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挑战:
草莓栽培中灰霉病等病害发生率的增加导致的质量问题和产品损失。
在2013年生长季,位于波兰的一个园艺农场在草莓种植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因为天气原因,草莓植株暴露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包括许多风暴和暴雨。种植园也部分被淹。上述因素导致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发生率增加,所以应限制病原菌的传播,加强植株健康,提高果实品质。
草莓栽培中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方法,要在天气转冷后,草莓就要盖上薄膜,覆盖后如果薄膜内有水蒸气,气温偏高,草莓很容易感染上灰霉病,而且传染力强,很快就能感染一大片健康的草莓,因此掌握草莓灰霉病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草莓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同时还会危害草莓叶片、叶柄、花柄等。花器被危害发病时花萼会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蔓延会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之后会延伸到子房及幼果,使得幼果形成水渍状病斑产生灰褐霉层。
草莓种植杀菌
草莓常见土传病害
土传病害一直被植物界认为最难根治的常见病害之一,在温室、大棚、露地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该病害主要与土壤所处的局部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并受耕作和管理方式的影响。恒温、恒湿、长年连作的蔬菜大棚更易发生土传病害,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大棚草莓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轮作倒茬困难,致使土传病原菌逐年积累,致使草莓患有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根腐病、黄萎病、枯萎病和多种真菌、细菌性病害等土传根部病害。
1、草莓叶斑病
此病从春天到秋天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夏秋高温高湿季节。在草莓开花结果前开始轻度发病,果实采收后危害严重。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予借空气传播蔓延。
草莓叶斑病
2、草莓炭疽病
发病规律病菌在致病的茎叶上过冬,主要山雨水等分散传播。发病适温为28~32℃,属高温型。发病盛期多在母株匍匐茎抽生及假植育苗期。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尤其是草莓连作地,给生产上培育壮苗带来了严重障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宝交早生、早红光抗病性强,丰香中等,丽红、女峰、春香、硕丰均易感病。
草莓炭疽病
3、白粉病
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白粉病
4、灰霉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灰霉菌。在气温18-20℃、高湿条件下,该菌大量繁殖。病原菌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孢子广泛飞散于空气中传播。气温20℃左右、阴雨连绵、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畦上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茂等持续多湿环境,容易导致灰霉病大发生。
灰霉病
5、根腐病
该真菌是一种低温性疫霉菌。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孢子在土中越夏。当地温20℃以下,卵孢子发芽侵入根部。地温在lO℃左右、土壤水分多时发病重;地温在25℃,即使水分多发病也轻。因此,在气候冷凉和土壤潮湿条件下,此病已成为草莓的毁灭性病害。此病多发生在果实采收期。
根腐病
6、青枯病
又称细菌性枯萎病,初发病时,茎叶白天萎缩,傍晚恢复,2-3天后凋萎枯死, 用手挤压病茎,有浊白色粘液流出,病菌主要随病残株遗留在土中过冬,能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草莓连作或菜莓连作常易严重发病,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绝收。
青枯病
7、黄萎病
凡感染此病的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地下根系变成褐色。新长出的幼叶表现畸形,即3片小叶中有1-2片明显变得狭小,呈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之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甚至枯死。
黄萎病
8、枯萎病
新生叶变黄绿色,并扭曲成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三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叶变小而成畸形叶,畸形叶多发生在植株的一侧,呈现“半身凋萎”症状。继而下部叶变黄褐色,上部叶自叶缘开始干枯,直至全株死亡。切开被害株根茎、叶柄、果柄横切面,可见维管束褐变。根系减少,根变为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与草莓枯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心叶不畸形黄化。
枯萎病
草莓病害种类繁多,主要几个关键因素是重查问题,土传疾病,温室大棚空气污染等,给草莓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容易给农户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草莓常见病害防治工作对农户们来说非常重要。
大棚草莓重茬问题
种草莓有句老俗语叫做“一年好,二年平,到了三年就不行”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一年一年的种植,病菌也在一年一年的积累,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土壤中的线虫它们体积很小肉眼很难看到,正是因为这小小的线虫侵蚀了草莓的根须土壤中的病菌才能趁虚而入,病虫害发生严重。病菌在寄主病残体内或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此病危害性大,是顽固性土传病害。土壤通透性差,过干过湿、多年连作、氮肥过多或有线虫为害的地块易导致黄萎病的严重发生。开花结实期地温升高,病菌繁殖蔓延较快,叶片变小,叶柄变短,长势衰弱,全株矮化,须根变成黑褐色而腐烂,最后全株枯死。
大棚草莓重茬
大棚草莓土壤污染
温室草莓生产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大棚草莓多年连茬种植,根结线虫、土传病害日趋严重,连作障碍越来越普遍,果农说,如果不及时对温室土壤中的病虫害加以控制,会导致草莓减产,甚至绝收。对土壤进行消毒后,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细菌、真菌、虫卵等,杀灭率可高达70%以上。消毒前必须彻底清棚,彻底去除植株组织残体。草莓枯萎病原为尖孢镰刀菌莓专化型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植株残体在土壤中存活。而消毒剂在土壤颗粒间的穿透力也无法穿透较大的植株组织残体,使病原在消毒时侥幸存活,严重影响消毒效果。消毒后不得随意深翻土壤。 因土壤消毒深度有限,深层土壤病原微生物在消毒时有侥幸存活,但数量极低,也无法在短期扩散的表层,对耕层作物无危害。如深翻,将深层土壤病原微生物带到表层,相当于为无菌的表层土壤接种,病原原微生物在缺少竞争的土壤环境中易快速大量繁殖,导致激增,使土壤消毒前功尽弃。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c4a3d8e6cf40ad115e4c7eb672d1151/287542efce1b9d160bcb90d7e4deb48f8d5464a8.jpg?tbpicau=2025-02-23-05_6fa6c25d84a5532944a42795eb7c2733)
大棚草莓空气污染
土壤消毒不是万能的。 在某地区温室草莓主栽品种常见14种病害以棚室环境中冬季低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白粉病、灰霉病最为常见。白粉病:病原为专一寄生性白粉科菌,寄生于老叶,分生孢子或子囊包子通过空气传播,从叶片侵入。温度15-20度,湿度40-80%时易发。灰霉病:病原为灰霉菌,寄生于植物组织,孢子通过空气传播,从叶片侵入。温度18-20度,湿度大时易发。属于非土传病虫害。如草莓疫霉果腐病病原:恶疫霉、柑橘褐腐疫霉和柑橘生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借雨水、灌水、露滴传播侵染。未消毒棚中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包子通过空气传播、附着在人、动物体表,借人、动物活动传播。应使用无滴消雾膜,禁止与未消毒棚之间串水、交叉使用农具、机具、人员串棚。也不要农事操作时把棚外土壤带入棚内。
大棚草莓空气污染
消毒灭菌剂的选择
选用的消毒灭菌剂是否正确将直接决定病害防治的成败。常用的普通消毒药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耐药性,对农作物危害极为严重的土传病害渐渐使用不见效果。土壤消毒,大棚内空气消毒,预防重茬等应采用合理的施药方法,选用针对性强、高效、无毒的药剂防治。其中选用高效无毒的生物化学药剂对土壤、空气和防治重茬是一种简单有效且便于实施的防治措施。要解决草莓的微生物病害,采用消毒灭菌剂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进行杀灭、控制是必需的。优秀的草莓消毒灭菌剂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能够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2、能够对土壤、水、空气、种苗等传播方式进行处理;
3、要求不产生耐药性(此项十分重要:如产生耐药性,长时间累积后土地将很难适合重复栽培种植);
4、对草莓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和残留
5、对使用人员的身体不造成健康危害
奥克泰士来自德国,是多组分杀菌剂,协同微动 作用,使用的氧化剂为过氧化氢,结合稳定剂形成复合溶 液,作为催化剂添加的痕量银离子可以持久抑菌的效用。过氧化氢与银结合形成强大的消毒杀菌与抑菌剂。过氧化氢银溶液没有产生任何消毒 副产物或其它有毒物质,其作用后完全分解为氧气和水。
适用环节:
► 植株茎叶喷施:快速防治灰霉病、白粉病 等微生物病害;
► 大棚空间消毒:将奥克泰士对大棚定期喷 雾消毒,全程防控病害发生;
► 土壤消毒杀菌:将奥克泰士加入灌溉水中 可对土壤消毒杀菌,种植过程中也可以使 用;
► 杀菌保鲜:采摘后对草莓防腐保鲜,适合 运输、存储前的处理,也可以用于草莓深 加工前的杀菌。
草莓栽培中灰霉病等病害发生率的增加导致的质量问题和产品损失。
在2013年生长季,位于波兰的一个园艺农场在草莓种植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因为天气原因,草莓植株暴露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包括许多风暴和暴雨。种植园也部分被淹。上述因素导致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发生率增加,所以应限制病原菌的传播,加强植株健康,提高果实品质。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5225ca175d0f703e6b295d438fb5148/ca5d151f3a292df51fcfa6a3ab315c6035a873a8.jpg?tbpicau=2025-02-23-05_c9a47a1a9ed6501ca529efcfdee68f2f)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方法,要在天气转冷后,草莓就要盖上薄膜,覆盖后如果薄膜内有水蒸气,气温偏高,草莓很容易感染上灰霉病,而且传染力强,很快就能感染一大片健康的草莓,因此掌握草莓灰霉病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草莓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同时还会危害草莓叶片、叶柄、花柄等。花器被危害发病时花萼会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蔓延会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之后会延伸到子房及幼果,使得幼果形成水渍状病斑产生灰褐霉层。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9e268aa06dfa9ecfd2e561f52d1f754/f1e216deb48f8c546fdfcf992d292df5e1fe7fa8.jpg?tbpicau=2025-02-23-05_470762ee483b592a0da6e301e39fca53)
草莓常见土传病害
土传病害一直被植物界认为最难根治的常见病害之一,在温室、大棚、露地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该病害主要与土壤所处的局部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并受耕作和管理方式的影响。恒温、恒湿、长年连作的蔬菜大棚更易发生土传病害,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大棚草莓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轮作倒茬困难,致使土传病原菌逐年积累,致使草莓患有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根腐病、黄萎病、枯萎病和多种真菌、细菌性病害等土传根部病害。
1、草莓叶斑病
此病从春天到秋天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夏秋高温高湿季节。在草莓开花结果前开始轻度发病,果实采收后危害严重。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予借空气传播蔓延。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3e05d5fe5d3572c66e29cd4ba126352/c3a518faaf51f3de4dbeb3d283eef01f3b2979a8.jpg?tbpicau=2025-02-23-05_e5ad64dd91cc7b107d79e284023c8ecc)
2、草莓炭疽病
发病规律病菌在致病的茎叶上过冬,主要山雨水等分散传播。发病适温为28~32℃,属高温型。发病盛期多在母株匍匐茎抽生及假植育苗期。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尤其是草莓连作地,给生产上培育壮苗带来了严重障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宝交早生、早红光抗病性强,丰香中等,丽红、女峰、春香、硕丰均易感病。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8a435fd15087bf47dec57e1c2d2575e/ce5c93c6a7efce1b6827c27cb851f3deb58f65a8.jpg?tbpicau=2025-02-23-05_8ed3d1c90b42d3d170a75448fc101ccb)
3、白粉病
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8e8cd55402c11dfded1bf2b53266255/a3494a51f3deb48f7665ab68e71f3a292cf578a8.jpg?tbpicau=2025-02-23-05_769bc9fc6a43dbbd6671be19a64c610b)
4、灰霉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灰霉菌。在气温18-20℃、高湿条件下,该菌大量繁殖。病原菌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孢子广泛飞散于空气中传播。气温20℃左右、阴雨连绵、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畦上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茂等持续多湿环境,容易导致灰霉病大发生。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b1d2e59beec8a13141a57e8c7029157/ad6d518f8c5494ee0c2e05af3af5e0fe98257ea8.jpg?tbpicau=2025-02-23-05_fc9ebbacb68afcbb6e48cb645564f643)
5、根腐病
该真菌是一种低温性疫霉菌。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孢子在土中越夏。当地温20℃以下,卵孢子发芽侵入根部。地温在lO℃左右、土壤水分多时发病重;地温在25℃,即使水分多发病也轻。因此,在气候冷凉和土壤潮湿条件下,此病已成为草莓的毁灭性病害。此病多发生在果实采收期。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a3722131d7b02080cc93fe952d8f25f/b9a275ef76c6a7ef3a2aa290eafaaf51f2de66a8.jpg?tbpicau=2025-02-23-05_e79ca43f93f7e29d745076a383f7d65b)
6、青枯病
又称细菌性枯萎病,初发病时,茎叶白天萎缩,傍晚恢复,2-3天后凋萎枯死, 用手挤压病茎,有浊白色粘液流出,病菌主要随病残株遗留在土中过冬,能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草莓连作或菜莓连作常易严重发病,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绝收。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cee966a9d13632715edc23ba18ea056/ea3c695494eef01fc7181273f7fe9925bd317da8.jpg?tbpicau=2025-02-23-05_b0736be09dbe336419f2975e34d929c0)
7、黄萎病
凡感染此病的植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地下根系变成褐色。新长出的幼叶表现畸形,即3片小叶中有1-2片明显变得狭小,呈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之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甚至枯死。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53944721dd162d985ee621421dea950/f95c2b1b9d16fdfa5860cc58a38f8c5495ee7ba8.jpg?tbpicau=2025-02-23-05_350be48a89f64bec5997b8276e84887c)
8、枯萎病
新生叶变黄绿色,并扭曲成舟形,表面粗糙无光泽。三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叶变小而成畸形叶,畸形叶多发生在植株的一侧,呈现“半身凋萎”症状。继而下部叶变黄褐色,上部叶自叶缘开始干枯,直至全株死亡。切开被害株根茎、叶柄、果柄横切面,可见维管束褐变。根系减少,根变为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与草莓枯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心叶不畸形黄化。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cee966a9d13632715edc23ba18ea056/ea3c695494eef01fc7181273f7fe9925bd317da8.jpg?tbpicau=2025-02-23-05_b0736be09dbe336419f2975e34d929c0)
草莓病害种类繁多,主要几个关键因素是重查问题,土传疾病,温室大棚空气污染等,给草莓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容易给农户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草莓常见病害防治工作对农户们来说非常重要。
大棚草莓重茬问题
种草莓有句老俗语叫做“一年好,二年平,到了三年就不行”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一年一年的种植,病菌也在一年一年的积累,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土壤中的线虫它们体积很小肉眼很难看到,正是因为这小小的线虫侵蚀了草莓的根须土壤中的病菌才能趁虚而入,病虫害发生严重。病菌在寄主病残体内或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此病危害性大,是顽固性土传病害。土壤通透性差,过干过湿、多年连作、氮肥过多或有线虫为害的地块易导致黄萎病的严重发生。开花结实期地温升高,病菌繁殖蔓延较快,叶片变小,叶柄变短,长势衰弱,全株矮化,须根变成黑褐色而腐烂,最后全株枯死。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f3951800a950a7b75354ecc3ad0625c/bb6e021190ef76c654def19d8a16fdfaae5167a8.jpg?tbpicau=2025-02-23-05_4520010e920d411a65d68bd024d4c190)
大棚草莓土壤污染
温室草莓生产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大棚草莓多年连茬种植,根结线虫、土传病害日趋严重,连作障碍越来越普遍,果农说,如果不及时对温室土壤中的病虫害加以控制,会导致草莓减产,甚至绝收。对土壤进行消毒后,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细菌、真菌、虫卵等,杀灭率可高达70%以上。消毒前必须彻底清棚,彻底去除植株组织残体。草莓枯萎病原为尖孢镰刀菌莓专化型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植株残体在土壤中存活。而消毒剂在土壤颗粒间的穿透力也无法穿透较大的植株组织残体,使病原在消毒时侥幸存活,严重影响消毒效果。消毒后不得随意深翻土壤。 因土壤消毒深度有限,深层土壤病原微生物在消毒时有侥幸存活,但数量极低,也无法在短期扩散的表层,对耕层作物无危害。如深翻,将深层土壤病原微生物带到表层,相当于为无菌的表层土壤接种,病原原微生物在缺少竞争的土壤环境中易快速大量繁殖,导致激增,使土壤消毒前功尽弃。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c4a3d8e6cf40ad115e4c7eb672d1151/287542efce1b9d160bcb90d7e4deb48f8d5464a8.jpg?tbpicau=2025-02-23-05_6fa6c25d84a5532944a42795eb7c2733)
大棚草莓空气污染
土壤消毒不是万能的。 在某地区温室草莓主栽品种常见14种病害以棚室环境中冬季低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白粉病、灰霉病最为常见。白粉病:病原为专一寄生性白粉科菌,寄生于老叶,分生孢子或子囊包子通过空气传播,从叶片侵入。温度15-20度,湿度40-80%时易发。灰霉病:病原为灰霉菌,寄生于植物组织,孢子通过空气传播,从叶片侵入。温度18-20度,湿度大时易发。属于非土传病虫害。如草莓疫霉果腐病病原:恶疫霉、柑橘褐腐疫霉和柑橘生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以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借雨水、灌水、露滴传播侵染。未消毒棚中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包子通过空气传播、附着在人、动物体表,借人、动物活动传播。应使用无滴消雾膜,禁止与未消毒棚之间串水、交叉使用农具、机具、人员串棚。也不要农事操作时把棚外土壤带入棚内。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7ddb595742762d0803ea4b790ed0849/d2e771eef01f3a29d3c4df788e25bc315d607ca8.jpg?tbpicau=2025-02-23-05_349cfe97b3a51ade1e7f6a0f55431377)
消毒灭菌剂的选择
选用的消毒灭菌剂是否正确将直接决定病害防治的成败。常用的普通消毒药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耐药性,对农作物危害极为严重的土传病害渐渐使用不见效果。土壤消毒,大棚内空气消毒,预防重茬等应采用合理的施药方法,选用针对性强、高效、无毒的药剂防治。其中选用高效无毒的生物化学药剂对土壤、空气和防治重茬是一种简单有效且便于实施的防治措施。要解决草莓的微生物病害,采用消毒灭菌剂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进行杀灭、控制是必需的。优秀的草莓消毒灭菌剂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能够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2、能够对土壤、水、空气、种苗等传播方式进行处理;
3、要求不产生耐药性(此项十分重要:如产生耐药性,长时间累积后土地将很难适合重复栽培种植);
4、对草莓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和残留
5、对使用人员的身体不造成健康危害
奥克泰士来自德国,是多组分杀菌剂,协同微动 作用,使用的氧化剂为过氧化氢,结合稳定剂形成复合溶 液,作为催化剂添加的痕量银离子可以持久抑菌的效用。过氧化氢与银结合形成强大的消毒杀菌与抑菌剂。过氧化氢银溶液没有产生任何消毒 副产物或其它有毒物质,其作用后完全分解为氧气和水。
适用环节:
► 植株茎叶喷施:快速防治灰霉病、白粉病 等微生物病害;
► 大棚空间消毒:将奥克泰士对大棚定期喷 雾消毒,全程防控病害发生;
► 土壤消毒杀菌:将奥克泰士加入灌溉水中 可对土壤消毒杀菌,种植过程中也可以使 用;
► 杀菌保鲜:采摘后对草莓防腐保鲜,适合 运输、存储前的处理,也可以用于草莓深 加工前的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