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村为镇政府驻地,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因聚落中有一大冢,故名大冢村,清初易名为大仲村。大仲村镇位于鲁中南山区南部,北依费县,西临抱犊崮,东靠临沂,大仲村镇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北部。古迹有东城子古文化遗址、郎公寺…朗公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的大宗山,创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扩建,清代多次增建重修。鼎盛时期僧侣愈千人。曾为古琅琊寺院之首,当时可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朗公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绵延至今,成为深山古刹,97年得到部分修复,相传,郯国故地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卓氏五旬之余,膝下九女,无子,求子甚切。是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下的车庄,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
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该寺,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弟子来此结庐供佛。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公卓锡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大宗山系九顶莲花山、万仙山、转经山统称,又名朗公山、驴脖子山等。山名由来其说有二:一则登高鸟瞰,转经山之峰恰“ 宝盖”,而九顶莲花山宛如“ 示”字,南北一脉,峰峦叠翠,逶迤回环,酷似王羲之行书“宗”字,故曰:大宗山。二则“宗”字旧指宗庙或祖庙。按佛教论,有佛爷或高僧来此之意,故称:大宗山。“饮数兰陵酒,观当宗山景。”这是唐代李白赞美大宗山的绝句。
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该寺,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弟子来此结庐供佛。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公卓锡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大宗山系九顶莲花山、万仙山、转经山统称,又名朗公山、驴脖子山等。山名由来其说有二:一则登高鸟瞰,转经山之峰恰“ 宝盖”,而九顶莲花山宛如“ 示”字,南北一脉,峰峦叠翠,逶迤回环,酷似王羲之行书“宗”字,故曰:大宗山。二则“宗”字旧指宗庙或祖庙。按佛教论,有佛爷或高僧来此之意,故称:大宗山。“饮数兰陵酒,观当宗山景。”这是唐代李白赞美大宗山的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