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Wunsch很恼火,他说他跟媒体打过交道,知道科学观点在媒体宣传中受到曲解是很常见的,但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头一遭。该纪录片败坏了他的学术声誉,他要求以后不得播出有他参与的部分。
不仅如此,英国《卫报》还指出,纪录片中使用的云层数量和太阳活动相关性的数据,是用错误的云层统计数据(非全球的)得出的,后来有人用全球的云层统计数据研究,发现没有任何相关性。另外,大气高层温度上升没有地表温度上升快这一与全球变暖理论矛盾的数据,在2005年被证实是卫星测量数据出错。科学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随手抓一片科研杂志上的文章就是真理。故意用一些过时的和已经被证伪的数据来说事儿,居心何在?
关于片中提到的对全球变暖主流理论的一些质疑,其实都不是新东西,它们已经被回答了无数遍,也只不过能用来哄哄外行而已。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历史纪录的二氧化碳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这其实正是主流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反证。温度上升会让海洋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升温确实是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但这并不与二氧化碳导致升温矛盾,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因为这个正反馈,全球变暖才更另人担忧。其实重要的问题不是KAN谁在前谁在后,而是要统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占多大比重。纪录片中给出的结果完全不对(其实根本就没给具体数据),火山所放出的二氧化碳还不及工业排放的1%,而海洋现在对二氧化碳的净效果是吸收而不是排放(别忘了海洋升温滞后于大气)!至于生物的自然排放,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如果生态平衡的话(即保持植物和动物的比例一定),它们是完全能被植物全部吸收的。因此,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不外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一是毁林燃烧,它们都是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碳变成了二氧化碳,把原本固定在地表和地下的碳释放到大气中,考虑到碳原子的个数是守恒的,大气二氧化碳增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你对更多的细节感兴趣,可以KAN这里:RC wikihttp://environment.guardian.co.uk/climatechange/story/0,,2032572,00.html。Real Climate做了一个关于媒体中各种争议的档案,澄清了很多误导,也包括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http://www.realclimate.org/wiki/index.php?title=The_great_global_warming_swindle
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并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不应该压制少数人,少数人也没有必要自封“异端”博得同情。别忘了,当全球变暖刚提出来时支持者还是少数呢,布什政亣府一年前还把反对全球变暖的科学家当块宝呢,现在迫于压力终于转变态度,莫非他们就感到失宠的恐慌,就开始构造 “政亣府阴谋论”了。为了申请科研经费而制造骗局?难道为自己用客观证据坚定了信心的课题去要钱是偷鸡摸狗的事?为经费而夸大科研意义的事确实存在,但如果要按这种逻辑推论的话,所有主流科学研究都不应该得到支持,因为他们都是金钱驱使的“骗局”。我们究竟应该相信什么?不是这些表面的种种揣测,无论他们是否空穴来风,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应该KAN科学本身,KAN它的证据和论断是否有问题。其实科学主流是什么,对真正的科学研究者来说意义不大,只是公众会因此受到引导罢了。主流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证据现在KAN来是最充分的,但并不是毫无漏洞的。主流代表了最大的可能性,而在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上,最保险的路,自然是接受这个最大可能性。
人类的盲目和冲动,往往容易让我们揣着好心办坏事,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动机。一些反对环保的人其实是反对极端环保主义者,但难道就只有他们在倡导环保吗?该片中一再地强调极端环保主义者,反工业化和资本主义造成的危害,但他们究竟有多少人?什么东西染上政治色彩都会变得比较恶心,但我们就要全盘否定吗?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物理造出了原亣子弹就抛弃物理,我们也不能因为环保遭到了不适当的使用而抛弃环保。控制全球变暖现在是环保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能因为它不可避免的政治色彩就排斥它,相反,我们不得不利用政治,关键是要利用好。该纪录片的最后想拿非洲国家博得大家同情,这是很无聊的手段,立个极端环保主义的虚靶子,拿着非洲做挡箭牌,根本目的其实是推卸发达国家的责任。所谓倡导非洲用太阳能,是少数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观点,根本就是不值得考虑,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做任何限制,怎么可能逼着非洲去做发达国家都做不到的事?全球变暖的责任当然是按发达程度分配的,我一直强调中国的责任,那也是因为相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并不是让中国承担跟欧美一样的减排义务。至于几乎没有工业的非洲,我KAN现在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限制他们。其实大家也都KAN到了,在这场环保斗争中,真正损失最大的是发达国家,更确切的说,是它们的传统工业巨头们,否则美国也不会那么畏首畏尾。对于工业结构尚未完全成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其实是机遇大于挑战的。
最后,再次对被误会的BBC和被误解的科学家们深表同情,对被误导的个别朋友深表遗憾,对坚持客观思考没有被迷惑的朋友们深表祝贺!
不仅如此,英国《卫报》还指出,纪录片中使用的云层数量和太阳活动相关性的数据,是用错误的云层统计数据(非全球的)得出的,后来有人用全球的云层统计数据研究,发现没有任何相关性。另外,大气高层温度上升没有地表温度上升快这一与全球变暖理论矛盾的数据,在2005年被证实是卫星测量数据出错。科学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随手抓一片科研杂志上的文章就是真理。故意用一些过时的和已经被证伪的数据来说事儿,居心何在?
关于片中提到的对全球变暖主流理论的一些质疑,其实都不是新东西,它们已经被回答了无数遍,也只不过能用来哄哄外行而已。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历史纪录的二氧化碳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这其实正是主流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反证。温度上升会让海洋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升温确实是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但这并不与二氧化碳导致升温矛盾,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因为这个正反馈,全球变暖才更另人担忧。其实重要的问题不是KAN谁在前谁在后,而是要统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占多大比重。纪录片中给出的结果完全不对(其实根本就没给具体数据),火山所放出的二氧化碳还不及工业排放的1%,而海洋现在对二氧化碳的净效果是吸收而不是排放(别忘了海洋升温滞后于大气)!至于生物的自然排放,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如果生态平衡的话(即保持植物和动物的比例一定),它们是完全能被植物全部吸收的。因此,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不外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一是毁林燃烧,它们都是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碳变成了二氧化碳,把原本固定在地表和地下的碳释放到大气中,考虑到碳原子的个数是守恒的,大气二氧化碳增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你对更多的细节感兴趣,可以KAN这里:RC wikihttp://environment.guardian.co.uk/climatechange/story/0,,2032572,00.html。Real Climate做了一个关于媒体中各种争议的档案,澄清了很多误导,也包括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http://www.realclimate.org/wiki/index.php?title=The_great_global_warming_swindle
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并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不应该压制少数人,少数人也没有必要自封“异端”博得同情。别忘了,当全球变暖刚提出来时支持者还是少数呢,布什政亣府一年前还把反对全球变暖的科学家当块宝呢,现在迫于压力终于转变态度,莫非他们就感到失宠的恐慌,就开始构造 “政亣府阴谋论”了。为了申请科研经费而制造骗局?难道为自己用客观证据坚定了信心的课题去要钱是偷鸡摸狗的事?为经费而夸大科研意义的事确实存在,但如果要按这种逻辑推论的话,所有主流科学研究都不应该得到支持,因为他们都是金钱驱使的“骗局”。我们究竟应该相信什么?不是这些表面的种种揣测,无论他们是否空穴来风,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应该KAN科学本身,KAN它的证据和论断是否有问题。其实科学主流是什么,对真正的科学研究者来说意义不大,只是公众会因此受到引导罢了。主流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证据现在KAN来是最充分的,但并不是毫无漏洞的。主流代表了最大的可能性,而在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上,最保险的路,自然是接受这个最大可能性。
人类的盲目和冲动,往往容易让我们揣着好心办坏事,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动机。一些反对环保的人其实是反对极端环保主义者,但难道就只有他们在倡导环保吗?该片中一再地强调极端环保主义者,反工业化和资本主义造成的危害,但他们究竟有多少人?什么东西染上政治色彩都会变得比较恶心,但我们就要全盘否定吗?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物理造出了原亣子弹就抛弃物理,我们也不能因为环保遭到了不适当的使用而抛弃环保。控制全球变暖现在是环保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能因为它不可避免的政治色彩就排斥它,相反,我们不得不利用政治,关键是要利用好。该纪录片的最后想拿非洲国家博得大家同情,这是很无聊的手段,立个极端环保主义的虚靶子,拿着非洲做挡箭牌,根本目的其实是推卸发达国家的责任。所谓倡导非洲用太阳能,是少数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观点,根本就是不值得考虑,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做任何限制,怎么可能逼着非洲去做发达国家都做不到的事?全球变暖的责任当然是按发达程度分配的,我一直强调中国的责任,那也是因为相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并不是让中国承担跟欧美一样的减排义务。至于几乎没有工业的非洲,我KAN现在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限制他们。其实大家也都KAN到了,在这场环保斗争中,真正损失最大的是发达国家,更确切的说,是它们的传统工业巨头们,否则美国也不会那么畏首畏尾。对于工业结构尚未完全成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其实是机遇大于挑战的。
最后,再次对被误会的BBC和被误解的科学家们深表同情,对被误导的个别朋友深表遗憾,对坚持客观思考没有被迷惑的朋友们深表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