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生的职责不是学习,而是学习有用的东西,中学课程设置问题太大,根本不能说有用,将来能用到的也就百分之二十吧,学生专业分流过晚,必然导致严重的问题,也许是为了应付就业问题?那为什么要让义务教育变成9年呢?
第二,如前文,重点率根本不能反映素质,自己到内地名校看看,看下能看到什么样的人吧。或者到北大,也是一样的。“应该是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在考试中也能遥遥领先”,这是对的,但我们改革了才几年,就换校长,这怎么改?我们看到的只是过程啊!
第三,“一个足够优秀的学校怎么会不如你们口中那些普通的学校受欢迎呢?”优秀必然是相对的,如果我在上步能考的北大,去深中因为气氛变颓废了上深大,为什么不去上步?
第四,“还有什么深中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就更荒谬了,如果深中连向往她的学生都教不好,那老牌名校的颜面何在?”同上,学校是有自己的风格的,要是我原来向往外语,肯定没两年就废了,这当然是选择的差错,不是学校的,再牛逼的学校也不能适应每一个人。
另一段“过去的深中人,勤奋,严谨,踏实,而现在的很多深中人,自由散漫,不懂得约束自己,动辄于老师对着干.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保送北大清华的,以及今年已经保送北大清华的同学,大部分是七单的,出国班里,去年的高子彦,罗阳,黄澧博,今年的炜欣,鲈鱼,MK,当然还有去年高考中为校争光的贺熹,贾超翔,苏晨蕾他们,哪个不是七单的?七单是什么?七单是不受课改影响的最后一片净土.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深中会保留七单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竞赛?还有,如果没有了七单,深中又会变成什么样?当然,今年深一模中拿到市状元的叶晓雄不是七单的,但是距我所知,他在高中课余时间做的最多的就是自习.所以说,为了拯救深中,走你们嗤之以鼻的"学术"之路是必要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前段时间我在北大自招中笔试总分全国第一,如果你们问我是如何做到的,我会告诉你们:因为我不参加社团,不参加学生会,高一高二专心搞竞赛,高三专心搞高考搞自招.简单的说,我只是做了一个高中生应该做的东西而已。”
刚开始还以为说我们单自由散漫,看完觉得很神奇。积木在高一拿省一,是我们几个中最散漫的一个,桥牌社社长,高子彦,黄澧博,scl怎么说也比咱努力不了多少。我们这届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平时边学习(主要在上课的时候,但不听课)边散漫(大家都会打打牌,常常打球,一打就2个多小时),还有看各种小说,我的话大概一年连杂志60-80本,说实在,尽管我们不正式混社团,但其实玩的时间绝对不比社团少,怎么都不会被称为“学术”。高考为什么考的好?因为保送了没压力(前面几个都已经保了)。以当年中考为例,初三整个是颓过去的,比赛也搞完了,化学还没开始弄,到最后凑合着复习了5天去考,也有820,可见“学术”应该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起早贪黑刷书刷题对学习其实并没有多大帮助。高中生起码16了,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应该有一些最基本的接触,不接触的后果嘛注意新闻就可以了看到一堆。
写到这里突然看到猪指导日记,引用如下:
“那么对于一个教学资源总量是W的学校,如何才能办得最好呢? 这当然取决于办学的目标,如果你希望重点率越高越好,那么什么样的策略才是最好的呢?必然是过重点的学生都是只比重点高一分,而其他的学生完全没有占用教育资源。如果你希望考取清华北大的人尽可能多,那么和刚才是一样的,只要把重点线变成“清北线”,就可以了。当然,一个学校对高考数据的要求不会如此简单,而是一个既考虑“清北线”、重点线、二本线的多元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