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今天,我们对这个成语,应该说都能理解,都能流畅地应用。它是我国传统经典中的一句经典话语。它出自2000多年前,具有深刻的道理。经过了2000多年。到了今天,进入一个大信息的时代,信息量的增加,所有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大的变化,否则它就是一个衰败、破溃的文化。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三思而后行”我认为也必须重新认识。 “三思而后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它里边含着很深的认识论哲学思维或者说它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体。“三思”是认识问题,“而行”则是实践,是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做了一个简单的学习交流汇报,主要谈“三思”。 出处和原意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公治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这个人以事情总是反复思考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也是一个异人)对这句分析认为:“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成小器。”另外还有不少解释,特别是对孔子说的“再斯可也”。就分为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孔子也是谨慎之一,说的是再多想几次;另一种认为,孔子认为他想的太多了,想的太多,容易失去机遇,或想的太多就不太会去做了。因为矛盾永远存在,想的再多不可能没有矛盾。 一个词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内涵外延会有变化,价值也会有变化——即褒贬的变化。这一词出现在论语里,应该是贬义的,这可能与孔子及儒家对季氏的看法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现在这个词转向了褒义。现在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做事谨慎,小心稳妥;或者是考虑周到后,然后再去操作执行。这里的“三”不是指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指多的意思,或再反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