,所谓“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宇宙万物不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且有规律、周期地运行着。这既是物质的本质,又何尝不是时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医理论认为整个宇宙以及人体规律运行,是可以预知的。
(二)自我和谐性。物质不仅规律运行,还有自我和谐的能力。中医有亢害承制思想,即“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五行之气有一行太过,相克之气就会制约,以恢复平衡。还有胜气和复气理论,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素问·至真要大论》,一般为上半年有五行偏胜之气,下半年就会有相克之气进行报复,所谓“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对气的自我和谐进行了总结:“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道德经》称之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都是对物质自我和谐的深入描述。
(三)精神性。精神和物质不可分割,“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中医基础理论》),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作为物质的一种性质也是理所应当的。五行之气分别表示不同的情志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黄帝内经》)。五气和谐才能产生精神,“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精神在人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神具有“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和“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三种作用。这不仅说明了人体有自我调节、自我和谐的能力,而且也进一步说明了精神的重要性。物质的“精神性”可能决定着“运行的规律性”和“自我和谐性”两种性质,《黄帝内经》就多次表达了“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的思想。整个宇宙就是一曲和谐的音乐,这是物质的本性,是物质精神作用的结果,但不应该神乎其神。
(四)同气相求性。同气相求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含义为“相同的事物或者相异事物在某一点上的性质相同,则在同质间产生一种自然亲和力,从而发生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论作为中医学理论原理支撑的七大基本法制》)进一步指出,同气相求指“不同类别的气之运动,相类的气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相互同化、相互激发而最终趋向功能一致性的现象”,“或最终类聚成群成形”。所谓同气,也指五行相同之物,土气“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湿、土、肉和脾等全部划为一类,它们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同化、相互激发。五运六气就是通过这种相互感应、相互同化和相互激发影响自然界和人体,产生了风、暑、湿、寒、燥和导致人体病变,产生了取象比类思想。
“运行的规律性”和“自我和谐性”主要来自于《黄帝内经》,理论界相关论述不多;“精神性”和“同气相求性”在《黄帝内经》中有论述,相关论文也较多,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
牛顿定律构建了一个被动式、机械式运动的世界,万物运动有因有果,外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按照牛顿定律,万物不可能像五运六气一样规律运行,不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更不可能产生精神及同气相求。4种性质对牛顿定律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神乎其神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认识观,必须赋予物质更多的灵活自主性,才能符合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认为动和静相反相成,是物质的本性,牛顿定律仅仅是一种表象。
二、自运动理论与量子力学的比较
自运动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物质的性质,也基本合量符子力学理论。物质由振动和运动两个部分组成,比较容易解释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物质有可能就是一束动而不已的能量,按照同气相求原理聚集在一起。能量就能同时穿过两个干涉小孔,和单个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相一致。物质虽然由能量组成,但运动占有一个基本的空间,体现物质的粒子性。超过占有空间的大小,能量也不能同时穿过两个干涉小孔,形不成干涉条纹。
量子力学认为意识和物质关系紧密,“一是在量子测量中,意识作为测量过程的初始条件,由始至终地影响着对物理对象的描述,二是意识引发波函数坍塌理论”(《意识与量子力学的内在关系》。意识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中医形神关系将精神作为物质的一种性质,精神由物质产生,还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中医理论和量子力学都认为精神在物质世界中地位重要,中医理论比量子力学的意识理论更加具体,更可实验,是解释量子力学的一条新路,两者结合意义重大。物质虽然是波,但只能以粒子的形式展现给我们,或许波函数一直就未坍塌过,只是与其他物质结合呈现给我们罢了。
量子力学比中医理论更加神奇,量子纠缠“描述了两个或多个互相纠缠的粒子之间的一种‘神秘’的关联,即使各自相隔距离很遥远,之间也没有任何介质,但是其中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量子纠缠及其应用前景分析》)。中医理论遵循整体观念,万物相互联系,但是联系并非没有任何介质,主要依靠看不见的气完成的。现代物理学认为,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占了宇宙绝大部分,中医理论也有看不见的五运六气规律运行。暗物质、暗能量和五运六气都属于微观物质,应归为一类。人身是一个整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相互联系,脏腑、形体、官窍各种机能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实现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是气的通道,人身及宇宙都是由气联系在一起。气只对他所处位置的物质产生影响,所谓“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并无超距作用,也不神秘。
本文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本性,符合量子力学,而外力导致的运动仅仅是一种表象。自运动理论下的物质在极端静止和高速运动下,要么物质性质发生改变,要么物质的速度自我调整恢复。这是检查自运动理论正确与否的一种办法。
(在原论文基础上有所删改)
2020年12月18日


IP属地:山西1楼2020-12-29 10: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