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华吧 关注:1贴子:14
  • 0回复贴,共1

王孝华 | 新能源车扎堆上市背后的冷思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8年蔚来汽车在美成功上市之后,今年夏天,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也陆续在纽交所上市,估值冲破百亿美金,引发了众多资本的狂欢。然而欣喜之后我们需要一些冷思考,如何冷静看待新能源车扎堆上市的热闹景象?新能源是否真正是汽车产业升级的方向?这些新能源车资本新宠是昙花一现的汽车挑战者,还是未来前途无量的汽车领军者?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主流阵营被市场称为“造车新势力”,主要有三个代表公司,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这些新势力颠覆了传统车厂造车的逻辑,用很短的时间走过了其它传统厂商多年的路,除了追求驾驶体验外,也都在往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发展。
蔚来汽车已经上市几年了,累计交付车辆超过5万台,我们在市面上也能见到越来越多蔚来汽车的身影。去年它经历了一段低谷期,股价一度跌至一美元,濒临退市。但随着今年市场的反弹,蔚来汽车的市值回到了155亿美金,目前是三个新能源汽车公司中市值最高的。
理想汽车上市之后的最新市值已经达到140亿美金。理想汽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增程式,也就是在纯电动汽车基础上,增加一个内燃机给动力电池充电或直接驱动电机增加续航里程,从而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汽车里程焦虑问题。理论上它充一次电再加满一箱油,续航能力可以达到七八百公里,目前超过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所有新能源汽车。
小鹏汽车刚刚上市不久,它的市值一度超过了150亿美金,略低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最新的车型是P7,也有许多亮点,它的人车交互体验堪称行业领跑者,续航能力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截止到目前,小鹏汽车交付了2万多台,理想汽车交付了1万多台。这两家非常年轻的公司,尽管交付的总量不多,而且还远没有盈利,但是已经达到了140亿乃至150亿美金的市值,超过了国内很多的汽车工厂。这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逻辑,它不会完全按照产量和利润来评估价值。这三家新势力的背后都有著名的财团参与,蔚来汽车背后有腾讯、京东,理想汽车的背后有美团、字节跳动,小鹏汽车的背后有阿里等机构。这三家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得如此迅速,离不开身后强大的资本支持。
在这样强大投资方的参与下,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跑得非常快,尽管如此,对标世界著名的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特斯拉最近的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多亿美金,相当于2个丰田,8个法拉利,9个通用,23个蔚来。特斯拉做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了,它的科研能力也很强。特斯拉一年最多交付50万辆,丰田一年至少交付1000万辆,而丰田的市值仅为特斯拉的一半,这说明在整个市场环境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或者说智能化出行方式,才是资本市场真正关注的发展方向。
特斯拉的创始人Elon Musk曾表示,希望所有人都买得起新能源汽车,这是他的理想。随着交付量的积累,并牺牲一定程度的内饰舒适性的同时,特拉斯汽车的生产组装逐步模块化,生产成本逐步降低。目前它的全球品牌影响力已经非常突出,不需要巨额的市场投入,也不需要像传统车厂那样庞大的经销商体系,售后方面也相对简单,这都会使特斯拉的成本逐年降低,市场价格还有巨大的下降空间,利润率越来越高。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讲,他们既要面对特斯拉这种世界巨头的直接竞争,还要在快速成长中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研发。汽车产业最大的投入在研发,通常一个新的车型要花数年时间研发才可以投产。而新能源车大部分在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无人驾驶和人车交互将会成为未来新能源车的标配,这都需要巨大而长期的研发投入,不是一般的小工厂可以做到的。
第二是生产。汽车生产需要资质,蔚来、理想和小鹏大都需要由其它工厂代加工,都希望及早解决资质问题。汽车生产需要经过冲压、焊接、喷漆和组装等复杂的流程,汽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把控。这几家新势力汽车厂商都没有传统汽车背景,生产管理这个核心环节也是不能忽略的。
第三是交付。特斯拉一年交付50万台车,丰田一年交付1000万台,而我们这几个新能源车工厂一年只有几千台或上万台,这样的量是远远不够的。汽车的交付能力反映的不仅仅是工厂的产能,更重要的是OTD(Order to Delivery)订单到交付的综合管理效率。
第四是供应链。制造业竞争的核心是供应链,汽车产业更是如此。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车厂,都需要解决零配件供应链的流程管理问题,包括供应商开发、采购、品控、运输、库存、生产、组装、发运等。一部车需要至少上万个零部件、几千家供应商,来自世界各地,实现JIT零库存生产管理是所有车厂的主要目标。同时供应商的考核、认证、管理、品控也很重要。这些都会影响车辆的品质和交付。
第五是销售。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大多具备互联网思维,注重品牌、市场、客户管理及粉丝运营,并持续在品牌建设和营销体系的搭建上投入大量成本。由于销售量较小,交付能力较弱,这些新的品牌未来还需要不断加大成本投入,这也使得新能源汽车在短时间内很难盈利。
总结来说,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厂商花了重金摸索前行,打造的几款代表车型虽然收获了很好的市场口碑,但是规模尚小,任重道远,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14亿人口,每年至少上千万辆的产能要逐步被新能源车替代。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发展规模照比整个市场需求还处在早期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虽然几家造车新势力车企上市了,短期内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但从长期来看,还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和克服,如何突破各家规模瓶颈、成本瓶颈,不断地提升技术和研发能力?如何快速拓展市场,形成良好的口碑?这些都至关重要。 上市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希望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们加大投入,扩展产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造出更多好车,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化、网联化的出行体验,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场出行革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属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风险自担。


IP属地:陕西1楼2021-04-30 10: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