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恒菊,28岁,任县骆庄乡东望村人,1998年毕业于骆庄乡中73班,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从2005年7月开始,至今已在位于贵州省南部麻山腹地的长顺县敦操乡民族学校支教四年有余。
2005年7月,余恒菊瞒着父母去黔南最偏僻的麻山腹地长顺县支教的。长顺是黔南一个偏远山区,山高坡陡,道路崎岖。
余恒菊毕业于湖北沙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他又加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黔南山区支教。
长顺县交麻乡翁落村小学三面环山,山脚下立着十几间孤零零的旧房子,房子四周是光秃秃的石头和丛生的杂草。本来,余恒菊来长顺后被分配到条件相对较好的鼓扬镇中学。可只待了三个月,他就主动请缨,向领导提出要到最偏远的小学去支教。于是,他便被调到一类贫困乡里的一类贫困村里的这所学校。翁落村山上尽是白花花的石头,很难找到山泉水,只要天不下雨,山里的人们就没有水喝。老师们在后山的石旮旯里选几个石窝,挖去泥土,清洗干净,就成了天然水池,等雨水流进石窝,沉淀后的水就可以吃了。每年,学校至少有5个月缺水。余恒菊节水如油。每次洗完脸,他都要留着水洗衣服、洗脚。一桶水要用一个星期,这里蔬菜缺乏,他吃的最多的是萝卜干和咸菜。
2007年7月,余恒菊的志愿服务结束后,被深圳一所私立中学聘用了他。试用期里每月1200余元工资,期满后,工资3000元左右。而他在贫困山区当志愿者,只有600元的收入。但他为了边区的孩子们毅然放弃了那边条件优厚的工作。4个月后,余恒菊从深圳重回麻山。经过长顺团县委与教育局协调,他被分配到长顺县最偏远的一个乡——敦操,在敦操民族学校当了一名代课教师。
今年3月,央视《共同关注》栏目以《深山里的志愿者》为题对余恒菊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余恒菊在麻山地区支教4年,瞒了父母4年,只是每年过春节回家看一次年过古稀的奶奶和已过天命之年的爹娘。虽然他每月只有600元,可还资助了一个贫困学生。而他自己除了因长期步行需要经常换鞋外,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余恒菊的事迹感动了香港的一家基金会,决定拿出12万元帮助改善翁落教学条件。当地政府又拿出10万元配套资金给翁落小学修建了新校园。目前,余恒菊在敦操民族学校当代课老师,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余恒菊默默无闻扎根深山4年多,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地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为偏远山区渴望知识的孩子们贡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不愧是骆庄人民以及全县人民的自豪和骄傲,不愧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效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