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茶马贸易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区之广、贸易规模之巨,世所罕见,也正因如此,西南茶马古道才能够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道等著名商道并称,成为古代和近代中国连通外部世界的强劲动脉之一。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遗址出土的茶叶实物将茶入藏的时间前推至公元3世纪,尽管由于史料缺失,茶叶的具体传播路线很难复原,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作为西南茶马古道雏形的贸易通道至少已在酝酿之中。唐朝时期,在别名“唐蕃古道”的青藏茶马古道上,汉藏贸易充分发展,史载开元年间唐蕃双方的赤岭互市已涉及马匹贸易(《新唐书·吐蕃传上》);而吐蕃王朝贵族阶层自文成公主入藏开始了解茶叶,到唐德宗时期吐蕃赞普已能够接触到产自寿州、舒州等中原各地的茶叶(《唐国史补》卷下)。当时直接以茶易马的官方交易模式虽还未确立,但汉茶、藏马均已作为重要商品进入对方市场,茶马贸易基础已经筑牢。到了宋代,尤其是北宋熙宁以后,以互市贸易方式为主、朝贡贸易方式为辅,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兴盛起来,“兴元之大竹”“洋州之西乡茶”等产于陕南的名茶皆“自河州入木波”(《山谷别集》卷八),四川所产茶叶也经由陕西、甘肃等地转卖入藏,即所谓“蜀茶之入秦者十凡八九”(《宋史·赵开传》)。据统计,当时仅青藏茶马古道一线,每年官方用于交换藏马的茶叶就有4万驮左右。即便是在南宋时期,宋廷在丢失了熙河地区的情况下,仍然在西和州、阶州等地以茶叶购买大量战马,并在雅州、黎州等地开辟了新的茶马互市场所。元代中央政权对藏马的需求减弱,但为了满足藏区饮茶需要,仍设立西番茶提举司,在碉门等地互市。明代茶马互市继续发展,不仅陕南所产的茶叶,夔州等地的“巴茶”也转运至陕西经由青藏线入藏,并且川藏茶马古道也迅速兴盛起来,成为茶马贸易的另一条主要线路。清朝初年,清廷批准了达赖喇嘛在北胜州的茶马互市请求,兴起最晚的滇藏线也加入到西南茶马古道的大网络中,并且这条商贸线路直到民国时期还在发挥作用。可以说,西南茶马古道上的汉藏茶马贸易,时间上从唐宋时期延续到民国时期,空间上涉及陕、甘、青、川、滇、藏等多个省区,堪称一曲西南边疆地区经贸交流的恢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