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经说起,大概150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先祖梅红石曾捐献稻谷五斗用于修建安远县通往信丰县“永镇廊桥”。五“斗”相当于现在的300市斤左右,这在当时的艰苦年代就是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作为农民的先祖他的善举肯定是相当“奢侈”的捐献行为,或许在当时的村里是轰动一时的事了。
祖上总是以此为例谆谆告诫当时尚在年幼的父亲,或许教育要后代多行善举以积阴德。
驾车依高德地图导航行走柏油公路在山间蜿蜒前进,在一岔路处右转,再行驶大概五六分钟,蓦然间在潺潺的溪流上看见如彩虹飞渡,永镇桥便呈现在我们眼前。只见亭阁生辉,桥面与房舍融为一体,别具一格。行走在行走在廊桥上倾听桥下潺潺流水声和远处清脆的鸟鸣声,闻着山间清新新鲜的空气,感慨人世沧桑。桥头凉亭内列有1962年重修的石碑。廊桥历经历史风雨多次损修,祖上的捐碑已经被历史湮灭。
桥是石墩木梁悬臂式廊桥,传说永镇廊桥始建于清顺治九年,由僧人欧阳融六募化建造,距今已有近370年历史。据当地老人讲,当时永镇桥及桥后的“古驿道”是寻乌与安远通往信丰、赣州的必经之路,更是唯一的交通要道。原来没有桥,商旅和居民来往只能涉溪通行,甚为不便,非常危险。一代高僧欧阳融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发动当地的客家人,集资募捐架起这座木构廊桥,让南来北往的商旅们能有个避风躲雨的地方。2013年,经相关部门评审,永镇桥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成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祖上总是以此为例谆谆告诫当时尚在年幼的父亲,或许教育要后代多行善举以积阴德。
驾车依高德地图导航行走柏油公路在山间蜿蜒前进,在一岔路处右转,再行驶大概五六分钟,蓦然间在潺潺的溪流上看见如彩虹飞渡,永镇桥便呈现在我们眼前。只见亭阁生辉,桥面与房舍融为一体,别具一格。行走在行走在廊桥上倾听桥下潺潺流水声和远处清脆的鸟鸣声,闻着山间清新新鲜的空气,感慨人世沧桑。桥头凉亭内列有1962年重修的石碑。廊桥历经历史风雨多次损修,祖上的捐碑已经被历史湮灭。
桥是石墩木梁悬臂式廊桥,传说永镇廊桥始建于清顺治九年,由僧人欧阳融六募化建造,距今已有近370年历史。据当地老人讲,当时永镇桥及桥后的“古驿道”是寻乌与安远通往信丰、赣州的必经之路,更是唯一的交通要道。原来没有桥,商旅和居民来往只能涉溪通行,甚为不便,非常危险。一代高僧欧阳融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发动当地的客家人,集资募捐架起这座木构廊桥,让南来北往的商旅们能有个避风躲雨的地方。2013年,经相关部门评审,永镇桥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成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