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吧 关注:96,448贴子:744,678
  • 7回复贴,共1

真相(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是距今2500年前的人,文字的统一是2300年前,老子当时写《道德经》大概率用的是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其实就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甲骨文。所以说《道德经》是用甲骨文写成的,我们必须用甲骨文来解读道德经。
  需要表达一个意思,才造一个字,每一个字都有他的本义。甲骨文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画。甲骨文表达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行为,声音,含义,寓意。文字文字,最初的是文。文的本义就是图画性的表意符号,后来发展成字,甲骨文是文。
我们先从甲骨文的本义来讲《道德经》这三个字。
道:一幅画着一个人站在原野上,脚下有短短的,尚未延伸的交叉路。另一幅画同样是一个人站在原野上,手里收获着猎物。这两幅画都是甲骨文的“道”。
想像一下,三五千年前,造这个“道”的甲骨文,想说明什么?三五千年前,大地还是一遍莽原,生存,出行都比较困难。那些能出行,能生存的人,他们是有能力,有技巧的,值得画一幅画来流传,激励、告诫后代。
这就是甲骨文的“道”。
德:两幅画,一幅画着一个人站在原野上,脚下有短短的,尚未延伸的交叉路,人的头顶有一只眼睛,眼睛上有一个指示方向的箭头。另一幅画同样是一个人站在原野上,手里收获着猎物,人的头顶有一只眼睛,眼睛上有一个指示方向的箭头。
很明显的意思就是告诉你往哪走,怎么走。到那猎取,怎么猎取。是智慧,是经验的传承,是创新,是创造也是开拓。这样的行为、能力值得画一幅画来流传,激励、告诫后代。
经:最初是结绳这个行为,结绳本为记事。后来演化为编织,联接。所以在这里,道德经的经既有传承的意思,也有连接道、德,融合道德的意思。


IP属地:甘肃1楼2021-04-08 09:03回复
    我们先看看道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我们尝试从甲骨文的角度,现代人的理解来解读道经的第一章:
    修行得道,并不是要苦修苦练。顿悟觉醒,也不是要冥思苦想。明心见性,才是了解万物的开始,觉醒顿悟,就能明白万物根源。客观冷静的观察,主动代入去引导。客观旁观和主动引导,互相作用会给人不同的感悟。这都是修道过程中的方法,当你修道有成时,你会发现你推开了一道玄妙神奇的大门。
    名:想像一下画面。迷失在黑夜里的孩子,听到父母的呼唤。迷茫中明悟。
      无:甲骨文中,亡指消失,没有。无、無通舞,最初是祭祀的仪式,包括祭祀的语言、肢体动作。祭祀能沟通天地,利用天地间的神秘能量。
      玄:脐带瓜蒂,古人认为瓜蒂结瓜果,脐带长出人。都是最玄妙莫测的事。
    第一章挈领提纲的讲修道,修道重在两点,一是修,一是悟。用最客观的观察去思考,去感悟,主动引导自己的意识,去抓住那个“领”和“纲”,想结出道这个果,就得有瓜蒂、脐带。
      紧接着第二章。
      修道首先是对自己主观意识的修炼,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从客观上剥离。佛说“色”,“相”,色即客观,相即主观。让自己的思想意识干净纯粹,就像调频调幅一样,从杂乱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清晰干净,正向增益的信息。
      比如钞票,有人贪婪,有人嫌弃,有人认为他美丽,有人认为他丑陋。恶人用他作恶,善人用他行善。但不论他是新是旧,是脏是净。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一种信用体系,工具而已。
      我们要思考的,寻找的都是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改变的规律。找到这个规律,就能做到四两拨千斤。扛杆原理就是这个规律,力学定律就是这个法则。
      所以,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这是“道”。温度是物质原子运动速度变快,这是“道”,光的波粒二相性是“道”,量子的纠缠现象也是“道”。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事行不言,教万物。
      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美丽是最好的东西,这其实就是恶的萌芽,因为美激发了你的欲望、贪念。都以骄傲的、值得夸奖的心态去做善事,或者伪装良善,这不是善,而且离善越来越远。
      存在是由认知产生的(行为是由意识决定的),困难是容易的小事串成的,长是与短的形状对比出来的,高高(处的河流)能让下(处的河流)得到充盈,心里有想法才会用声音来表达。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所以,觉醒后就能沟通天地万物、驯服天地万物为己用,要做的事就是打坐、冥想,思考大自然的规律、法法则。
      一直不间断的去做,才就是修道的开始。坚持不懈,最后就能达到心中的目标。
      不要有点小成绩,就想停一停,歇一歇。只有坚持修行,不放弃修行,这样就能一直留在这个世界(长生不老)。
    言:抬舌发声为言。不言:有抬舌的行为,但不发声。意为舌抵上鄂,搭鹊桥。老子把打坐、冥想的行为称之为“不言”。
      无:在上古时代,用亡来表示没有,消失。无的繁体是無,是舞的简化。舞,指的是祭祀的仪式,包括祭祀的语言、肢体动作,应该解读为用特定的行为、仪式,去沟通、操纵天地间的神秘能量。
      为:爲,用手抓住鸟,甲骨文的“为”是用手牵着大象,是指驯服野兽(大象)。所以,“为”意为驾驭、驯服、操纵所有的野兽,进而会意成驾驭、操纵天地万物。
      在上古时代,大象在古人眼里是庞然大物,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有“大象无刑”这句话,意思是大象这种庞然大物,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他。因为那时候的古人,刀剑不利,也许是石刀,木棍,真不可能同大象战斗。后来流传的过程中,变成大象无形,或者大相无形。
      掌握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进而利用规则,影响、驯服天地万物为己用,此谓无为。


    IP属地:甘肃2楼2021-04-08 09:07
    回复
      不要去解老子啦!就跟你说,打不开玄牝之门,就不要有成仙的奢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4-08 13:55
      回复
        管它什么字呢,时代在变,天地在变,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不必太过于纠结表面功夫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4-10 01:22
        回复
          说的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4-11 23:01
          回复
            翻译的屁哦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4-12 13:56
            回复
              莫名其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4-12 20:50
              回复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色”是客观。而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的是“相”。相是对色的表述,是客观存加上主观的描述。如果在描述中加上了描述者的感情,甚至有环境,衬托等等,那就是景。
                  比如:花。大花,小花,鲜花,玫瑰花,怒放的花,凋落的花。于是我们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场景,有白居易口中的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有杜甫口中的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当然也有林黛玉口中的花: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还是那朵花,但看花的人不一样,表述不一样,花就不一样。
                  如果说花本来是“色”,那么他们表述花就是“相”,通过他们的表述,我们理解的花就是“景”。
                  也可以这样理解,物质的本源是色,物质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相。
                  再从微观层面上考虑一下,从分子,原子的层面的考虑。
                  比如:碳,钻石,石墨,石墨烯,富勒烯……。它们表现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都是“相”,其本质都是碳原子。
                  所以,碳原子是“色”,碳,钻石,石墨,石墨烯,富勒烯等等就是“相”。
                  然而,在几千万年前,不论是碳,钻石,石墨,石墨烯,富勒烯等等,都是可以烧火的原料,那是碳原子的本性决定的。几千万年前,有钻石,石墨,石墨烯,富勒烯吗?从“用”的角度来讲,没有。
                  有无相生,色相相生。“物质”和“信息”是相生的,很难说是物质决定了信息,还是信息决定了物质。


                IP属地:甘肃9楼2021-04-14 1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