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疑第一︰前论体究念佛中所说疑似禅法,非是净土之法。
辨:修学佛法应知法之次第与转折,运用善巧方便而升进,则得法迅速。中国禅宗之禅,不是禅定;而是般若,是智慧。它存在于一切解脱道之修行法门中,存在于某些解脱法门之末段。禅宗固然有禅,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密宗、净土宗莫不有禅,非是禅宗之专利也。
为求见道故修禅,修禅前必须先修定力:定力主要是净念相继,一念相续,动静皆如是。非指静中打坐一念不生也。近代人参禅之被印证为悟者,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一念不生之定心为真心,以此妄心为真心,故不得解脱功德受用。便向人妄言:“佛法不过如此。”从此成大我慢;或弃佛法如敝屣,不肯再探究。此皆因缺乏定力—动中功夫所致也。故真见自性弥陀者,称为见道—知修道之路,不随未见道者浅见而行。若不明续修之道,即非亲见自性弥陀。
修学佛法之前,应先了解该法门之内容和修学次第。如实知已,便知何处应如何转折;于每一转折处,运用善巧方便,而非横冲直撞。便能见法得法,迅速进入实相。而修学之过程,便是从有相到无相,由无相入实相。解脱道之修学,入手法门虽有种种不同,而修学者若有因缘修到此一阶段而参究第一义者,该阶段之参究,本质莫非是禅;不论任何宗派,到此完全相同。所以“禅”存在于各种修行法门过程之中途或最后阶段。而各宗派修行之最后所得便是净土。修学过程中所得无量百千三昧之功德受用以及因此而知之各种法界差别智及究竟解脱功德受用及所证唯心净土唯己能知,便是密。因智慧现前、消除性障而深入四禅八定,证得楞严定而究竟五蕴空,因此如实了知三界五阴之一切见分相分,即是法相唯识。修学过程则不离止观,因止观则有诸种境界,为辨修证境界,故有天台教义。从不同观点来看佛法,便有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入手方法,不同的宗派。故曰:“入门有多途、归元无二路”。
念佛法门亦如是,应当从有相之持名入手,以减少烦恼,增强定力。持名功夫纯熟,不应停留,即应探究如何升进,何处转折。若具知见,便知舍除声相、名相、形相,运用善巧方便,自有相转入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功夫纯熟后,应探究第一义;已解知第一义后即应体究,体究即是禅法。若了知自性弥陀,即是禅之明心(开悟)。若再深入体究,而亲见自性弥陀,即是见实相之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便是实相念佛,即是禅宗之见佛性。凡此体究过程即是禅,此境界之解脱及自受用功德便是密。
修学佛法最怕执着所学初入门之法,不知转折(以方便为究竟),不肯升进。不惟念佛门如此,其他宗派亦复如此。若不具知见,则不敢运用善巧方便从有相入无相。不知藉无相境界以求实相,则佛法难成。除非大利根人能从有相迳入实相,例如《文殊说般若经》之“随佛方所,端坐念实相”,又如世尊昔为大精进菩萨时由观像念佛迳入实相念佛;根器如我人等,仍宜知所转折。
譬如世尊于经中所说位于此娑婆世界东方之不眴世界,其世界中无有文字及言说之施设,而于彼世界之佛仍然能够以法化导诸菩萨。无有文字及言说之施设,犹如修学无相念佛者,于开始时不将念佛之念系于文字相以及持名念佛之言说声相,慢慢修练而转进,乃至转入参话头,成就体究念佛,最后得以亲证法界实相,即是藉着无相念佛为方便化导菩萨悟道明心。兹举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中世尊之开示做为佐证:
“尔时薄伽梵复告具寿阿难陀言:‘彼不眴世界无诸苦难,及三恶趣亦不闻名……国土严净,唯佛法王化诸菩萨,无有文字亦无言说。彼诸菩萨受化之时,来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蹔眴瞻仰如来,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为不眴。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谓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识生,非前后边际智慧生,亦非现在见闻所生。’佛告阿难:‘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议,于诸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无说无示、无相无名,此即名为念佛三昧。’”
如所举经文中世尊所说之不眴世界,无有文字亦无有言说,彼世界诸菩萨亲近佛、接受佛之化导时,只要恭敬合掌,目不转睛的瞻仰如来,念佛三昧就自然成就了,也就是当时就能悟得离于语言文字之自性弥陀,亦即由无相之方便直接进入了实相。而此处既未有念佛持名之施设,为何说成就了念佛三昧?
可见体究念佛之真实义,在于求证实相、参究实相之过程,此即是体究念佛;而念佛之本质即是要见真实佛│亲证法界实相│才是见佛之真实义。何以故?因为世尊说念佛三昧不是从色、受、想、行、识之法相所生,也不是从诸缘所安立的十二因缘法获得之智慧所生,也不是现前所见所闻之见闻觉知法所生。念佛三昧是意识所不可思不可议的,当现前与一向不行见闻觉知、离见闻觉知的自性弥陀一念相应,以般若智慧观察到自性弥陀就是五蕴诸法出生的根源时,现见自性弥陀本来无生,而自性弥陀所含藏的蕴处界法种及具足种种功德法性,亦同样本来无生,能随顺因缘而出生五蕴诸法,此即是诸法之如实法相,故说自性弥陀是诸法之实相,能现观诸法如实法相之智慧就是念佛三昧。
净土法门中之持名念佛或者观想念佛乃至忆想念佛,行者除了以求生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为愿之外,于未舍报前,对于经中所说念佛能到达之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仍然非常向往。这也意谓着,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是净土法门之行者所能够追求而且满愿的;只要知道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的真实义,以及亲近真善知识修学般若实相的正知见,在法门上从有相转进无相,以及修集应具备之福德资粮,进入自性弥陀实相之体究,即有因缘实证自性弥陀。若于未舍报前证得自性弥陀即是证得唯心净土,舍报以后必定能随愿上品上生;经中佛说证得自性弥陀者,能观诸佛法身与自身之自性弥陀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能于如是甚深第一真实义中修学、信解、受持者,舍报后于十方净土皆能随愿往生,这才是净土法门实至名归之所在。
吾人从经中佛的开示可以了知,念佛三昧就是亲证诸法实相,也就是亲证自性弥陀,体究念佛就是参究实相、参究自性弥陀的过程;于上文中的说明就是证明体究念佛并未偏离净土法门,反而呈现了净土法门所可到达、亲证唯心净土之进阶行门,确实是具体可行的。体究念佛、参究实相,是禅宗祖师传授座下学人悟入之禅法;禅宗所悟之心,即是离见闻觉知、于诸法无所行,本来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是五蕴诸法之实相,即是净土法门所说之自性弥陀、念佛三昧。兹举示禅宗祖师之开示作为证明:
六祖惠能大师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中说:“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覩弥陀。”
克勤圜悟大师于《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中说:“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若能顿舍从来妄想执着,于一念顷顿悟自心、顿明自性,不染诸尘,不落有无,自然法法成见。然虽此事不可造次领会,须是发大丈夫慷慨特达之志,不顾危亡,不拘得失,存个长久铁石身心,逢境遇缘不变不异,时时着眼体究,不论岁月以悟为期。祖师门下不比教家,只要直截根源,于一言下领取,与诸圣同体同用大解脱,任运施为无不见性。”
大慧宗杲禅师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中说:“不见古人云:设有一法过于涅盘,吾说亦如梦幻。苟能于梦幻中,如实而证如实而解,如实而修如实而行;以如实之法,能自调伏;起大悲心,作种种方便,复能调伏一切众生,而于众生不作调伏、不调伏想;亦复不作颠倒想,不作贪瞋邪见想,不作真如佛性菩提涅盘想;不作除病,不除法想,不作存一去一、分不分想;既无如是之想,则一道清净平等解脱。径山今日说此清净平等解脱之法,奉为持服魏矼,追荐先考致政宣教。伏愿:了唯心之净土,见自性之弥陀,此界他方随处快乐。”故我念佛人,凡欲求实相者,当知转折,探第一义,以方便善巧,从有相念佛转为无相念佛,凭藉无相念佛功夫而进入实相念佛。是故,体究念佛之法即是禅法,而一切解脱修行法门,皆是广义念佛法门。本来相通,不须各以禅、净之主观立场,互相排斥。当知排斥而不肯深入了解转进,即是障道因缘,是无福慧之人,念佛人万勿轻忽。
转自微信公众号【香伴读书】
辨:修学佛法应知法之次第与转折,运用善巧方便而升进,则得法迅速。中国禅宗之禅,不是禅定;而是般若,是智慧。它存在于一切解脱道之修行法门中,存在于某些解脱法门之末段。禅宗固然有禅,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密宗、净土宗莫不有禅,非是禅宗之专利也。
为求见道故修禅,修禅前必须先修定力:定力主要是净念相继,一念相续,动静皆如是。非指静中打坐一念不生也。近代人参禅之被印证为悟者,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一念不生之定心为真心,以此妄心为真心,故不得解脱功德受用。便向人妄言:“佛法不过如此。”从此成大我慢;或弃佛法如敝屣,不肯再探究。此皆因缺乏定力—动中功夫所致也。故真见自性弥陀者,称为见道—知修道之路,不随未见道者浅见而行。若不明续修之道,即非亲见自性弥陀。
修学佛法之前,应先了解该法门之内容和修学次第。如实知已,便知何处应如何转折;于每一转折处,运用善巧方便,而非横冲直撞。便能见法得法,迅速进入实相。而修学之过程,便是从有相到无相,由无相入实相。解脱道之修学,入手法门虽有种种不同,而修学者若有因缘修到此一阶段而参究第一义者,该阶段之参究,本质莫非是禅;不论任何宗派,到此完全相同。所以“禅”存在于各种修行法门过程之中途或最后阶段。而各宗派修行之最后所得便是净土。修学过程中所得无量百千三昧之功德受用以及因此而知之各种法界差别智及究竟解脱功德受用及所证唯心净土唯己能知,便是密。因智慧现前、消除性障而深入四禅八定,证得楞严定而究竟五蕴空,因此如实了知三界五阴之一切见分相分,即是法相唯识。修学过程则不离止观,因止观则有诸种境界,为辨修证境界,故有天台教义。从不同观点来看佛法,便有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入手方法,不同的宗派。故曰:“入门有多途、归元无二路”。
念佛法门亦如是,应当从有相之持名入手,以减少烦恼,增强定力。持名功夫纯熟,不应停留,即应探究如何升进,何处转折。若具知见,便知舍除声相、名相、形相,运用善巧方便,自有相转入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功夫纯熟后,应探究第一义;已解知第一义后即应体究,体究即是禅法。若了知自性弥陀,即是禅之明心(开悟)。若再深入体究,而亲见自性弥陀,即是见实相之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便是实相念佛,即是禅宗之见佛性。凡此体究过程即是禅,此境界之解脱及自受用功德便是密。
修学佛法最怕执着所学初入门之法,不知转折(以方便为究竟),不肯升进。不惟念佛门如此,其他宗派亦复如此。若不具知见,则不敢运用善巧方便从有相入无相。不知藉无相境界以求实相,则佛法难成。除非大利根人能从有相迳入实相,例如《文殊说般若经》之“随佛方所,端坐念实相”,又如世尊昔为大精进菩萨时由观像念佛迳入实相念佛;根器如我人等,仍宜知所转折。
譬如世尊于经中所说位于此娑婆世界东方之不眴世界,其世界中无有文字及言说之施设,而于彼世界之佛仍然能够以法化导诸菩萨。无有文字及言说之施设,犹如修学无相念佛者,于开始时不将念佛之念系于文字相以及持名念佛之言说声相,慢慢修练而转进,乃至转入参话头,成就体究念佛,最后得以亲证法界实相,即是藉着无相念佛为方便化导菩萨悟道明心。兹举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中世尊之开示做为佐证:
“尔时薄伽梵复告具寿阿难陀言:‘彼不眴世界无诸苦难,及三恶趣亦不闻名……国土严净,唯佛法王化诸菩萨,无有文字亦无言说。彼诸菩萨受化之时,来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蹔眴瞻仰如来,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为不眴。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谓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识生,非前后边际智慧生,亦非现在见闻所生。’佛告阿难:‘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议,于诸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无说无示、无相无名,此即名为念佛三昧。’”
如所举经文中世尊所说之不眴世界,无有文字亦无有言说,彼世界诸菩萨亲近佛、接受佛之化导时,只要恭敬合掌,目不转睛的瞻仰如来,念佛三昧就自然成就了,也就是当时就能悟得离于语言文字之自性弥陀,亦即由无相之方便直接进入了实相。而此处既未有念佛持名之施设,为何说成就了念佛三昧?
可见体究念佛之真实义,在于求证实相、参究实相之过程,此即是体究念佛;而念佛之本质即是要见真实佛│亲证法界实相│才是见佛之真实义。何以故?因为世尊说念佛三昧不是从色、受、想、行、识之法相所生,也不是从诸缘所安立的十二因缘法获得之智慧所生,也不是现前所见所闻之见闻觉知法所生。念佛三昧是意识所不可思不可议的,当现前与一向不行见闻觉知、离见闻觉知的自性弥陀一念相应,以般若智慧观察到自性弥陀就是五蕴诸法出生的根源时,现见自性弥陀本来无生,而自性弥陀所含藏的蕴处界法种及具足种种功德法性,亦同样本来无生,能随顺因缘而出生五蕴诸法,此即是诸法之如实法相,故说自性弥陀是诸法之实相,能现观诸法如实法相之智慧就是念佛三昧。
净土法门中之持名念佛或者观想念佛乃至忆想念佛,行者除了以求生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为愿之外,于未舍报前,对于经中所说念佛能到达之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仍然非常向往。这也意谓着,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是净土法门之行者所能够追求而且满愿的;只要知道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的真实义,以及亲近真善知识修学般若实相的正知见,在法门上从有相转进无相,以及修集应具备之福德资粮,进入自性弥陀实相之体究,即有因缘实证自性弥陀。若于未舍报前证得自性弥陀即是证得唯心净土,舍报以后必定能随愿上品上生;经中佛说证得自性弥陀者,能观诸佛法身与自身之自性弥陀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能于如是甚深第一真实义中修学、信解、受持者,舍报后于十方净土皆能随愿往生,这才是净土法门实至名归之所在。
吾人从经中佛的开示可以了知,念佛三昧就是亲证诸法实相,也就是亲证自性弥陀,体究念佛就是参究实相、参究自性弥陀的过程;于上文中的说明就是证明体究念佛并未偏离净土法门,反而呈现了净土法门所可到达、亲证唯心净土之进阶行门,确实是具体可行的。体究念佛、参究实相,是禅宗祖师传授座下学人悟入之禅法;禅宗所悟之心,即是离见闻觉知、于诸法无所行,本来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是五蕴诸法之实相,即是净土法门所说之自性弥陀、念佛三昧。兹举示禅宗祖师之开示作为证明:
六祖惠能大师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中说:“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覩弥陀。”
克勤圜悟大师于《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中说:“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若能顿舍从来妄想执着,于一念顷顿悟自心、顿明自性,不染诸尘,不落有无,自然法法成见。然虽此事不可造次领会,须是发大丈夫慷慨特达之志,不顾危亡,不拘得失,存个长久铁石身心,逢境遇缘不变不异,时时着眼体究,不论岁月以悟为期。祖师门下不比教家,只要直截根源,于一言下领取,与诸圣同体同用大解脱,任运施为无不见性。”
大慧宗杲禅师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中说:“不见古人云:设有一法过于涅盘,吾说亦如梦幻。苟能于梦幻中,如实而证如实而解,如实而修如实而行;以如实之法,能自调伏;起大悲心,作种种方便,复能调伏一切众生,而于众生不作调伏、不调伏想;亦复不作颠倒想,不作贪瞋邪见想,不作真如佛性菩提涅盘想;不作除病,不除法想,不作存一去一、分不分想;既无如是之想,则一道清净平等解脱。径山今日说此清净平等解脱之法,奉为持服魏矼,追荐先考致政宣教。伏愿:了唯心之净土,见自性之弥陀,此界他方随处快乐。”故我念佛人,凡欲求实相者,当知转折,探第一义,以方便善巧,从有相念佛转为无相念佛,凭藉无相念佛功夫而进入实相念佛。是故,体究念佛之法即是禅法,而一切解脱修行法门,皆是广义念佛法门。本来相通,不须各以禅、净之主观立场,互相排斥。当知排斥而不肯深入了解转进,即是障道因缘,是无福慧之人,念佛人万勿轻忽。
转自微信公众号【香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