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吧 关注:69贴子:392
  • 2回复贴,共1

写这些被生活淹没了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10-02-23 23:25回复
    过一个又一个临时工:加油工,清洁工,看门人,替人摘郁金香,在医院当守夜人兼擦地板,如此等等。“从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开始,我就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随时会被人移走。一年又一年,我爱人和我整日奔波,努力保住自己头顶上的屋顶。”
        
         卡佛一生只写短篇小说和诗歌,还有一些散文,是因为不得不写那些能够“一坐下来就写,快速地写,并能写完的短东西。”
        
         令人惊异的是,这样极端不安定的状态并没有使他放弃写作,他从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但长期以来写作对他的生活没有带来一点点改善。他没有停止写作,同时也没有停止酗酒。他的小说里总是有酗酒的人,他常常写到酗酒,写到酗酒给生活带来的一团糟,写到试图从酗酒中挣扎出来的努力。1974年他不得不因为严重的酗酒问题辞掉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1976年又不得不把几年前好不容易买来的第一栋房子卖掉,以付清因酗酒造成的住院费。
        
         读过卡佛的小说,就会同意肖铁在译后记中的描述:“在卡佛的大部分作品中,贫困和绝望不是回忆中的过去时,而是小说人物以及卡佛自己的生活现状。”卡佛是“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不是人物性格命运的转折点,不是通向某种解脱或升华的中转站,而是人物的常态。卡佛不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作家,而是一个鲜有的能够以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的失败者。”
        
         卡佛自己并不觉得写这样的人物有什么特别或反传统之处,这多少是为自己辩护,不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写这样的人物倒是文学的一个传统,“一百年前,契诃夫就开始写这类被生活淹没了的人了。短篇小说作家一直是这样做的。”
        

        
         1977年卡佛戒酒,生活也出现了转机。到1980年,他甚至有了稳定的大学教职。1981年出版《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这是他第三本小说集,后来被尊奉为极简主义文学的典范。1983年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施特劳斯津贴”,就此不必为生计发愁,辞职成为职业作家。
        
         《大教堂》里面的12篇小说写于1982年到1983年间,卡佛自己也感觉到:“在这期间,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变了很多,显然生活中的变化带动了我写作的变化。《大教堂》中的小说,与我过去的小说相比,都更加丰满一些,文字变得更慷慨,可能也更积极了一些。”
        
         这样的变化当然是发生了,但要说这个变化对小说基本面貌有多少改变,无论如何还不能夸大。以《约瑟夫的房子》为例,这一对分开来的夫妻在短暂的相聚期间,是平静和安闲的,魏斯甚至说出了“这是我们幸福的房子”这样的语言,而这样的平静、安闲和“幸福”之感,在卡佛以前的小说里很难找到;但没有改变的是,生活仍然会把他们驱赶进泥潭里去。
        
         在不夸大变化的前提下,应该珍惜这些“积极”的变化。像《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篇幅明显长了一些,里面的人物之间,出现了卡佛以前小说里缺乏的交流、和解,甚至是理解和温暖,尽管这短暂的理解和温暖不足以改变生活上的麻烦和精神上的困境,但毕竟出现


    3楼2010-02-24 00:23
    回复
      喜欢他的风格,线条明朗简单,不过觉得他要是没走得这么早,再把视野不总限定底层或中低层,也许会有新的突破..............


      8楼2010-08-04 0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