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白吧 关注:4贴子:55

㊙️文概小组与非虚构文学的虐恋情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5-30 20:23回复
    WJ:最引起争议的一点就是对于"非虚构文学"的界定。我们各自收集的资料就有不同,除了把这些文献资料上的概念整理分类以外,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各自阅读作品后的第一反应来给出我们“自己的界定”?想听听大家的直观感受。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5-30 20:26
    回复
      YDM:对于“非虚构文学”的界定,各家有各家之言,包括“非虚构文学”本身的提出就含有“非虚构”与“文学”的“虚构性”的一种矛盾。我觉得这一矛盾也是“非虚构文学”陷入一种理论困境的原因,这也指向了“非虚构文学”的一个理论局限。
      像作为“非虚构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逐渐失去活力的报告文学已经用它自己的例子说明了“非虚构”的理论困境:报告不能虚构的, 但文学却并不排斥虚构, 不仅不排斥虚构, 而且, 虚构能力正是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之一,这样协调起来就很困难,更难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了。这类文体也就陷入一种既要求客观的真实, 又想得到虚构的豁免的窘境。
      迷茫!!
      想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非虚构文学”的“非虚构”与“文学”的?!


      IP属地:广东3楼2021-05-30 20:35
      收起回复
        WY:我觉得“非虚构文学”这个词本身让人费解的点就在于“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文学到底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有学者认为非虚构文学强调以“事实”、“亲历”为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来进行写作,而一般的文学本身就有这样的特点,难道说非虚构与虚构文学的界限就在于那高于现实的部分?但仅仅只是表现现实似乎又失去它的文学性。我们曾经学过,所有的文学作品,总能找到它在现实中的影子,那么虚构与非虚构的划分是否在于高出现实多少呢?我十分疑惑。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5-30 20:55
        回复
          YY:(回复WY)的确,虚构与非虚构难以确定界限。我想做一个假设,假设给定一个事实:某人跳楼坠亡。在此事实上展开写作,如果是虚构文学,可能会对某人的死因展开推测,创作出抑郁症、失恋、考研失败等等可能是事实的情节,但不管怎样这都只是推测。如果是非虚构文学,则不会去推测某人的死因,因为事实并没有给出,创作者可能会写一些“背景”类的东西,这些背景是客观存在的,但与某人的死亡并没有直接关系。简单来说,非虚构文学情节安排的目的不在于揭示某人的死因,这违反了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性。由此,虚构文学是否更像一种“推测”,而非虚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还原为目的的文学创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5-30 21:16
          收起回复
            wzy:文学是可以虚构的,非虚构文学强调真实,却依附于文学之下。之所以不列入报告文学这已有体裁的旗下,大概是想与新闻脱开干系,能更大视角地关注社会、人生。
            从新闻的维度来看,非虚构文学强调的是非纯客观性报道,是一种主观和虚构共同参与的新闻文体。相对于传统新闻强调客观而言,非虚构文学强调的不是“非虚构”,而是虚构(即文学)的部分。新闻维度上的非虚构文学只表现为一种新闻写作思潮,它曾一时显赫,却终由于自身的特性与新闻写作诉求的乖离而日趋式微。人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客观化报道手法。
            从文学维度把握非虚构文学我们将得出另外一种结论。文学维度的非虚构文学,重在强调“非虚构”,强调去主观,强调现实本身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性意义。新闻维度的非虚构文学,是强化写作者的主体性参与,是现实求助于文学,是想以文学的方式打开现实,是文学对现实的关怀。而文学维度的非虚构文学,则是弱化写作者的主体性参与,某种程度上是文学求助于现实,是现实关怀文学。
            非虚构文学强调“生活比文学本身要精彩”,强调“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强调“艺术是事实的翻版”,它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以艺术手法塑造典型,而是从生活中挖掘典型。
            非虚构文学不是以文学兑入事实, 也不是以事实兑入文学, 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一种原创性写作, 其原创性在思维方法上就体现为这种复合型思维方法, 这也造成了与其相对应的复合化作品形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5-30 21:58
            回复
              YDM:我还想说一说“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在我国担负起社会剧变下的时代责任和使命,一时间声势浩大。“非虚构性”为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因此,不少学者直接将从美国引进的“非虚构文学”等同于报告文学,认为“非虚构”专门服务于报告文学。现在,仍有部分学者与作家认为“报告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指向相同的内涵,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我认为报告文学只是“非虚构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非虚构文学”的边界与容量比报告文学更大,其对“非虚构”的内涵定义也更为宽容。“非虚构文学”相比于报告文学,边界和容量更大, 更具有活力,作家创作更多样化, 相比之下更符合今天写作的态势和社会存在的要求。
              报告文学文体最为独特的规定性是题材题旨的“非虚构”和“非个人性”。王晖先生将报告文学归为“非虚构文学”的“完全非虚构”一类,不少学者与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持不允许虚构, 不允许艺术想象(至少是叙事的基本对象不允许虚构)的观点。虽然在具体实践上,作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叙事,不少学者与创作者也认可报告文学可以加入适当的想象,但总体而言,报告文学对“非虚构”的内涵界定是更为严格的,要求其“非虚构”是建立在绝对事实的基础上,这也使得报告文学在文学手法的使用等方面更为克制。
              而“非虚构文学”的“非虚构”则更加宽容,偏向于一种在有理可依基础上进行文学再创造,这使得作品中想象的空间增大,允许更多主观色彩的存在,使得作者可以运用更多样的文学手法,使得表达内容可以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故事性,文学性增强。


              IP属地:广东8楼2021-05-30 22:27
              回复
                SSR:(回复二楼WJ)依据我的阅读感受,“非虚构文学”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如为了写出长篇非虚构作品《梁庄》,青年学者梁鸿回到家乡河南梁庄进行“田野调查”。为了写出《中国,少了一位药》,作者慕容雪村在传销团队中卧底了23天。《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是深圳打工者萧相风根据自己长期的打工生活经验写出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5-31 10:52
                回复
                  SSR:(回复三楼YDM)我认为理解“非虚构”与“文学”,可以从“非虚构文学”提出的时代意义这方面入手。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还是我们一贯强调的“艺术源于生活”,都在表明以非虚构为特征的文学早已有之。如今,“非虚构文学”的命名被特意提出,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学的纯粹“虚构”式写作的反拨。当代文学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文学创作的技术化、琐碎化,作家的创作越来越限于书斋想象、二手资料和市场需求,缺乏对真实让认知和深刻见解。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有利于呼吁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以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深刻思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5-31 10:55
                  回复
                    WJ:来晚了来晚了。我顺着yy在第六楼里对非虚构与以现实基础上创作的区分上的疑问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打个比喻吧,非虚构写作者像是在玉上雕刻的人。他们根据玉的质地、形状、大小决定自己下刀的形式,他们可以切去部分材料、打磨和抛光玉器,但不可以把两块玉拼在一起,也不可以把玉原来的瑕疵和缝隙用别的料补上。
                    玉是“事实”,是非虚构的底线,不可以“添加”和“缝合”它。
                    虚构写作者或者是小说家们是雕塑家。他们可以任意改变原材料的形状,甚至添加其他材料,改变原材料的性质,采取“各种手段”直到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所以,虽然我们可以说“非虚构”是基于事实的再创作,但“非虚构文学”中“非虚构”的这种“基于”是非常严格的,和那些取材于真实、有原型的小说在“底线”上是不一样的。
                    又想到那些打着“非虚构写作”旗号的公众号爆款文章。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寒门状元之死》自称“非虚构写作”,但又承认了模糊时间和细节,玩了一手好文字游戏,实质上还是基于现实的虚构小说,而不是所谓的“非虚构文学”。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5-31 16:36
                    回复
                      顺着上面的说下来。
                      所以,为什么大家都赶着给自己套上“非虚构文学”的名头?
                      我认为,是它展现出了特别的“真实”。非虚构文学中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中的“现实”,应该是大量真实记录堆积与沉淀。虚构文学可以想象,但只有真实发生过的事实才能让人们知道,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才更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吸取教训。
                      可能会有人说,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也同样强,为什么不直接发新闻或者报告文学?新闻由于功能性的限制,应用性更强,在唤醒人心灵和感动人的灵魂效果上,无法和文学相比。至于报告文学,它虽也是文学性和真实性并存,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弊端,前面YDM同学已经提到了。
                      我认为非虚构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最大层面上实现“真实”的价值。
                      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社会现实”是哪里来的?是大量真实的记录的堆积与沉淀形成的。这里面,不应有造假内容的藏身之地。小说家大可以写作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并取材于真实,但他们并不应该鼓吹自己的作品是“非虚构写作”。更何况,真实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历史还是新闻,它对于人的意义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那是确实发生过、发生着的事情。只有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才值得我们给予足够多的关注,并从中吸取教训。非虚构写作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与价值,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真实。因为人的想象力可以无边无际,但只有一个真实的标杆,才能告诉人们:人可以是这样的,世界可以是这样的。正是因为真实有着这样巨大的价值,所以那些《寒门状元之死》之类文章的作者,都会号称自己写作的是“真实故事”。他们若是一开始便宣称“这是小说”,绝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而非虚构写作的难度,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真实。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1-05-31 16:58
                      回复
                        XFH:(回复八楼YDM)除了从“非虚构”的层面看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区别外,我认为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背后的文学观也值得关注。
                        对于二者的区别,《南方人物周刊》主笔卫毅有个形象的比喻:非虚构写作就是去掉报告文学所写人物背后的金光。
                        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的报告文学迅速沦为宣传文体,成为歌功颂德的工具,丧失了独立性和批判性,走向边缘、走向死亡。
                        而非虚构文学带有更普世、更现代的叙事精神,强调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再现和见证,在“真实”的原则上,用独特视角和文学技法展示和探索人生真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5-31 17:25
                        收起回复
                          XFH:(回复六楼CJZ)同意你的观点!“非虚构”从出现之初便作为包括小说在内的虚构文学的“对立面”。但是在“叙述”的动作上,非虚构写作与小说并无技巧上的差异,小说的叙述手段可以为非虚构写作完全使用。小说和非虚构文学的共同的写作路径,都依赖于故事和叙述。所以,并不是所有“真实事件的文字记录”都叫作非虚构写作,应该是“真实故事的书写,真实故事的叙述”。“真实性”与“文学性”就是非虚构文学的两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5-31 17:46
                          回复
                            XFH:(回复二楼WJ)虽有学者认为广义的"非虚构小说"包括记录小说、传记小说、历史纪实小说、报告文学、新新闻报道等一切以事实为基础, 狭义的非虚构小说"指的就是“新新闻报道"作品。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我也更认同SR对非虚构文学的理解,认为非虚构文学强调的是创作手法,而非文体上的分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5-31 18:04
                            回复
                              WY:(回复13楼WJ)说得很好,让我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习的文学理论有让我们思考,文学的真善美中你认为哪个是最重要的。我认为真是最重要的。文学之所以能够对人产生影响,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或是洗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灵境界,使人产生共鸣,激发人的向往和创造力,首先正是由于它的真实和真诚,不矫揉造作的文字才能达到上述的影响力,而善正是这些对人的积极影响,审美感受也须基于对它文本的认同,即真实感。我们应当肯定非虚构文学的存在价值,因为它突出文学的真,从而唤起对人善的向往和美的感受。前者是它“非虚构”的部分,后者是它作为“文学”的部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5-31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