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4,115贴子:9,982,787

绛珠仙草还泪故事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一篇写完薛宝钗为什么不爱花钱,林黛玉为什么好像干脆就没钱,有的读者还是不能接受冒辟疆就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一事实,那好,接下来,我就给大伙解密一下《红楼梦》第一层故事里最最核心的框架--绛珠仙草还泪神瑛侍者的这个故事究竟是怎么来的,相信各位看官了解之后,只要心智健全,就不会再怀疑我的这个结论了。


IP属地:山东1楼2021-07-01 16:18回复
    咋来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7-01 16:47
    回复
      首先谈一谈,为什么是一草一石。我们都知道,董小宛姓董,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的中华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董字被拆成千里草的这个著名的典故。


      IP属地:山东3楼2021-07-01 17:21
      收起回复
        话说东汉末年,董卓窃取了皇权,还看皇帝不顺眼就换了一个。


        IP属地:山东4楼2021-07-01 17:24
        回复
          动不动就把反对他的大臣拿来放血给大家喝,朝野上下对他是又恨又怕,


          IP属地:山东5楼2021-07-01 17:24
          回复
            于是有人就编了首民谣叫小孩子们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听了不知道是在咒他,那些文人们却明白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则是卓字。董卓果然不久就被除掉了,但是这个董字拆成千里草却一直流传下来,冒辟疆自然也经常拿这个来跟董小宛套瓷。写《红楼梦》的时候,自然就把林黛玉写成血泪仙草,而不是什么凤凰,杜鹃之类的,这个射覆游戏谜底扣的就是董小宛。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辟字加个草字头就成薛宝钗的薛字,把自己的冒姓加个草字头就成了曹雪芹的曹姓。而雪琴则是他年轻时用过的笔名,不太有人知道,(冒辟疆使用笔名“雪芹”,最早见于《书史纪原》一书。该书由明朝夏兆昌编纂,编者自序写于明天启四年(1624)春,此时冒辟疆13岁。此书由蒋源刻成于当年的夏天。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亲笔为此书写了“叙”。冒辟疆幼年时就拜董其昌为师,在董氏门下长达十年之久。董十分欣赏冒在十三、四岁时就显露出非凡才华,热情洋溢地为其《香俪园偶存》诗集作序。《书史纪原》现被收藏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在紧接着“书史纪原终”五个字下面,有手签的“雪芹校字”四个字;再在“雪芹校字”下面,盖上了刻着“长相思”三个字的闲章。冒辟疆在《寒碧孤吟》诗集中,以《长相思》为题赋诗三首,抒发了“千丝万线”的情结,“风波难越”的愁楚,“饮恨吞声”的无奈。因此,刻一枚“长相思”闲章,正是寄托了冒辟疆的满腔感慨。)


            IP属地:山东6楼2021-07-01 17:25
            收起回复
              一草谈完了,再来说一石,其实这一草一石之说是作者的众多错误之一,因为这个错误,估计资深红谜之间的口水战还会打很久很久。这个石头其实是有两块,其中一块就是绛珠仙草长在其旁边的三生石。先说说什么是三生。佛家讲究因果轮回,人死之后灵魂可以转世。前世种的因会导致今世的果,而今世种的因又会决定来世的果。于是人们就认为今世缘分是前世修来的,而且还要今世多种善因来确保来世还是有缘人,如此往复就可以永远都是有缘人,这就是所谓的缘定三生。
              接下来说这三生石。这三生石又分两块,一块在杭州天竺寺。其源于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姻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这第一句就是脂批里引用的那一句。)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这就是天竺寺的三生石的由来。
              另一块三生石,在阴间的灵河畔,这块三生石则具有一些神奇功能。


              IP属地:山东8楼2021-07-01 17:36
              收起回复
                头头是道,和拆字法的傅山一派可以说伯仲之间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7-01 19:34
                收起回复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魂魄经土地庙过鬼门关就进了阴间,然后走过黄泉路就会来到三生石畔。这个三生石就会把你前世种的什么因导致了你今世的什么果,你今世种了什么因会导致来世什么果都给你在三生石上回放和预演一遍。然后你就可以心服口服的去接受阎王的最终审判了。《红楼梦》里的三生石位置在灵河边,但脂批又点的是天竺寺的那块,所以说,他们那会儿掌握的知识应该还不太全面(微笑)。
                  这两块三生石是一草一石的石吗?不是。绛珠仙草只是长在三生石边,给她浇水的是神瑛侍者,这三生石只是背景。真的这么简单吗?这里面还是有故事,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去才能弄得清楚。回去搞清楚这件事,我们就要说一些题外话。这些题外话能为以后说《红楼梦》打下些基础,所以真想搞明白这部书的,这里要给点耐心。
                  冒辟疆是复社四公子之一,四公子相互之间都是蜜友。四公子其中之一叫陈贞慧,陈贞慧有个儿子叫陈维崧。陈维崧从小就住在冒家,一住就好多年,所以陈维崧的诗文是研究冒辟疆的不可多得的第三眼资料。冒辟疆本来是独子,冒父感激冒母操持家业不容易,发誓不纳妾以专情来报答冒母,冒母虽然感激,但还是本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则给冒父纳了妾。妾又给冒辟疆生了两个从弟,大的是二弟冒褒,小的是三弟冒裔。二弟冒褒比冒辟疆小近三十岁,跟冒辟疆苏元芳夫妇关系很好。三弟冒裔比冒褒小三岁,后来受人挑唆,几次要告发冒辟疆,最后逼得冒辟疆把祖产都卖得差不多了,另盖了几间草房供晚年居住。显然这个冒裔就是贾环的原型,所以《红楼梦》里探春有那些外来杀不死之类的话。冒辟疆的三儿子就是前面一篇文章说过的替他挡了三刀的丹书。这丹书,冒褒,陈维崧虽然是两辈人,但是年纪相仿,从小一起玩到大,关系很好,一起上学,文采也相当,经常一起写书,你写我批,其中有一本叫《妇人集》。


                  IP属地:山东18楼2021-07-01 19:50
                  收起回复
                    为什么我把她拎出来说呢?因为这个康邺就字湘云。没错,就是史湘云那个湘云,一个字都不错。然后她又一首诗叫《玉楼春》,里面两句是:“妾颜自愧石边花,君心莫化花边石。”是她的名句。一个河北邢台的女子的诗收录到了南通如皋的几个才子的《妇人集》里,可知这两句诗流传很广,冒辟疆应该也很熟悉这诗的意境,所以,他写《红楼梦》,开篇把绛珠仙草安排生长在三生石边,来烘托‘木石前盟’里面木的敏感,石的呆萌。给整个故事定下调调。
                    还有一块石头就是是大热门的那块女娲补天剩下来的顽石。这块石头按作者原意本来它跟绛珠仙草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影射玉玺,跟着神瑛侍者去人间打酱油的。
                    这里作者只需要加上一段,说三生石有了灵性变成了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看绛珠仙草快枯死了就给她浇水,绛珠草活过来修成了女仙,要报答神瑛侍者这个三生石,这个故事就没毛病了。可是《红楼梦》里偏偏没有交代这一句话,这里就成了口水战的战场之一。
                    那神瑛侍者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瑛就是像玉的石头。天上的美石自然就是神瑛了。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喜欢玩石头,估计是受宋徽宗的影响,这冒辟疆也不例外,其痴迷的程度仅举一例就可说明。《冒辟疆全集》316页有一篇文章,题目为《赠雲记》
                    余之好石,如酒人之好酒,又如饮千日酒,沈酣不醒。持此意告人,无厌之者,亦无知之者。佘公佑独癖余癖,举庭前旧石尽以相贻,绿螺苍雪,员峤飞来,使余十年奇嗜一旦鲍满,快何如也。秋斋新葺,植数霜花翠篠於其间,何异身在画里。可想位置映带之妙。因念公佑邱壑深致,乃以爱我,遂空己爱。余竟怡然拜之,我两人旷怀佳韻,迥出尘外。自今以往,余以白雲封户,公佑策杖啓扉,便於画上添一好友。箕踞抚玩,时命一觞,颜其轩曰“赠雲”,更余名曰“醉石”。持此以问八愚、三吾诸公,当恨鲜此同志也。拂石为记,以识坚好。
                    自己的爱好自己写,确凿无疑。所以神瑛侍者就是侍奉石头的人---冒辟疆。
                    那这么清晰,为什么写着写着写乱了呢?这可能跟这本书的形成过程有关。冒辟疆本来应该只是想些两层故事的,也就是只写第一层故事:绛珠仙草和三生石的故事,和第二层故事:秦淮八艳等见识不凡的女子的故事,也就是一本高度艺术化的《妇人集》。然而后来他看到了情僧吴梅森的《情僧录》,感到深受启发。
                    这里又要插一段。
                    吴梅森死于1672年,此时冒辟疆刚好六十二岁,苏元芳也是这一年去世的。按照当时人的说法,本来经常请客的冒辟疆,在六十岁到六十九岁之间,突然闭门谢客,连每年必有的生日宴会都停了。后来七十岁恢复正常,朋友们问为什么这十年如此古怪,冒辟疆笑而不语。也就是说吴梅村去世之前冒辟疆就拿到了《情僧录》。秦淮八艳之一,一干疑似作者的共同好友,清初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记载,吴梅村临终之际,自叙平生事略曰:“吾一生遭际,万事忧患,无一刻不历艰难,无一境不尝辛苦,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殓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作祠堂,勿乞铭于人。”这段描写多被拿来指认吴梅村就是《红楼梦》里的空空道人,也就是情僧。这里确实很古怪,这吴梅村死前都是出家做道人的,临死偏要改成僧人。
                    回到原来的话题,冒辟疆要生化自己的《金陵十二钗》于是,就又有了一块补天剩下的顽石要跟着神瑛侍者去走一遭(吴梅村的原著里应该是石头自己去走了一遭),于是后回的故事里,石头和神瑛侍者,顽石和三生石的关系就错乱了起来,作者任是有生花妙笔,也只好留下这个破绽不圆,让三生石,顽石,神瑛侍者三个在这里胡乱上混。
                    好了,讲完了绛珠仙草,三生石,顽石和神瑛侍者,接下来,我们就讲讲这浇花和还泪的故事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IP属地:山东20楼2021-07-01 19:52
                    收起回复
                      我们先来讲讲董小宛这个绛珠仙草怎么会差点枯死。董小宛十五岁为还家道中落欠下的债不得已做了歌妓。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才艺出众,一出道就颇有艳名。这一年就是1638年,也就是冒辟疆拿两条命换母亲一条命那一年。董小宛本来养尊处优,做了歌妓难免高傲挑剔。一天,南京朱统锐要请客,叫了歌妓卞玉京,寇白门,董小宛做陪酒。这个朱统锐是一个皇亲国戚,封号爵爷,人称朱爵爷,是南京城里的一个恶霸,人人都要让他三分。谁知客人都到齐了,就董小宛迟到。董小宛一上楼便急忙向爵爷道了个万福说:“钱大人带信向爵爷问候。”(钱大人就是钱谦益。)不料被朱爵爷呵斥说,’“本来要大大罚你一下,看在钱大人面上,大罪赦过,小罪难饶,罚三大杯酒。”董小宛便道:“对不起!身体不适不能喝。”,“不喝就是瞧不起本爵爷!”说时手指董小宛道:“快喝,慢了加倍罚。”一看情势有点僵,这日宴会请的主客徐爵爷忙打圆场道:“酒不能吃就唱三个曲子吧”!不料董小宛依然拒绝:“对不起,今日喉咙痛实在不能唱”。朱统锐听了跳起来拍桌大吵:“什么!酒不能喝,曲不能唱,我今天一定要你唱,不仅唱三曲,还要再罚三曲!”董小宛听了,又看到这付蛮横气势,再也耐不住这侮辱了,霍地站起来袖子一拂,当啷一声酒杯落地,跌个粉碎。董小宛快速跑下楼去。朱爵爷怒气冲天大叫:“吴荣,快叫楼下家将把她抓上来”。徐爵爷忙道“朱大哥,你何必操之过急,她在南京城里,又跑不掉。过一天,小弟复东,一定要叫她叩头谢罪,今晚就算了,吴荣也不要去了。我们自己喝酒作乐拼弃干扰,达到我们乐在今宵的目的吧”。众客人都赞说:“对!好!”。朱统锐在众人的劝说下也勉强息怒狠狠地道:“今晚看在诸公面上,免得大家扫兴,可是不给这**点颜色,这口恶气怎么能消?”于是大家又吃菜、喝酒,唱曲子高兴了一阵子。直到酒阑时分,众人辞了主人,正要各自回家时朱统锐吩咐吴荣道:“三天之内 ,由你负责去惩治***,要叫她变个不人不鬼的丑相,让她知道本爵爷的厉害!”陪客兵部职方司杨龙友听得一清二楚。散席后,马上向董小宛家报信,叫小宛明日一定得离开南京避避风头,否则有毁容之祸。董小宛得悉后,下一日便租船全家逃往苏州小姐妹沙九畹家。后经沙家帮忙,在苏州半塘租房住下。
                      时间并不长,却应了红颜薄命这句俗话,董小宛又被苏州的地痞无赖土豪劣绅看中了,不断前去骚扰。董小宛实在无法,只好继续去借钱来向他们铺路,求太平。谁知解决了这批,另一批又来了。后来实在无法,陈大娘只得带了小宛,租一小船打着出游的幌子出去流浪避风。
                      1639年三月十二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同时打算纳个妾回去给已经十年十产,六次小产的苏元芳分担些家务。方密之极力向他介绍了董小宛的人品、才学,并说是受社长张天如所托,冒辟疆也很信任。一心想去见见这位才貌双全的淑女。所以冒辟疆一有空马上去了,却因董小宛那时已秘密避难苏州去了,没有见面。冒辟疆在南京李香君处得悉要找小宛住处,可到苏州三茅阁巷沙玉芳家咨询。
                      于是那年五月二十日,冒辟疆又从如皋直接去了苏州。通过沙九宛家,才知小宛已定居苏州半塘。他连去两次半塘皆因小宛避难,跟着钱谦益去游黄山,西湖去了未见到。
                      第三次再去,终于见到了,可是董小宛那回喝醉了。‘姬母秀且贤,劳余曰:「君数来矣!予女幸在舍,薄醉未醒,然稍停复他出。」从兔径扶姬於曲栏,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嬾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时姬年十六。’有了个不错的印象,但是一句话也没说成。俩人见面之前其实相互已经比较了解了,冒辟疆的书童茗烟(没错,就是茗烟。)说过在南京‘古宝斋’里买扇玉坠时,见一女子在选购古画,听老板在向旁人介绍‘这就是名人董小宛,她喜欢画,自己也会画画’。斜眼望去该女子举止大方,态度娴雅真像个瑶台仙子、月宫嫦娥…冒辟疆听了,随口训斥了茗烟。但心里想这倒也印证了密之的话,心里感到高兴。而对董小宛来说也可从她的两句诗中看出心思,诗句是:“一从复社喜知名。梦绕肠廻欲识荆。”没见之前,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大名也是早就听说过的。这次见面董小宛神志不清,她妈可清楚,所以醉了也扶出来让冒辟疆看了看。冒辟疆对着丈母娘也留下了‘秀且贤’的不错印象。但是冒辟疆还要忙家国大事,第二天就匆匆的走了,这一走就是三年,这三年中冒辟疆差点娶了陈圆圆,见了崇祯,救了父亲。董小宛则接着在豪情之中应酬,债也越借越多,一天在西湖湖心亭又遇上了杭州地头蛇,想强抢董小宛。董小宛她娘从舱里出来想拦住他们,被恶霸一脚踹入西湖内,幸得两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击退恶人,才得以脱身。董小宛把娘送回苏州,谁知她娘受惊受冻,身体便得了毛病。回家后小宛娘的病一日重于一日,不多几天,还是抛下女儿走了。董小宛料理了小宛娘的后事。债自然又多了一些,当地豪强窦霍两家都看中了董小宛,就花钱把董小宛欠的债条都买过来,窦霍恶奴,更是天天扬言,要抢人。逼着小宛父亲董旻答应将小宛嫁给霍华做妾。这董小宛给逼得走投无路也病倒了。巧不巧冒辟疆坐船路过,看到一栋楼挺别致,一问居然是董小宛住的地方,立马就要去拜访。‘友阻云:「彼前亦为势家所惊,危病十有八日,母死,鐍户不见客。」余强之上,叩门至再三,始启户,灯火阒如,宛转登楼,则药饵满几榻,姬沉吟询何来?余告以昔年曲栏醉晤人,姬忆,泪下曰:「囊君屡过余,虽仅一见,余母恒背称君奇秀,为余惜不共君盘桓。今三年矣,余母新死,见君忆母,言犹在耳!今从何处来?」便强起揭帷帐审视余,且移灯留坐榻上。谭有顷,余怜姬病,愿辞去,牵留之曰:「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王。」旋命其家具酒食,饮榻前。姬辄进酒,屡别屡留,不使去。’这就是绛珠仙草枯萎欲死之时。
                      在拙文“趣研红楼梦系列之林黛玉为什么叫林黛玉”里讲解了为什么贾宝玉一见林黛玉就说见过,而林黛玉见了宝玉则觉得好像见过,就是因为俩人意识清醒的第一次见面其实是第二次见面了。董小宛十八天没有正经吃饭了,一见到冒辟疆自然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于是拼命抓住不放。然而这一点让冒辟疆非常诧异。董小宛第二天更是直接登船送冒辟疆一送就送了二十七天。所以冒辟疆说董小宛‘倾盖矢从余’。倾盖就是车盖,两辆车一交错这么个功夫就决定了跟我。矢就是箭,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矢志不渝。这种缘分,当然是前生修来的,所以三生石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来了。冒辟疆接受董小宛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看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或者拙作《袭人为什么叫袭人》,这里就不重复了。
                      接下来讲为什么还完泪就两清了。这个讲深了能写本书,讲浅了就三两句,我还要稍微斟酌一下怎么讲。


                      IP属地:山东21楼2021-07-01 21:21
                      回复
                        讨论作者是谁为时过早,首先要讨论《石头记》中的“石头”是谁才是首要。只要知道“石头”是谁,再讨论作者是谁才是正道。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07-02 07:17
                        回复
                          文本为主呢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1-07-02 07:51
                          回复
                            可巧网友问到石头究竟是谁,才发现这个帖子里三生石讲了不少,对于补天的顽石只是一笔带过,这是个疏漏。想来是在别的地方回帖的时候说过了,这里写就记混了,以为也写过了。现在想起来,就先补在这里。
                            这冒辟疆是神瑛侍者我应该是讲清楚了,那石头跟冒辟疆有没有渊源呢?这个我还真有那么一点点不确定,因为第一回作者写《红楼梦》著书的过程写得非常的隐晦,我们据此推断出了吴梅村是空空道人,一般说来,红谜倾向于方以智和吴梅村是一僧一道,也有红谜说朱耷和吴梅村是一僧一道,新看到的说法说朱耷和牛石慧这两兄弟是一僧一道。如果吴梅村是空空道人,那两兄弟是一僧一道的说法就更靠谱了。虽然两人相对于吴梅村和冒辟疆都年轻得多,但是毕竟算皇室成员,地位高些。另外,这俩人的年龄虽然比警幻的原型朱元育小了二十五岁以上,但是辈分则是警幻的爷爷辈,所以俩人去警幻那里也是如入无人之境。当然,朱元育也是《红楼梦》的备选作者之一。
                            我很想另贴再写一僧一道,但是要说明白石头,这一僧一道也得介绍个差不多才行,我们尽量集中精力在把石头的问题解决掉上。下面看一段原文:‘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戚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甲侧: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侧: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甲侧:岂敢岂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侧: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之所以摘出这一段,是因为里面的脂批。第一条是戚序本才有的脂批,戚序本比甲戌本晚近百年,且抄写人水平较次,所以其独有的脂批可靠性不高。一僧一道真长什么样子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两句岂敢岂敢。大车轱辘为首的一类红谜据此推测石头是皇室身份,所以石头一自谦,脂砚斋(一僧一道或一僧一道其中之一)就赶紧批一个岂敢岂敢。这种说法乍一听有些道理,但是经不起琢磨。


                            IP属地:山东24楼2021-07-02 08:43
                            回复
                              其实,只要是一僧一道看到这部书,即便是作者的长辈也不免要批上两个‘岂敢岂敢’来回应作者的自谦。那么,这两句‘岂敢岂敢’能不能淘汰掉哪一对一僧一道组合呢?不能。甲戌本只能证明甲戌本成书不晚于甲戌年,我们知道冒辟疆六十至六十九岁神隐十年,这十年的头两年吴梅村,方以智都健在,况且这也不能说明《红楼梦》在冒辟疆六十岁之前就一笔未动。但是,这两个岂敢岂敢确实让朱耷兄弟多得了几分。
                              排除掉了石头必需是皇室的限制,我们看冒辟疆是石头是否合理。吴梅村是前朝探花,在宫里教太子读书,在国子监任职,清朝更是做到了国子监祭酒。方以智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在南明时期更是官高位重。所以冒辟疆自比顽石向二位自谦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他毕竟没有当过官,不像他二人走过一番然后才看破红尘。至于朱耷兄弟,那也是见过皇家繁华然后出家遁世的,也能说通。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他怎么会自比为石。
                              其实除了康邺的诗的影响外,跟他的字还有关系。我们再看一段原文:‘然后好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侧: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侧: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侧: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侧: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甲侧: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甲眉: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而去也。聊供阅者一笑。}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由于我用的是网上的电子版,不是红楼梦的影印版,所以不清楚脂批是不是每一条后面都署名。我总觉得这所谓的脂批也不一定就都出自脂砚斋之手。前一段引文的脂批我们看来批注的人显然是一僧一道之一,这里的脂批则显然是作者的妻妾。因为最后一条写道‘余亦恨不能随此石而去也’,这一般是妻妾对亡夫说的话。明朝时候夫死殉夫的礼教早已经被公认为是陋习了,未亡人为了表达思念,往往都只是说恨不能随夫而去而已。朋友之间一般不会这么说。为什么没来由的提到了子房呢?这正是关键所在。


                              IP属地:山东25楼2021-07-02 0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