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回不来的“烤柏灵火”
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在过年后是第一个大节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要煮元宵吃。小时候,这一天以前可以到城里看花灯,看社火。上学时还知道这一天也叫上元节,还有什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上班后才知道市里在这一天晚上燃放烟花。在家里,十五这天早上父亲要上供儿(逢农历初一、十五家里都要上供儿)。中午一般吃饺子,晚饭煮元宵。
在我们这一带,正月十六晚上才是我们过节的重点—“烤柏灵火”。
“烤柏灵火”也叫“烤柏龄火”或“烤百龄火”“烤十字火”。 “烤柏灵火”取“百龄”之意,传统民间有烤火祛病、家道兴旺、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的说法,是我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这一带的人们习惯上称柏树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柏灵火时主要是用柏树的树枝点火。中国民间有“烤柏灵火”驱邪丢百病家道兴旺的说法。举办时间因区域有所差异,一般时间是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六期间(在石家庄周边部分县市村落的时间是正月十六),在夜间举行。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清朝《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而对其来历一直也没有十分确切的说法。这天晚上,人们聚集在街道或小区的空旷地带,点燃松柏枝烤火,应风俗丢病驱邪。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也不只是燃烧松柏枝了,由于松柏枝难找,人们开始用一些其它木料或柴火代替。
以前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各家都早早的吃了饭。每家人都拿上小板凳聚在家门口儿。把从集上买的(我们小时候都是爬树上自己撇)柏树枝拿出来。把早就准备好的玉秫秸携过来。把不用的破条帚疙瘩、破炊帚疙瘩也都敛到一起。点火时先把玉秫秸里好点的点着,等火大些了,就把准备的柏树枝扔进去。此时人们对着火堆围成一圈,嘴里都念叨着“火大光景大”“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烤烤屁股,牙不疼”等民谣俗语,不时还要往里添柴火。还把一些柏树的叶子拿到火堆处燎燎,然后把它们戴在头上或夹在耳朵上或压在炕席下。柏灵谐音百灵,百事百灵。
这天晚上各家各户把剩余的烟花爆竹(除了留少许待二月二燃放)趁着在门口“烤柏灵火”的时候都拿出来尽情的燃放。十六晚上的夜空分外多彩,你方燃罢我登场。这边的孔明灯刚冉冉升起,那边的烟花像瀑布一样从半空中倾了下来。这边的铁炮像炸天雷一样的响,那边的礼花弹像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绚丽的呼啸着奔向远方直至消逝。古人说的火树银花不夜天也大抵如此吧。烟火的夜空甚至比过了明圆的月亮,于是等烟火的氛围少了一些时,月亮才躲躲闪闪地悄悄爬上树梢。
等到烟花稀稀落落的还在燃放的时候,我已悄悄地回到了家里。
近年来随着环保形势的严峻,村里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烤柏灵火”等传统过节行为。每逢年初一,正月十六村干部会通知各家各户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烤柏灵火”,派出所和村干部都会在村里巡查。长此以往,“烤柏灵火”势必要成为历史了。对于我等顺民来说,一切行动听指挥。禁止燃烧烟花爆竹和“烤柏灵火”,最起码可以省下买爆竹和柏灵的钱。可惜的是对于我们的后人来说,只能是个传说了。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在过年后是第一个大节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要煮元宵吃。小时候,这一天以前可以到城里看花灯,看社火。上学时还知道这一天也叫上元节,还有什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上班后才知道市里在这一天晚上燃放烟花。在家里,十五这天早上父亲要上供儿(逢农历初一、十五家里都要上供儿)。中午一般吃饺子,晚饭煮元宵。
在我们这一带,正月十六晚上才是我们过节的重点—“烤柏灵火”。
“烤柏灵火”也叫“烤柏龄火”或“烤百龄火”“烤十字火”。 “烤柏灵火”取“百龄”之意,传统民间有烤火祛病、家道兴旺、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的说法,是我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这一带的人们习惯上称柏树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柏灵火时主要是用柏树的树枝点火。中国民间有“烤柏灵火”驱邪丢百病家道兴旺的说法。举办时间因区域有所差异,一般时间是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六期间(在石家庄周边部分县市村落的时间是正月十六),在夜间举行。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清朝《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而对其来历一直也没有十分确切的说法。这天晚上,人们聚集在街道或小区的空旷地带,点燃松柏枝烤火,应风俗丢病驱邪。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也不只是燃烧松柏枝了,由于松柏枝难找,人们开始用一些其它木料或柴火代替。
以前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各家都早早的吃了饭。每家人都拿上小板凳聚在家门口儿。把从集上买的(我们小时候都是爬树上自己撇)柏树枝拿出来。把早就准备好的玉秫秸携过来。把不用的破条帚疙瘩、破炊帚疙瘩也都敛到一起。点火时先把玉秫秸里好点的点着,等火大些了,就把准备的柏树枝扔进去。此时人们对着火堆围成一圈,嘴里都念叨着“火大光景大”“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烤烤屁股,牙不疼”等民谣俗语,不时还要往里添柴火。还把一些柏树的叶子拿到火堆处燎燎,然后把它们戴在头上或夹在耳朵上或压在炕席下。柏灵谐音百灵,百事百灵。
这天晚上各家各户把剩余的烟花爆竹(除了留少许待二月二燃放)趁着在门口“烤柏灵火”的时候都拿出来尽情的燃放。十六晚上的夜空分外多彩,你方燃罢我登场。这边的孔明灯刚冉冉升起,那边的烟花像瀑布一样从半空中倾了下来。这边的铁炮像炸天雷一样的响,那边的礼花弹像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绚丽的呼啸着奔向远方直至消逝。古人说的火树银花不夜天也大抵如此吧。烟火的夜空甚至比过了明圆的月亮,于是等烟火的氛围少了一些时,月亮才躲躲闪闪地悄悄爬上树梢。
等到烟花稀稀落落的还在燃放的时候,我已悄悄地回到了家里。
近年来随着环保形势的严峻,村里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烤柏灵火”等传统过节行为。每逢年初一,正月十六村干部会通知各家各户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烤柏灵火”,派出所和村干部都会在村里巡查。长此以往,“烤柏灵火”势必要成为历史了。对于我等顺民来说,一切行动听指挥。禁止燃烧烟花爆竹和“烤柏灵火”,最起码可以省下买爆竹和柏灵的钱。可惜的是对于我们的后人来说,只能是个传说了。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