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四大新区的规划,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分量。

杭州钱塘新区,被大家俗称为“大江东”,是四大新区中最早启动建设的“老大哥”。2010年成为产业集聚区,2017年被赋予县级经济和社会行政管理权限,2019年4月,率先获省政府批准设立。据2016年修订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为427平方公里。
绍兴滨海新区位于绍兴市北部、杭州湾南岸,可以说和前湾新区比邻而居,于2019年11月25日获省政府批准设立,2019年11月29日正式揭牌,新区规划面积约430平方公里。
湖州南太湖新区于2019年6月2日挂牌成立,新区总面积225平方公里。
前湾新区毫无疑问是面积最大的新区。而前面提到的深圳前海和上海前滩定位和发展阶段与前湾截然不同,因此面积也不在一个量级上,前海新区规划面积18.04平方公里、前滩仅2.83平方公里。
看规划人口
一个新区能否快速成长,关键还是人口导入。
根据规划,前湾新区至2035年新区常住人口规模将达125万人。在批前公示中,曾提到至 2025年,前湾新区规划总人口为80万人。
而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杭州钱塘新区到2020年、2030年、2050年,预计常住人口分别达40万人、75万人和100万人。
绍兴滨海新区目前常住人口为60万人,根据《绍兴滨海新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到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80万以上,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
湖州南太湖新区目前常住人口约30万,远期人口目标暂无具体规划。
由此比较,前湾的规划人口规模也是在四大新区中最多的。
看经济体量
经济体量目标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重点之一。
前湾新区规划至2035年,人均GDP力争达30万元左右,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0%,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5%左右。尽管没有直接点名经济体量目标,但按照规划常住人口125万人计算,前湾新区到2025年GDP目标大约是3750亿元。而2019年,慈溪市含杭州湾的GDP是1898.64亿元。可见,前湾新区在未来将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被寄予了厚望。
此外,前湾新区本次规划中提到“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突破232平方公里,力争单位建设用地GDP达到20亿元/平方公里”,根据这个信息,到2035年其GDP上限大约是4600亿元。
目前,记者还没查到关于钱塘新区的具体经济体量发展目标,但2018年3月《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以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其在每年2000亿元的高额投资下高速发展,计划2030年达到万亿产值。当然,产值和增加值是两个概念,这个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绍兴滨海新区的规划是,到2025年新区GDP实现翻一番,达1200亿元以上。另外,《湖州南太湖新区全域规划(2019-2035)》中也没有提及具体的GDP目标。
看区域定位
四大新区是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四大尖兵”,也是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先行高地。如何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联动协作,是四大新区的题中之意。
根据规划,前湾新区的定位是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钱塘新区是四大新区的龙头区,起步早、基础厚,其定位是“成为展示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产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从区位上看,钱塘新区基本和杭州中心城区相连。
绍兴滨海新区的定位是建设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杭州湾南翼生态宜居新城。
而南太湖新区的定位着眼“绿色”,要建设世界级滨湖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绿色智造产业的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
可以说,前三个新区重点还是发展产业,而南太湖新区更加侧重于生态,这与中央对所属区域的指示、产业基础以及经济体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