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记录了当年长兴紫笋茶作贡的盛况。紫笋茶从唐肃宗年间(公元757-761)起被定为贡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紫笋茶是中国贡茶之最。
紫笋茶是在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1]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2]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3]。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著有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全书分三卷十章,内容分别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陆羽《茶经.一之源》记载“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其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粒壤,下者生黄土。”紫笋茶因此而得名。紫笋茶属于名优绿茶,“紫”字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茶树刚刚吐芽时,芽梢微微带紫,芽叶相抱似笋;二是在唐代,紫色为最高品级官员服饰主色调,代表高贵,以“紫”为茶命名,与贡茶身份更匹配。
唐代采摘标准按照陆羽的要求:“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聚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⑧采焉。”
现在采摘标准: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紫笋茶绿茶干茶外形条索紧直,绿翠显毫,茶汤嫩绿明亮,兰香馥郁,滋味鲜醇回甘,芽叶嫩匀成朵。
名优紫笋绿茶的泡饮,首先好茶要有好水,应用金沙泉冲泡。其次要有与之匹配的茶具,最好使用无盖透明玻璃杯或无盖的白瓷杯,以便欣赏茶叶的形状和茶汤的颜色。第三,冲泡还要注意水温适度(85°左右的开水),茶水比例适当(1:50)。冲泡最好降一次冲泡改为两次,即先行浸润泡,然后以水点注,使茶叶上下翻动,茶汤均匀,而不致将细嫩的芽叶烫熟。
紫笋茶应该密封,避光防潮防异味储存,可铁听贮藏法;容器生石灰或硅胶贮藏;冰箱冷藏法(保鲜库温度为0℃~5℃,相对湿度应小于60%),切忌取出后立马打开,应放置一段时间达到常温后再拆。在介绍一下 近代以来紫笋茶在全国荣获过的荣誉:1982年首次参加国家商业主办的名茶评比,被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名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