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业,应该有前瞻性。”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数字革命会给每个国家和社会提供很多新的机会,年轻人应当具备掌握新机会的能力,教育的内容也必须有所针对。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知识的获取和传授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等已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将会发生哪些调整和改变?未来的教育将具有哪些突出特征?
PART/
01
创造力,未来教育的核心![](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1b28a07de177f3e1034fc0540ce3bb9/e93eae6eddc451da21b1145aa1fd5266d1163223.jpg?tbpicau=2025-02-25-05_e1fa2156e8fc904917178acdaac9f3e4)
《科学》杂志曾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一半的劳动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未来已来,即便是在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也已远超我们的想象。
人们愈发深刻地取得共识,人类所独有的创造力、同理心、想象力和情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将成为人的必备能力。”在林毅夫看来,每个年轻人应该都有读算写的能力、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提出了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是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能力等。二是高阶素养,包括独立思考、勇于探究与创新、勤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等,有效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三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良好品质,让学生养成对待技术、他人和社会的正确态度、价值观、伦理准则。
PART/
02
个性化,因材施教的保障![](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ab0fc49b086c91708035231f93c70c6/fc1f18d5ad6eddc4cea0ac4a2edbb6fd53663323.jpg?tbpicau=2025-02-25-05_fc1c67fe83c7844d2c78bcf3bd9be9db)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则为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通过AI(人工智能)和BT(生物技术)的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特征,实现学习场景的可感知、学习者的可理解、学习服务的可定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预测,未来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学习情况全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极大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优必杰的课程设计参考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指导纲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CSTA、NGSS,从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产品,学习用编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等信息时代基本素养。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6fce496683e6709be0045f70bc69fb8/5f85dec451da81cb98a19b7c4566d01608243123.jpg?tbpicau=2025-02-25-05_9076e129f83c5dd73d7f9364fb5a1d41)
另一方面,“教育发展的未来不再是工业体系大规模的流水线式的、大水漫灌式的,而是实现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的学习。”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分析。
“整齐划一的学习方式没法针对每个人的个性来进行。”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研究“未来学校”的形态中发现,现在传统学校严格要求同样年龄、同样进度、同样学习时间的方式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索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为中心,每个人可以自主安排、自主选择在什么时间学习,在哪里学习,向谁学习。
PART/
03
协同性,人工智能教育
在未来,到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学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智能助教。老师的身份、角色可能也会发生转变,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教学岗位,如在线教育设计师、教育数据分析师等。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展望未来教育,人类社会的感知世界、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高度融合,使教育逐步打破三维空间的限制,实现更高级别的交互。现在的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只是在通向更高维学习世界里的第一个阶段。
未来的教育,人工智能将带来无限可能,但也挑战无限。“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和人工智能与活生生的人之间如何建立连接,并在这种连接中如何保护我们人的根本属性。”北京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提出,未来有三种人:智能人,创造智能的人和使用智能的人。
“教育要特别增强人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以及控制人工智能,让它发挥为人类和人类生存环境服务的能力。”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指出,“未来不是属于人工智能的,而是属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新人类的。”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数字革命会给每个国家和社会提供很多新的机会,年轻人应当具备掌握新机会的能力,教育的内容也必须有所针对。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知识的获取和传授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等已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将会发生哪些调整和改变?未来的教育将具有哪些突出特征?
PART/
01
创造力,未来教育的核心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1b28a07de177f3e1034fc0540ce3bb9/e93eae6eddc451da21b1145aa1fd5266d1163223.jpg?tbpicau=2025-02-25-05_e1fa2156e8fc904917178acdaac9f3e4)
《科学》杂志曾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一半的劳动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未来已来,即便是在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也已远超我们的想象。
人们愈发深刻地取得共识,人类所独有的创造力、同理心、想象力和情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将成为人的必备能力。”在林毅夫看来,每个年轻人应该都有读算写的能力、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变动的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提出了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是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能力等。二是高阶素养,包括独立思考、勇于探究与创新、勤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等,有效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三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良好品质,让学生养成对待技术、他人和社会的正确态度、价值观、伦理准则。
PART/
02
个性化,因材施教的保障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ab0fc49b086c91708035231f93c70c6/fc1f18d5ad6eddc4cea0ac4a2edbb6fd53663323.jpg?tbpicau=2025-02-25-05_fc1c67fe83c7844d2c78bcf3bd9be9db)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则为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通过AI(人工智能)和BT(生物技术)的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特征,实现学习场景的可感知、学习者的可理解、学习服务的可定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预测,未来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学习情况全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极大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优必杰的课程设计参考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指导纲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CSTA、NGSS,从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产品,学习用编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等信息时代基本素养。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6fce496683e6709be0045f70bc69fb8/5f85dec451da81cb98a19b7c4566d01608243123.jpg?tbpicau=2025-02-25-05_9076e129f83c5dd73d7f9364fb5a1d41)
另一方面,“教育发展的未来不再是工业体系大规模的流水线式的、大水漫灌式的,而是实现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的学习。”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分析。
“整齐划一的学习方式没法针对每个人的个性来进行。”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研究“未来学校”的形态中发现,现在传统学校严格要求同样年龄、同样进度、同样学习时间的方式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索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为中心,每个人可以自主安排、自主选择在什么时间学习,在哪里学习,向谁学习。
PART/
03
协同性,人工智能教育
在未来,到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学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智能助教。老师的身份、角色可能也会发生转变,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教学岗位,如在线教育设计师、教育数据分析师等。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展望未来教育,人类社会的感知世界、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高度融合,使教育逐步打破三维空间的限制,实现更高级别的交互。现在的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只是在通向更高维学习世界里的第一个阶段。
未来的教育,人工智能将带来无限可能,但也挑战无限。“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和人工智能与活生生的人之间如何建立连接,并在这种连接中如何保护我们人的根本属性。”北京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提出,未来有三种人:智能人,创造智能的人和使用智能的人。
“教育要特别增强人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以及控制人工智能,让它发挥为人类和人类生存环境服务的能力。”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指出,“未来不是属于人工智能的,而是属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新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