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汉服吧 关注:239贴子:2,226
  • 1回复贴,共1

项羽败给刘邦的根源——军事力量面前,一切因素都是次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一骑烟尘论古今
楚汉争霸,最终以西楚霸王项羽败给汉王刘邦而告终。对项羽的失败,千百年来的人们认识几乎已经固化,无怪乎是项羽的妇人之仁,项羽的残暴,项羽的不识人,反之,则是刘邦的狡诈,刘邦的识人以及刘邦的宽仁等等。
几乎所有的总结,其实都来自于儒家的一句话,即得民心者得天下。说白了就是刘邦比项羽更得民心。刘邦约法三章,见郦食其,封韩信等等,做了一系列得民心的事,可是项羽却似乎拿不出一件得民心的事。
人们对项羽失败的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我并不相信民心这样的物件,在以生死相搏的斗争中,民心其实并不靠谱,因为民众即便认可一个政治人物或者组织,只是让他们点头认可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不需要付出成本代价,可是要他们付出生命来支持他们心属的人物或者组织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人性。关于民心和政权的关系,秦晖老师有专门的论述,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
还是伟人一举道破了赢家的实质,原话不便说,意思是军事的胜利才能出政权。我认为这具有普遍的意义,也才是项羽输给刘邦的根本原因。儒家人士出于对儒家“仁者无敌”的理念出发,只是对这条原则有意视而不见,不愿意承认而已。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改朝换代从来是靠硬实力,而不是所谓书生们所说的民心,虽然民心和硬实力有一定的联系,可是相关性并不大,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军事。刘秀能建立东汉,靠的是“云台二十八将”的南阳豪强,曹操能打下一片江山靠的是青州军事集团,刘备靠的是荆州集团,南朝刘裕靠的是北府军集团,北魏靠的是北方六镇,隋唐靠的是关陇集团,明朝靠的是淮泗集团。
具体到楚汉争霸的刘邦,身后有“丰沛集团”,项羽有什么?项羽让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江东“八千子弟”,其实是大错特错。严格说来江东“八千子弟”不属于项羽而属于项梁,而且这八千子弟的命运如项梁一样,连随项羽参与楚汉争霸的机会都没有。
一、八千江东子弟的命运如何?
项羽并不是江东人,因为楚国被灭后,他和叔父项梁逃到江东避难,才认识了一大批江东豪杰。
项梁在江东能结交豪杰,一方面得益于项氏家族世代在楚国为将积累的名气,一方面得益于项梁本人的英雄魅力。两个因素吸引了一大批贤士大夫,豪杰聚集在项梁门下,形成了依附项梁的江东集团。
秦二世元年九月,即公元前209年9月,随着陈胜吴广大起义的爆发,项梁带着项羽在会稽响应,这时,项氏叔侄帐下的八千子弟应运而出:
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谕以所为,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部署豪桀为校尉、候、司马。
这八千子弟是项氏起家的本钱,顺理成章,他们随着项氏叔侄打天下,最后自然形成了一个江东军事集团。依靠这支江东军事集团,项氏叔侄的力量迅速扩大,他们北渡长江后,收编了东阳人陈婴的两万人,又北渡淮河,收编了英布、蒲将军的六七万人,之后项氏叔侄继续攻城略地,抵达薛郡后,麾下军队规模当在至少十万人以上。
项氏叔侄的军队在当时是非常庞大的一支反秦力量,这支力量的基础是八千江东子弟,这十余万军队的各级军官,都由江东子弟担任,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项家军。
正当项氏叔侄依靠江东军事集团准备大展身手之际,突然情况发生了转变。
公元前208年9月,项氏叔侄发起了一起重要的战役——定陶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项氏叔侄先胜后败,使得项氏叔侄的大军遭到巨大损失,项梁本人也在这场战役中阵亡: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夜衔枚击楚,大破之定陶,梁死。
《史记》中记载,秦兵对项梁楚军,乃是“大破”。对项氏叔侄来说,遭受到的“大破”有两个含义:
第一是项家军主力被歼灭;第二是项氏叔侄的八千江东子弟所剩无几,江东军事集团瓦解。
定陶之战前,项梁拥立楚怀王,建立楚政权,自号武信君,屡屡大破秦将章邯,秦朝廷不得不打算向章邯增派援兵,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势,项氏叔侄坐拥天下指日可待,可是定陶之战后,情况变了。章邯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从章邯的行动可以推测,项氏叔侄的项家军主力已经损失殆尽。
项梁之死和他的项家军主力损失殆尽的后果,就是项羽身边已经没有了“八千子弟兵”,也就失去了江东军事集团的基本部队,失去基本部队之后的项羽就不得不被边缘化。


IP属地:浙江1楼2021-01-14 10:04回复
    二、项羽比刘邦的军事弱势在哪里?
    之前的楚怀王,在项梁手中只是傀儡,可是定陶之战后,项氏叔侄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楚怀王得以掌握大局,他用宋义掌握剩余的楚军,让项羽担任次将。不仅如此,楚怀王还不允许项羽收容定陶之战失败后的项家军,而是将这支残余交给刘邦,让刘邦带着入关,同时阻止项羽入关。
    此时的项羽,已经完全没有了实力,所谓没有实力,并不是项羽手中无兵,而是项羽手中已经没有了可以依靠的江东项家军。而这个时候,本属于项家军的刘邦沛县势力集团即刘家军得以脱颖而出。
    从军事上来说,项梁之后,剩余楚军分为三支,一支是吕臣在彭城东的军队,一支是项羽在彭城西的军队,第三支则是刘邦在砀郡的军队。吕臣和项羽的军队由楚怀王亲率,楚怀王将这两支军队交给了大将宋义。刘邦军是支独立的军队,这支军队的目标是西入关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项羽相比刘邦的弱势已经显示出来,刘邦身边是沛县出来的一帮兄弟组成的“丰沛集团”,项羽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
    后来项羽杀了宋义夺得了这两支楚军的指挥权,虽然实力超过了刘邦,可是,此时的项羽只是人多势众而已,他已经没有了能和他一起奋斗的核心力量。但是项羽是能打仗的将军,他带着这支楚军对秦军进行了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这次战后,项羽正式成了这支楚军的绝对领导,他本人自号“诸侯上将军”。
    “诸侯上将军”乃是领导各诸侯力量的将军,和项梁绝对领导的武信君有根本的不同,说明项羽只是各诸侯的盟主,他的手下都是被整合后的诸侯军队,再也没有了自己亲信队伍和核心力量。
    诸侯盟主项羽带着手下诸侯们在中原击败秦将章邯后,拥有军队四十万,他带着这支庞大的军队进入函谷关与刘邦的刘家军争雄,可是相比刘邦团结如铁板一块的丰沛集团,项羽手中庞大的军队仍然只是一支联合部队。
    中华文化由于宗法制度的传承,特别强调乡党,无论军队,官场还是生意场,除了亲族以外,最信任的就是同乡,这样的观念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两千年前的秦汉就更加讲究,各路豪杰起兵时依靠的都是左邻右舍的家乡子弟,这是他们战斗力的主要源泉。可是,定陶之战后,项羽身边的八千江东子弟已经所剩无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杀掉宋义后掌握的军队,主要人员是来自淮泗地区的楚军,并非来自吴地的江东子弟。
    严格说来,项羽争霸天下的希望已经非常渺小。
    项羽麾下诸侯联军的后果,是军队数量虽然庞大,可是可用的将领却不多,数得着的,是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和季布几人,其中范增是居巢(今安徽巢湖)人,钟离眛是朐县(今连云港)人,龙且,周殷和季布虽然不知具体籍贯,但大概率不是吴人。而项羽麾下大司马和长史,乃是军中参谋长和副总指挥的职位,一般来说不会轻易授人,而这两个重要职位却分别由关中人曹咎和司马欣担任,可见,项羽麾下人员实在太杂,以乌合之众相称虽然过分,却也并不离谱。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无法在这些乌合之众中选择可信也有能力的将领。
    相比之下,刘邦的阵营要稳固得多,他的亲信将领都是来自故乡丰沛的子弟,相互知根知底,这是他非常稳定的核心力量,也是他屡败屡战的基础。
    在楚汉争霸中,项羽存在着核心力量的先天性不足,这使得他军心不稳,因此他要战胜刘邦,就必须每战必胜,不能有败,因为一旦战事不利,他的联军就将发生倒戈事件,这也是项羽手下将领不断投向刘邦的原因之一。
    没有自己亲信部队的项羽,对他麾下的将领和属地始终无法达到百分百的控制,他的后方梁地和淮北被灌英侵略时,他选不出能为之独当一面的将领;乃至当彭越侵扰他的后方时,他又不得不离开前线,亲自征伐彭越,有意思的是,彭越本就是巨鹿之战中被项羽视作亲信而重用的将领。
    同时期被重用却叛逃刘邦阵营的还有英布,在淮南主政的周殷也背叛了项羽。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陈婴,他虽然不属于江东子弟,却是最早被项梁收编的,照理和江东子弟无异,可是在项羽和刘邦激战时,他一直守着大片的江东无所作为,既不渡江支援也不接应,坐看项羽灭亡。
    产生这一切的根源自然有很多原因,可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述这些将领们都不是项羽起家的江东子弟,而是属于外人。缺乏子弟兵的联合部队,其弱点恰恰是只能打顺风仗,一旦遭遇挫折便会土崩瓦解。
    通过以上的分析,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就可以很清晰地呈现给朋友们。
    三、相比刘邦,项羽更输不起
    定陶之战前,项梁项羽叔侄掌握着一支足以争霸天下的项家军,定陶之战宣布了项家军的灭亡。之后项羽凭借个人将才重新聚集起一支四十万人的庞大军队,但是这支军队却和之前的项家军完全没有关系。
    项羽的这支军队虽然庞大,可是缺乏核心力量,也缺乏凝聚力,乃是一支联军,这支联军的首脑们思想不统一,也不和项羽共进退,他们各有小九九,在打胜仗时还可以和谐相处,一旦有败仗便分崩离析,由于各将领各怀心思,不能形成有效配合,形成占地越广,反而因为各将领为图自保,整体战略优势反而越来越小的尴尬局面。
    与项羽相反,刘邦依靠乡党建立的“丰沛集团”建立了牢固的核心力量,因此始终败而又聚,其中有很多次刘邦因为失败形成了单枪匹马的态势,可是最终春风吹又生,使得刘邦韧劲十足,在多次失败中抓住项羽的一次失败机会,将项羽彻底击败。


    IP属地:浙江2楼2021-01-14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