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吧 关注:355贴子:1,269
  • 2回复贴,共1

香港买壳上市,步步为坑,要小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香港壳公司产业链
港交所在过去十年中,依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内地丰富的上市资源,七次拿到全球IPO规模第一。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中,一个介于政策黑白之间的产业链——壳公司产业链却潜滋暗长。上市养壳、卖壳、新股东入场、拉高股价、吸引散户、趁机出货,让很多投资者不知不觉中被割了“韭菜”,整个壳产业链,上演着丝丝入扣的运作手段。
过去香港两个行业最容易造壳上市,一是餐饮业,二是建筑业。2013年~2020年共有125只建筑股上市,其中超过三成在上市后就选择卖壳,且这些个股基本都为仙股,流通量低。港股有千只低流通性的股票,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失去融资功能,这些企业的主业做不起来,就会考虑卖壳。买家通常偏爱业务简单、市值较低、成交不活跃、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以方便日后操作。
截至2020年10月15日港股收盘,全天零成交个股达到464只,成交额在1万港元以下的个股687只,市值低于5亿港元的上市公司为1169只,占了全港股总量的三分之一,股价在1港元以下的个股达到1453只,而壳股就扎堆其中。


1楼2021-01-07 17:47回复
    造壳上市
    在港股市场,一直存在一批“造壳”、“炒壳”的资本玩家,他们一起推动公司上市。壳股上市,往往伴随着“围飞”(即股票由少数“自己人”认购),也容易导致股权高度集中,方便操纵股价。一次“围飞”操作,庄家出资千万或者上亿港元,获利往往以数倍计算。
    有些公司只是刚好符合上市条件,并没什么吸引力。为求上市成功,会与包销商暗中达成条款,甚至部分额度能提供50%的折扣,然后由包销商负责寻找机构投资者。由于其持股成本较招股价低一半,因此公司首日上市就沽货,只要股价没有跌逾50%,就有得赚。除了与包销商合作,还有另一种方式,即上市公司大股东跟申购人私下承诺保底,如果这只股票首日跌破发行价,大股东就会补回差价。这种方式一定是要第一天抛出,赚了归投资人所有,亏了就是大股东掏钱补。大股东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企业成功上市。


    2楼2021-01-26 13:19
    回复


      3楼2021-02-01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