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初学者,甚至一些从业人员来讲,在使用这张表时,最纠结、最困惑之一就是“甜度等级”该如何打分,难道是要在同样的5杯咖啡里找出哪一杯没有甜还是哪一杯最不甜?有的培训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指出“甜度等级”这一项的打分方式是SCAA杯测表的一个Bug。出现这样的纠结或认知偏差,小编推测可能是大家没有真正理解这张表的用途和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前文小编讲过了,这张表最初的用途是为了咖啡生豆的交易,而发明这张表的是“美国人”,是买方。大家想一下,在交易过程中买方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是不是抱着挑错杀价的目的?既然是抱着“挑错”的心态去的,又怎么会在咖啡豆的基本属性上去浪费精力(咖啡是一种水果,含糖是它的基本属性)?因为在买方的心里默认,没有成熟的咖啡豆(含糖量低,在烘焙过程中不能充分进行焦糖化反应和梅拉德反应的咖啡豆即很难烘熟的咖啡豆)是不应该拿出来参与交易的,至于哪支咖啡更甜,这是消费者非常主观的感受,很难统一,而且还会收到烘焙、萃取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不是在生豆交易阶段就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这张杯测表上“甜度等级”这一项默认是10分,除非遇到训练时老师特意设置的特殊练习等极端情况。


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大家也就能够举一反三的理解为何SCAA的杯测表对于香气、风味那么看重——是因为生豆商把咖啡豆买回来的目的是为了卖给消费者,他们需要在消费者还没有尝到咖啡的时候就用“香气”打动他们,让他们产生期待。
怎么样,小编的这个分享有没有给你一点启发呢?如果想知道更多,不妨来中赫时尚咖啡学院的课堂上深入了解一下!

cohim
中赫时尚

/
往期阅读:
品控是咖啡馆最核心的“竞争力”
咖啡师最想要什么?答案是——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
中赫时尚
报名通道现已开放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报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