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吧 关注:12,084贴子:337,343
  • 5回复贴,共1

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死亡,是一个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且害怕的话题,避之唯恐不及。
但我们真的躲得掉吗?答案是否定的。琼瑶在给儿子儿媳留的一封信中曾写到:“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但我曾见到过这样一群的人,好像死亡的必然性在他们这里全然无存,他们任意挥霍着自己的生命,对死亡完全不存在畏惧。
毕业前,我曾到某女子戒毒所实习了几个月。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吸毒人员中有很多未成年人,她们从很小的时候(一般是初中)便开始接触毒品。
从小便开始逃学、偷钱,不回家,跟一帮朋友鬼混。她们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对于生活缺乏激情,对未来也没什么目标。甚至很多人跟我说,这已经不是她们第一次进来。她们也想好好生活,但似乎做不到,就是很容易复吸。
所以,在跟她们接触的时,我会感到很无助,对她们来说似乎生存和死亡没啥区别,她们更关心的是死后还有没有毒品。
当我们将死亡视为无物,不去思考它时,很容易会让我们产生生命“无限”的幻觉。因而,我们不会有生命即逝的紧迫感,反倒觉得余生太长,甚至有些无聊,随意挥霍。
难道真的是毒品的诱惑力太大,致使她们没有办法好好生活,一次次复吸,又一次次进来吗?事实并非如此。
越战时,为了帮助士兵保持较高水平的注意力和清醒度,美军疯狂的使用安非他命,培养出一大批瘾君子。
其中20%的越战军人都是瘾君子,而战争结束后,他们必然需要回归美国社会。正当所有人都忧心忡忡地等待着巨大的社会隐患爆发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95%以上的成瘾军人像是从未接触过毒品,重新开始了正常生活。
当然,这群姑娘不断地选择复吸,跟她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她们从来没有思考过死亡,也没有想过生命的短暂性。
在一次团体辅导中,我们带领着姑娘们讨论了死亡。当我们提出这个主题时,很多姑娘的眼神中闪着疑惑,呆呆地看着我们,像是平生第一次被提起。姑娘们一直很热情,很愿意表达自己,希望获得认可,所以几次团辅的氛围都是相当愉快的。
但这次不同,关于这个话题迟迟没有人愿意主动分享,副组长率先打破沉默,分享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姑娘们听得很认真,然后继续沉默。


1楼2021-07-10 19:24回复
    终于,有一个组员率先打破了这份寂静,“老师,这个问题我之前没有想过。我一直觉得奶奶很烦,天天管我,跟我的朋友提起她时我会说她是‘老不死’。
    但刚刚老师提到这个词时,我想到了奶奶的白头发,她已经70多岁。上次来看我时,我发现她的身上有淤青,好像是摔倒了,而且她的记性也变差了,我有点害怕,她可能会随时留下我一个人。”
    说到这儿,组员哭了,身体不停地发抖,我感受得到她内心的恐惧。奶奶的衰老,第一次让她有机会正视死亡,看到生命的短暂性。
    对死亡缺少思考和敬畏的人,很容易将生命的长度默认为“无限”,为此而烦恼的同时,更容易随意地挥霍自己的生活。
    美国精神病学泰斗阿道夫·梅尔,在一个世纪前对精神科医生有这样一句教诲:“不要搔那些还不痒的地方”,为何要与生命中最恐怖却又无法改变的黑暗面较劲呢?
    然而,死亡并非“不痒”,它如影随形,潜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伪装转化成各种症状,成为我们内心冲突与压力的源泉。无论你是否想到它,它都会持续不断地影响你的生活。
    我曾经有一个同学,他的洁癖非常严重,一天中至少1/3的时间都花在各种洗洗洗上面,他的手部经常脱皮。后来,家人带他去医院检查,确诊为强迫症。
    实际上,他有很多的强迫症状,不间断的洗手、洗澡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他会经常怀疑门窗是否关紧,要在睡前多次查看;他习惯性的戴手套,担心碰到脏东西会得病;从外面回家,他会先去卫生间,将衣服里里外外全部换一遍,害怕携带病毒、细菌回来。诸如此类的行为还有很多。
    透过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所有的这些行为背后,指向的都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这是很多强迫症来访者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即害怕死亡。
    伊壁鸠鲁的话很好的解释了我这位同学的状态,他说:“痛苦来源于我们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恐惧剥夺了生命的欢娱,所有的快乐都被搅乱了。”
    事实上,死亡意识可能会成为觉醒体验,它是强有力的催化剂,能引发我们人生的重大改变。


    2楼2021-07-10 19:26
    回复
      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圣诞颂歌》里面,有一个自私、贪婪的吝啬鬼——伊本尼泽·斯克鲁奇。圣诞之夜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彻底转变,由一直以来的冷漠变得非常热情。
      圣诞之夜,“圣诞精灵”来拜访了斯克鲁奇,将他死后的景象呈现给他。斯克鲁奇看到自己死亡后,陌生人在抢夺他的财产,甚至连他的床单、睡衣都不放过;他听到邻居们轻描淡写地谈论着自己的死亡。
      接下来,“圣诞精灵”带斯克鲁奇去墓地参观自己的葬礼,斯克鲁奇凝视着自己的墓碑,摸着墓碑上刻着的名字,那一瞬间,他几十年建立的人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曾经的那个——别人口中的“守财奴”、“贪得无厌之徒”,在回到现实生活后,变成了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他热情大方,热切地想要去帮助自己的周围人。
      事实上,有大量的类似案例,主人公因直面死亡而彻底改变,人生由此而丰富起来。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被判处了死刑,行刑队枪决了他前面的几个人,而他则在最后一刻被暂缓执行。
      当时,他眼睁睁地看着排在自己前面的几个人被射死倒地。在此之前,小说中的皮埃尔整日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绝处逢生之后,他的生活变得充满目标和热情,与以前的状态截然不同。
      现实生活中,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青年时,也有皮埃尔类似的经历,在等候枪决的最后一刻被暂缓执行,整个人因此发生了极大改变。
      关于死亡的亲身体验,会让很多人产生顿悟,激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更多可能性以及存在的真正价值。
      不单单是我们需要思考死亡,我们的后代也需要了解死亡。
      201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项关于自杀率的研究报告。报告称,近20年间自杀率显著提高,其中10岁及以上的青少年群体自杀率激增超过30%。
      国家卫生部也曾公布一项调查数据,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首要死因。
      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在向社会传递一个讯息:“帮助我们的后代正视死亡,刻不容缓”。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是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3楼2021-07-10 19:27
      回复
        的确是这样,我国的死亡教育真的是一片空白。
        曾经看到过一则采访,采访中有90%的孩子表示父母并没有跟自己谈论过“死亡”话题。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不吉利的,甚至连数字“4”(仅仅是谐音)都让人觉得忌讳,在选择车牌、手机号时,我们会首先排除含“4”的号码。
        当孩子询问父母自己的长辈去了哪里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或是“他去很远的地方了”。
        很多孩子接触到死亡是在游戏、影视作品中,他们很容易把“死亡”当做一种很酷的游戏,而去模仿。或者当亲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孩子会将死亡当做一种威胁手段。
        亦或是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缺乏能力去应对而采用极端的自残、自杀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不适。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反映出孩子对于死亡后果的无知,他们并不清楚死亡意味着什么。
        所以,教给孩子正视死亡是完全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思考死亡呢?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态度。
        当孩子问起死亡问题时,其实激发的是父母内心的恐惧。要知道正是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孩子才会问。
        因此,不要担心你的讲解,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倒是父母的回避,会给这个话题蒙上一层恐怖的外衣。
        当谈及死亡话题时,谈话内容远不及态度重要。父母从容平和的态度,会给予孩子安全感,他们才有机会慢慢地接受死亡、正视死亡、追求生命的意义。
        虽然死亡每时每刻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但它不单单是一种威胁,也是生命的推动力,它在提醒我们人生短暂,抓住仅有的生命去做有意义的事。
        欧文·亚隆曾这样表达:“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归宿,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尝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活在每个当下。
        想到死亡,你有怎样的恐惧?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4楼2021-07-10 19:27
        回复
          好长,看完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7-14 08:03
          回复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了非正常的因素。使人格缺失或扭曲都是可怜的孩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7-17 1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