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津”是古人诗词文章常用的题材,如:唐,刘禹锡的《罢郡姑苏北归渡扬子津》;唐,吴融的《题扬子津亭》;唐,孟浩然的《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等等。 何谓扬子津?扬子津又名扬子,是扬州城南20多里长江边的一个渡口,隋唐时期已成为一个小镇。
隋炀帝开运河,利用邗沟故道,运河就在扬子入长江。隋炀帝在扬子建有“临江宫”,又称“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见繁华,歌咏古渡的诗词文章不计其数。著名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扬子津望京口》:“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
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吴融的《题扬子津亭》:“扬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惊人旅鬓斩新白,无事海门依旧 青。前路莫知霜凛凛,故乡何处雁冥冥。可怜不识生离者,数点渔帆落暮汀。
”李白的《横江词》:“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长江的别称“扬子江”,就源于扬州的扬子津。当初瓜洲尚在江心,自扬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镇江),南来北往的商旅,皆云集于扬子津候渡或觅转车船,于是扬子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这样,人们便把与扬子津毗邻的这段大江称为扬子江。后来,扬子江演变为扬子津以东长江的别称。有专家考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到扬州,更称长江为扬子江,此后的国外文献中遂随之称全长江为扬子江。
唐永淳元年(682)曾在扬自设扬子县,扬子县的建制后经多次变化。南唐为永贞县,北宋恢复为扬子县,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朝为仪真县,清雍正年间改为仪征县,清末溥仪登基又恢复原名扬子县。
清末时,有文人出一上联“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征对下联。有人应征:“端午桥于端午日登端午门”。“扬子云”即汉代大文学家杨雄;“端午桥”即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以人名对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堪称佳对。
自唐以后,瓜洲渐与北岸相接,扬子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地位被瓜洲渡所取代,远离江岸的扬子津,也更名为扬子桥,现扬子桥在扬州城南三汊河旁。
隋炀帝开运河,利用邗沟故道,运河就在扬子入长江。隋炀帝在扬子建有“临江宫”,又称“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见繁华,歌咏古渡的诗词文章不计其数。著名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扬子津望京口》:“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
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吴融的《题扬子津亭》:“扬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惊人旅鬓斩新白,无事海门依旧 青。前路莫知霜凛凛,故乡何处雁冥冥。可怜不识生离者,数点渔帆落暮汀。
”李白的《横江词》:“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长江的别称“扬子江”,就源于扬州的扬子津。当初瓜洲尚在江心,自扬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镇江),南来北往的商旅,皆云集于扬子津候渡或觅转车船,于是扬子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这样,人们便把与扬子津毗邻的这段大江称为扬子江。后来,扬子江演变为扬子津以东长江的别称。有专家考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到扬州,更称长江为扬子江,此后的国外文献中遂随之称全长江为扬子江。
唐永淳元年(682)曾在扬自设扬子县,扬子县的建制后经多次变化。南唐为永贞县,北宋恢复为扬子县,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朝为仪真县,清雍正年间改为仪征县,清末溥仪登基又恢复原名扬子县。
清末时,有文人出一上联“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征对下联。有人应征:“端午桥于端午日登端午门”。“扬子云”即汉代大文学家杨雄;“端午桥”即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以人名对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堪称佳对。
自唐以后,瓜洲渐与北岸相接,扬子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地位被瓜洲渡所取代,远离江岸的扬子津,也更名为扬子桥,现扬子桥在扬州城南三汊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