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吧 关注:11,562贴子:18,472
  • 3回复贴,共1

“欺骗者”赖文光 作者:陶短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留给百度


1楼2010-03-31 11:36回复
    “欺骗者”赖文光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是个头顶许多光环的人:太平天国事业的继承人、后期捻军的最高领袖、与叛徒作英勇斗争的革命战士……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把简陋的马刀,便是赖文光的佩刀,据说这把刀可是有说道的,一首被称作“捻军民歌”的歌谣说“遵王大刀三尺高,官兵一见魂飞跑”,虽然这首威风凛凛的歌相比这把土得掉渣的山寨版西洋马刀,实在有些货不对板,但这毕竟是尚有争议的李秀成宝剑外、惟一保存至今的太平天国领袖人物所用兵器。
    然而赖文光的事迹中,不尽不实之处比比皆是,而且这些不尽不实之处,又几乎都来自赖文光本人的刻意所为。
    难道赖文光是个“欺骗者”么?他为何要这么做?
    


    2楼2010-03-31 11:37
    回复
      欺骗自己人和被自己人欺骗
      赖文光欺骗敌人手法不佳,立马穿帮,但欺骗自己人却大获成功。
      在东捻军南队里,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翼殿前队。
      翼殿前队原本是翼王石达开的骨干部队,担任先锋进军四川,但途中得知石达开主力在大渡河覆灭,不得不全力北上,汇集另一支翼殿残部——原赖裕新的中旗,一起投入扶王陈得才的太平天国远征军。由于这支劲旅骁勇善战,又转战万里,受到天京方面极大欢迎,首领固天豫唐日荣被一下提拔为德王,与赖文光等平起平坐。西北太平军东下救援天京,在墨石渡溃败后,中旗黄中庸投降清安徽地方军,前队唐日荣却誓死不降,突围投入赖文光、张宗禹等部。
      就是这样一支历经坎坷,不屈不挠的部队,却在东捻军进入湖北、屡战屡胜,兵力由数万发展到近20万之际,被赖文光以“通款官兵”的罪名杀害。
      固然,人是会变的,当年不肯投降的,未必日后也不肯投降,在墨石渡拒绝投降的太平军将领邱远才、捻首李允,后来都投降了。但这些人投降,都是被逼到穷途末路后无奈的选择,很难想象,在四川孤军奋战时不投降、在墨石渡山穷水尽时不投降的唐日荣,却会在连打了几个胜仗、形势一片大好时“通款官兵”。
      更有趣的是,被“通款”的“官兵”居然没人知道有这么个“起义投诚人员”,他们只是莫名其妙地记录下这件怪事,然后“合理想象”——那个唐日荣大约是琢磨过投诚,还没来得及就给灭了吧?
      要说琢磨,赖文光也琢磨过。据史念祖《弢园随笔》记载,原本在墨石渡,太平军全军都向清安徽巡抚英翰递交了投降书,第一队是天将马融和、第二队是朝将倪隆怀(倪矮子)、第三队为陈得才、第四队为蓝成春,赖文光为第五队,他们之所以联络英翰而非僧格林沁,是因为英翰是地方官,意在息事宁人,主张尽快招抚赦免,早早结束战事,而僧格林沁是“中央军”,地方糜烂与他无关,脑袋砍得越多功劳越大,所以一向有杀降的恶名。英翰接到由第一队马融和带来的投降书原本打算接受,不料僧格林沁手下的翼长(清军出兵时大帅手下分左右翼,各有一个翼长)恩泽知道此事,贪功心切的他怂恿僧格林沁抢先受降,并杀死了蓝成春等全部广西投降者,结果听到受降者变成僧格林沁的陈得才服毒自杀,走在最后的赖文光立即掉头,拉上跟在太平军后面的几路捻军溜之大吉。当时太平天国已经灭亡,西北太平军的奋斗目标丧失,投降也无足深责,但实实在在递交了投降书的赖文光(史念祖是英翰助手,当时就在英翰大营里),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污蔑、杀害战友唐日荣,实在是无法自圆其说。
      他诬害唐日荣的动机,正如他的几个敌人所推测的,是夺取这支骁勇善战、却始终打着翼殿旗号友军的指挥权,壮大自己原本在几个捻首面前相形见绌的实力。尽管他的“欺骗”一时得手,但这种“火拼”却令人寒心,唐日荣死后的京山尹隆河大战,捻军和湘淮军都分三路开战,在捻军占上风的“上半场”,左路牛洛红击败对方右路,包抄了刘铭传部侧后,右路任柱更独立打败了淮军左、中两路,赖文光的南队加上助战的捻军李允部,却始终不能击败当面敌人;“下半场”湘军鲍超突然杀到,左、右两路仍在苦战,赖文光的中路却一触即溃,最终导致会战的失败。
      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场先胜后败、功亏一篑的大战,是捻军由盛而衰的节点,节点失败的关键,则是赖文光部战斗力的孱弱。以火并吞并友邻,最终导致战斗力下降,赖文光对自己人的“欺骗”,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有趣的是,他也曾被人“欺骗过”:在供词里,他对1860年李秀成“不顾君命而妄攻上海”和破坏与洋人的邦交十分愤慨,大骂不已,这番说辞跟洪仁玕的说法一模一样,显然,这个朝臣出身、和洪仁玕同为基层知识分子的“外戚”,是接受了洪仁玕的说法,他当然不知道自己“被欺骗”了——攻打上海的计划原本是他洪仁玕自己提出来的,准备打下后“买火轮船20只上攻武汉”,而所谓去苏州“讲和”的“西洋外交官”,其实不过是4个英国、1个法国传教士,且其中至少有2人是洪仁玕的朋友、熟人,亲自去苏州接见了5位“外交官”的洪仁玕,回京后继续宣称“洋官讲和”,其心理是颇有些阴暗的,从赖文光的反应看,他这番话,至少蒙骗了许多类似赖文光这样的洪秀全“娘家人”。
      作为战斗到天京陷落3年多后、1868年1月的人物,尊敬、纪念赖文光是无可厚非的——前提是还原历史,不要总被前人有意或无意、善意或恶意的“欺骗”所误导、所蒙蔽。


      12楼2013-07-01 18: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