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信阳毛尖,始于1903年,距今已有108年的历史。1913年,李友云、张石生、易定山等组织成立"龙潭茶社";1915年,"龙潭茶社"出产并选送的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25年,唐会卿将西湖龙井制茶工艺融入到信阳毛尖的加工技术中,基本奠定了后来"龙潭"牌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1926年,吴彦远改进了"熟锅"甩条的手法和大茶把炒"熟锅"的方法,使"龙潭"信阳毛尖加工工艺更加成熟。新中国成立后,"龙潭"茶叶合作社负责人董家顺、席国荣等人继承传统的"龙潭"信阳毛尖加工工艺;1977年,原信阳县成立龙潭茶叶果品公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潭"信阳毛尖在加工工艺和种植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1984年,"龙潭"牌信阳毛尖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注册。
吉龙潭牌信阳毛尖(15225647223)
2021年茶叶世家,来自信阳光山的龙潭茶业法人李双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信阳毛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将龙潭品牌进行延伸,“吉龙潭”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注册,寓意吉祥,传承龙潭。以浉河港境内的黑龙潭、白龙潭为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新格局,使"吉龙潭"牌信阳毛尖得到快速发展。
信阳毛尖的荣誉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
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
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
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光山凉亭乡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文新”“吉龙潭”等品牌都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吉龙潭牌信阳毛尖(15225647223)
2021年茶叶世家,来自信阳光山的龙潭茶业法人李双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信阳毛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将龙潭品牌进行延伸,“吉龙潭”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注册,寓意吉祥,传承龙潭。以浉河港境内的黑龙潭、白龙潭为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新格局,使"吉龙潭"牌信阳毛尖得到快速发展。
信阳毛尖的荣誉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
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
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
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光山凉亭乡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文新”“吉龙潭”等品牌都是这一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