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无极拳吧 关注:69贴子:892
  • 1回复贴,共1

转清静先生回复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那人叫宋世荣。
其次,宋没说丹田硬如铁石是练错了。
丹田坚硬这是武艺练法阶段的特征,是内家拳必经之路。
练到丹田如铁石才可以与人搏击。
然后,进入道艺练法,实若虚、有若无,炼神化虚。此为反虚功夫。
在太极拳杨家老谱32目,称武艺、道艺练法为:文事、武事。
也叫:体育、武事,或者称:知觉、运动。
同出而异名。
宋世荣的武艺、道艺论述如下:
“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势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
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也,若练到至善处,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势单重之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
杨家老谱32目之文事、武事: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
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於采战,差微则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6-28 17:25回复
    薛颠的武艺道艺论述:
    “武艺道艺分论
    盖武术一途,分内外两家,有武艺道艺之称,练武艺者,注意于姿势重劲力,习道艺者,注意于养气而存神,以意动,以神发也,兹分述如下:
    (甲)练武艺是双重之姿势也,两足用力中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用後天之意,一呼一吸,积养气于丹田之内,而吸收有益之成分,久之则身体坚如铁石,站立姿势稳如泰山,一旦与人相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象,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日不放松,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固灵根而动心是也,若练到登峰造极至善处,亦可以战胜攻取无敌于天下也。
    (乙)练道艺者,是单重之姿势也,一足用力,前虚後实,重心在于後足,前足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实其腹,使其意思与丹道相合,进退而返,毫无阻滞,进则如弩箭在弦,发出直前而行,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勇往迅速绝无反顾迟疑之状态,而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是也,偈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心,心空也,身无身,身空也,释迦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其殆道艺之学不二法门欤!盖静者动之基,空者实之本,心中空虚则灵不昩,有大智慧,大明悟发生,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正是此意也,盖拳发三节,无有象,如有象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之间,皆是用,所以无人而不自得,无往固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之用也。”
    *****************************************************************************************************************
    薛颠的武艺道艺论比宋世荣的说的深。但也差强人意、没说全。
    而且从他们的拳论来看,宋世荣、薛颠自己很可能也没全明白武艺、道艺的概念。因为其中有不少矛盾处。
    比如薛颠这段(甲)说的武艺,就是现在形意拳的练法。(乙)说的,只不过是功夫较高深层次了。
    两人都没有说清,武艺道艺其实是内家拳的两个阶段。单练哪一个阶段都不成为大乘。
    必须武艺、道艺两个阶段练全才是上乘拳术。
    简单说,武艺是固灵根而动心。
    道艺是养灵根而静心。
    所谓灵根,就是指丹田、指氣。
    道艺就是修道。
    武艺就是练武。
    正宗的内家拳练法,应是先修文事,修成了再修武事,可以大成。(此既形意拳入门先站三年桩的含义所在)
    单修文事,修成了即小乘。
    或专修武事而不修体育者,修成了也是小成。
    由文事而入武事,或由武事而入文事,为中乘。
    详见杨家老谱32目之“太极分文武三成解”篇: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
    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
    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
    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6-28 1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