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吧 关注:1,724贴子:43,699

回复:大唐西域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六卷 四国 拘尸那揭罗国 雉王本生故事雉王本生故事
  精舍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群雉王救火之处。昔于此地有大茂林,毛群羽族巢居穴处。惊风四起,猛焰飙急。时有一雉,有怀伤愍,鼓濯清流,飞空奋洒。时天帝释俯而告曰:“汝何守愚,虚劳羽翮?大火方起,焚燎林野,岂汝微躯所能扑灭?”雉曰:“说者为谁?”曰:“我天帝释耳。”雉曰:“今天帝释有大福力,无欲不遂,救灾拯难,若指诸掌,反诰无功,其咎安在?猛火方炽,无得多言!”寻复奋飞,往趣流水。天帝遂以掬水泛洒其林,火灭烟消,生类全命,故今谓之救火窣堵波也。
译 文:
精舍旁边不远处,有一座佛塔,是如来修菩萨行时化作野鸡之王救火之处。从前这里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飞禽走兽在此筑巢打洞居住。一日狂风大作,烈火猛烈燃烧。这时有一只野鸡,深怀哀怜之情,振翅入河取水,然后飞到树林上空奋力洒水。这时天帝释俯身对它说:“你为什么如此顽愚,徒劳体力? 大火正旺,焚烧树林原野,岂是你小小野鸡所能扑灭的?” 野鸡问道:“说话的人是谁?” 答道:“我是天帝释。”野鸡说:“天帝释有很大的神力,想作的事没有不成功的,拯救灾难,易如反掌,反而对我说徒劳无功,罪过在谁呢?烈火正猛,不跟你多说了。”立即又奋力飞去,取水灭火。天帝释于是手捧水遍洒树林,于是烟火熄灭,林中生物保全了性命,所以现在称之为“救火塔”。
注 解:
毛 群 羽 族:飞禽走兽。兽长毛,鸟生羽,喜欢群居,所以兽为“毛群” 鸟为“羽族”
鼓 濯:这里指雉王振翅入河打湿身体以取水。
羽 翮:这里指代鸟的身体或体力。 翮,羽茎下段不生羽瓣而中空的部分。
若 指 诸 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这里含有极其容易的意思。


IP属地:吉林281楼2024-03-13 22:06
回复
    给大师献花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2楼2024-03-14 11:08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六卷 四国 拘尸那揭罗国 救生鹿本生故事
      救生鹿本生故事
        雉救火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鹿救生之处。及往古昔,此有大林,火炎中野,飞走穷窘,前有駃流之厄,后困猛火之难,莫不沈溺,丧弃身命。其鹿恻隐,身据横流,穿皮断骨,自强拯溺。蹇兔后至,忍疲苦而济之。筋力既竭,溺水而死。诸天收骸,起窣堵波。
      译 文:
      野鸡救火塔边不远处,有一座佛塔,是如来修菩萨行时化身作鹿而拯救生灵之处。从前这里有大片树林,原野之中突发大火,飞禽走兽的处境十分危急,前面有急流阻扼,后面有烈火之灾,鸟兽溺水丧命。鹿深为同情,于是亲自站在急流之中,虽然皮破骨折,仍然勉励搭救溺水的鸟兽。一直跛脚的兔子最后到来,鹿强忍疲劳和痛苦而渡它过河,最终精疲力竭,溺水而死。众天神收拾它的尸骨,建起佛塔供养。


      IP属地:吉林283楼2024-03-14 22:22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六卷 四国 拘尸那揭罗国 善贤证果处 善贤证果处
        鹿拯溺西不远,有窣堵波,是苏跋陁罗(唐言善贤。旧曰须跋陁罗,讹也。)入寂灭之处。善贤者,本梵志师也,年百二十,耆旧多智。闻佛寂灭,至双树间,问阿难曰:“佛世尊将寂灭,我怀疑滞,愿欲请问。”阿难曰:“佛将涅槃,幸无扰也。”曰:“吾闻佛世难遇,正法难闻,我有深疑,恐无所请。”善贤遂入,先问佛言:“有诸别众,自称为师,各有异法,垂训导俗,乔答摩(旧曰瞿昙,讹略也。)能尽知耶?”佛言:“吾悉深究。”乃为演说。善贤闻已,心净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如来告曰:“汝岂能耶?外道异学修梵行者,当试四岁,观其行,察其性,威仪寂静,辞语诚实,则可于我法中净修梵行。在人行耳,斯何难哉!”善贤曰:“世尊悲愍,含济无私,四岁试学,三业方顺。”佛言:“我先已说,在人行耳!”于是善贤出家,即受具戒,勤励修习,身心勇猛。已而于法无疑,自身作证。夜分未久,果证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不忍见佛入大涅槃,即于众中入火界定,现神通事,而先寂灭。是为如来最后弟子,乃先灭度,即昔后渡蹇兔是也。
        译 文:
        鹿拯溺塔西边不远处,有一座佛塔,是苏跋陁罗(善贤),涅槃之处。善贤本来是婆罗门教徒,年龄一百二十岁,是德高望重、富于智慧的长者。听说佛即将涅槃,就来到梭罗树林,问阿难道:“佛世尊将要涅槃,我心中有一些疑问,希望能向他请教。”阿难说:“佛即将涅槃。还是不要打扰她的好。”善贤说:“我听说人难以遇上佛陀出世,难以听到真正的佛法,我有很深的疑问,担心此后没处请教啊。” 善贤于是进去,先问佛道:“有很多别派的教众,自称为师,各自有不同的道法,教诲引导俗众,乔达摩 能全部知晓吧?” 佛道:“我全都作过深入研究。” 于是为他讲说。
        善贤听了,心中明净,没有疑虑,佛理全明,请求入佛门受具足戒。如来告诉他:“你难道能行么?外道异教中修习梵行的人,都要考察四年,观察他的行为和品性,如果举止清静,言辞诚实,才可以佛门中修习梵行。不过事在人为,这有什么困难呢|?” 善贤说:“世尊慈悲为怀,宽容普渡,没有偏私,我将经受四年考察修习,三业才会合乎佛理。” 佛道:“我刚才已经说过了,事在人为啊。” 于是善贤当即出家,受具足戒,勤勉修行学习,身心勇猛精进。很快对佛法再也没有疑问,努力修行正果,半夜之后不久,终于证得罗汉果位。一切烦恼除尽,清静的梵行已于佛陀涅槃。他是如来最后的弟子,先行涅槃,即是当年最后渡河的那只跛脚兔子!
        注 解:
        三 业: 身业,口业,意业,即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
        火界定:即第四禅定,火光定,指自焚而涅槃。
        当试四岁:根据《四分律》《五分律》,决定是否授予外道出家者具足戒,先使受四个月的试验学习,根据其行为,悟性等来确定,这里称四岁,未知何据。


        IP属地:吉林284楼2024-03-19 21:52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六卷 四国 拘尸那揭罗国
          执金刚礔地处执金刚躄地处
          善贤寂灭侧,有窣堵波,是执金刚躄地之处。大悲世尊随机利见,化功已毕,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执金刚神密迹力士见佛灭度,悲恸唱言:“如来舍我入大涅槃,无归依,无覆护。”毒箭深入,愁火炽盛,舍金刚杵,闷绝躄地。久而又起,悲哀恋慕,互相谓曰:“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译 文:
          善贤涅槃地旁有一座佛塔,是执金刚扑地之处。大悲世尊根据机缘见信徒,教化功业完成后,将入涅槃安乐之中,在双树林中,头朝北而卧。执金刚神密迹力士见佛涅槃,悲痛地哭道:“如来离开我门而入涅槃,我门从此无处皈依,无人庇护了!” 力士犹如毒箭深入体内,愁苦如烈火燃烧一般,丢下金刚杵,然后昏倒在地上。很久方才又苏醒过来,悲痛哀伤,思念世尊,互相说道:“在生死轮回的茫茫苦海里,谁来作渡船? 在黑暗的漫漫长夜里,谁来作明灯火把?”
          注 解:
          执 金 刚:本为手执金刚杵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遇佛出世,即将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下文“密迹力士”即为金刚神之一。
          闷 绝 礔 地:因极度愁苦而昏倒在地。


          IP属地:吉林285楼2024-03-21 20:50
          回复
            释迦寂灭诸神异传说
              金刚躄地侧,有窣堵波,是如来寂灭已七日供养之处。如来之将寂灭也,光明普照,人天毕会,莫不悲感,更相谓曰:“大觉世尊今将寂灭,众生福尽,世间无依。”如来右胁卧师子床,告诸大众:“勿谓如来毕竟寂灭,法身常住,离诸变易,当弃懈怠,早求解脱。”诸苾刍等嘘唏悲恸。时阿泥扌聿(户骨反。)陁(旧曰阿那律,讹也。)告诸苾刍:“止,止,勿悲!诸天讥怪。”时末罗众供养已讫,欲举金棺,诣涅叠般那所。时阿泥扌聿陁告言:“且止!诸天欲留七日供养。”于是天众持妙天花,游虚空,赞圣德,各竭诚心,共兴供养。
              停棺侧有窣堵波,是摩诃摩耶夫人哭佛之处。如来寂灭,棺殓已毕,时阿泥扌聿陁上升天宫,告摩耶夫人曰:“大圣法王今已寂灭。”摩耶闻已,悲哽闷绝,与诸天众至双树间,见僧伽胝、钵及锡杖,拊之号恸,绝而复声曰:“人天福尽,世间眼灭!今此诸物,空无有主。”如来圣力,金棺自开,放光明,合掌坐,慰问慈母:“远来下降,诸行法尔,愿勿深悲。”阿难衔哀而请佛曰:“后世问我,将何以对?”曰:“佛已涅槃,慈母摩耶自天宫降,至双树间,如来为诸不孝众生,从金棺起,合掌说法。”
              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有窣堵波,是如来焚身之处。地今黄黑,土杂灰炭,至诚求请,或得舍利。如来寂灭,人天悲感,七宝为棺,千氎缠身,设香花,建幡盖,末罗之众奉舆发引,前后导从,北渡金河,盛满香油,积多香木,纵火以焚,二氎不烧,一极衬身,一最覆外。为诸众生分散舍利,惟有发、爪俨然无损。
              焚身侧有窣堵波,如来为大迦叶波现双足处。如来金棺已下,香木已积,火烧不然,众咸惊骇,阿泥扌聿陁言:“待迦叶波耳。”时大迦叶波与五百弟子自山林来,至拘尸城,问阿难曰:“世尊之身,可得见耶?”阿难曰:“千氎缠络,重棺周殓,香木已积,即事焚烧。”是时佛于棺内为出双足,轮相之上,见有异色。问阿难曰:“何以有此?”曰:“佛初涅槃,人天悲恸,众泪迸染,致斯异色。”迦叶波作礼,旋绕兴赞,香木自然,大火炽盛。故如来寂灭,三从棺出:初出臂,问阿难治路;次起坐,为母说法;后现双足,示大迦叶波。
            译 文:
            金刚扑地处旁有一座佛塔,是如来涅槃后受七天供养之处。如来即将涅槃时,放大光明,普照四方,人众和天神都聚集在这里,无不悲痛感伤,互相说道:“大觉世尊如今就要涅槃,众生福缘将尽,世间再无皈依之处了。”如来右侧卧于狮子床上,告诉大家说:“不要认为我如来完全寂灭了,我的法身永远存在,只是没有各种化身而已。你门应当放弃懈怠之心,尽早求得解脱。”众比丘等悲泣哀痛。这时阿尼律托 (旧称阿那律 是错误的)对比丘门说:“不要哭泣了,不要哭泣了,不要悲痛!免得各位天神讥笑责怪。”当时众末罗人供养完毕,准备抬起金棺,到火葬之处。这时阿尼律陁告诉他们说:“先停一下,众位天神要留下佛陀供养七天。”于是众天神手持精美的天花,行走于虚空之中,赞颂佛陀的美德,都竭尽虔诚之心,一起供养佛陀。
            停棺处旁边有一座佛塔,是摩诃摩耶夫人哭佛之处。如来涅槃后,装棺入殓结束时,阿尼律陁升上天宫,告诉摩耶夫人说:“大圣法王而今已经涅槃了。”摩耶夫人听了,悲痛哽咽,顿时昏倒,旋即与众天神来到双树林中,看见佛的僧伽胝,钵盂和锡杖,抚摸着它们悲痛号哭,昏倒之后又醒来,说:“世人和天神的福缘都没有了,世间法眼也消失了,现在这些物品,徒然在此,没有主人。”如来显示神力,金棺自行打开,大放光明,如来双手合十而坐,慰问慈母道:“您从天界远道降临这里,世间万物,不能常在,希望您不要太悲伤了。” 阿难强忍悲痛请教佛陀:“后世如果有人向我问及此事,我将如何回答呢?” 佛陀道:“佛已经涅槃,慈母摩耶夫人从天宫降临,来到双树林中。如来为那些不孝之人,从金棺中坐起,双手合十说法。”
            从城北渡河,前行三百多步,有一座佛塔,是如来焚身之处。土地至今仍然呈黄黑色,泥土中夹着灰碳,如果诚心诚意地祈求,还有可能得到舍利。如来涅槃后,人神悲痛,用七宝装饰棺材,用千层细布缠裹身体,置放香花,树立幡幢华盖,末罗族人抬着金棺出殡,前有导引,后有随从,向北渡过金河,装满香油,堆积很多香木,点火焚烧。有两层细布没烧,一是贴身一层,一是最外一层。众人分发舍利,只有头发和指甲完好无损。
            焚身塔边还有一座佛塔,是如来为大迦摄波示现双足之处。如来金棺已经置于地上,香木也已经堆积好了,却点不燃火,众人都十分惊恐。 阿尼律陁说:“佛在等待迦摄波啊。”这时大迦摄波与五百弟子正从山林赶来,到达拘尸城后,问阿难到:“世尊的遗体,我还能见见吗?” 阿难说:“已经缠上了千层细布,两重棺材已经装殓,香木已经堆积起来,马上就要焚烧了。” 这时佛从棺材中为大迦摄波示现双足。足掌轮相上面,现出奇异的颜色。大迦摄波问阿难道:“为什么会这样?” 阿难回答道:“佛刚涅槃时,众人和天神都悲痛万分,大家的泪水溅到佛的足底,因此被染成这样奇异的颜色。”迦摄波为佛行礼,向右旋绕赞美。香木自行燃烧起来,大火十分旺盛。所以如来涅槃后,三次从棺中露出身体:首次是伸出手臂,向阿难询问平治道路的情况;第二次坐起来,为生母演说佛法;最后示现双足,给大迦摄波看。
            注 解:
            狮子床:即狮子床,狮子座。佛为人中之狮子,故其坐卧之具为狮子床,狮子座。
            法 身:佛经称佛以法为身,清静如虚空,故名法身。为佛三身(法身 报身 化身)
            阿尼侓陁:又作 阿那律,阿那律陀,阿泥卢豆,阿楼驮,阿泥噜多等,意译为如意无贪,无灭如意等。为甘露饭王之子,佛的堂弟,出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号为“天眼第一”。
            末 罗:拘尸那揭罗城之人种名,意译为 力士,据 《杂阿含经》卷四记载,佛临涅槃时,谴阿难去拘尸那揭罗城告诉末罗人,并受其供养。
            诸行法:即“诸行无常” 为三法印之一,意思是 实践的一切事物变化无常,不能常在。
            大迦摄波:即摩诃迦摄波 ,摩诃意译为“大” 为 婆罗门种姓之一姓,名毕波罗,其父母祷于毕钵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行。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头陀第一”


            IP属地:吉林286楼2024-03-26 20:34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六卷 拘尸那揭罗国 八王分舍利传说 八王分舍利传说
                现足侧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也,是八王分舍利处。前建石柱,刻记其事。佛入涅槃后,涅叠般那已,诸八国王备四兵至,遣直性婆罗门谓拘尸力士曰:“天人导师,此国寂灭,故自远来,请分舍利。”力士曰:“如来降尊,即斯下土,灭世间明导,丧众生慈父。如来舍利,自当供养,徒疲道路,终无得获。”时诸大王逊辞以求,既不相允,重谓之曰:“礼请不从,兵威非远。”直性婆罗门扬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福善,弥历旷劫,想所具闻。今欲相凌,此非宜也。今舍利在此,当均八分,各得供养,何至兴兵?”诸力士依其言,即时均量,欲作八分。帝释谓诸王曰:“天当有分,勿持力竞。”阿那婆答多龙王、文邻龙王、医那钵呾罗龙王复作是议:“无遗我曹,若以力者,众非敌矣。”直性婆罗门曰:“勿喧诤也,宜共分之。”即作三分,一诸天,二龙众,三留人间,八国重分。天、龙、人王,莫不悲感。
              译 文:
              现足处旁边有一座佛塔,为无忧王所建,是我八国国王分得舍利之处。前面建有石柱,刻文记载了此事。佛入涅槃之后,火葬结束,有八国国王各率四军赶来,派直性婆罗门对拘尸城的末罗人说:“天神,世人的导师,在此国涅槃,所以我门从远方赶来,请求分得一份舍利。”末罗人说:“如来屈尊降驾,来到这个偏远地方,如今世上圣明的导师去世,众生丧失慈父,如来的舍利,自当由我们供养。你们徒然奔波,终究一无所获。” 当时各位国王低声下气地恳求,在得不到应允之后,又对他们说:“既然以礼相求不答应,就只有动用武力了。”
              直性婆罗门高声说道:“想想吧!大悲世尊坚韧地修福积善,经历了多少岁月,想必你门听说过。现在要以武力相欺,这实在不应该啊。 而今舍利在这里,可以平均分作八份,各自都能够供养,如何至于动武?”众末罗人听从他的建议,当时称量,准备平均分成八份。天帝释对各位国王说:“天界也应当有一份,请不要逼我门靠武力争夺。” 阿那婆答多龙王、文邻龙王、医那钵呾罗龙王也这样说:“不要漏掉了我们,如果真要依仗武力,你门也不是对手。”直性婆罗门说:“不要吵闹争夺了,应当一起平分。” 于是先分作三份,一份给众天神,一份给众龙王;还有一份留给人间,再由八国平分。天神、龙王和国王,无不悲伤哀痛。
              注 解:
              直性婆罗门:佛火葬后,诸国王求舍利,他平分佛舍利止诸国之争。
              拘尸力士:指拘尸那揭罗城的末罗族人,即佛涅槃后抬棺材的人。这里的“力士”为末罗(malla)的意译,与“金刚力士”不同。


              IP属地:吉林287楼2024-03-29 22:04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六卷 拘尸那揭罗国 大邑聚及罗怙罗神迹传说 大邑聚及罗怙罗神亦传说
                  分舍利窣堵波西南行二百余里,至大邑聚。有婆罗门,豪右巨富,确乎不杂,学究五明,崇敬三宝。接其居侧,建立僧坊,穷诸资用,备尽珍饰。或有众僧往来中路。殷勤请留,罄心供养,或止一宿,乃至七日。其后设赏迦王毁坏佛法,众僧绝侣,岁月骤淹,而婆罗门每怀恳恻。经行之次,见一沙门,庞眉皓发,杖锡而来。婆罗门驰往迎逆,问所从至,请入僧坊,备诸供养,旦以淳乳,煮粥进焉。沙门受已,才一哜齿,便即置钵,沈吟长息。婆罗门持食,跪而问曰:“大德惠利随缘,幸见临顾,为夕不安耶?为粥不味乎?”沙门愍然告曰:“吾悲众生福祐渐薄,斯言且置,食已方说。”沙门食讫,摄衣即路。婆罗门曰:“向许有说,今何无言?”沙门告曰:“吾非忘也,谈不容易,事或致疑。必欲得闻,今当略说。吾向所叹,非薄汝粥。自数百年,不尝此味。昔如来在世,我时预从,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俯清流而涤器,或以澡嗽,或以盥沐。嗟乎!今之纯乳,不及古之淡水,此乃人天福减使之然也。”婆罗门曰:“然则大德乃亲见佛耶?”沙门曰:“然。汝岂不闻佛子罗怙罗者,我身是也。为护正法,未入寂灭。”说是语已,忽然不见。婆罗门遂以所宿之房,涂香洒扫,像设肃然,其敬如在。
                  复大林中行五百余里,至婆罗痆(女黠反。)斯国(旧曰波罗奈国,讹也。中印度境)。
                译 文:
                从分舍利塔往西南走二百多里,来到一处大村落。这里曾有一位婆罗门,是豪门巨富,刚毅持重,没有杂念,精通无明,崇敬三宝。在紧邻其居室的旁边,建造僧舍,设施一应俱全,用大量珍宝装饰。只要有过往的僧人,他都殷勤地请求住下,尽心供养,有的只住一夜,有的多达七天。后来设赏迦王破坏佛法,几乎看不见僧人,时间飞快地流逝,而婆罗门常常深为痛惜。有一天他经行的时候,看见一位沙门,浓眉白发,手拄锡杖而来。婆罗门赶紧上前迎接,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然后请他住进僧舍,备办好各种奉养的物品,早上用纯净的牛奶煮粥奉上。沙门接过以后,只是尝了一点,便放下食钵,沉思长叹。婆罗门在一边侍奉进食,跪下问道:“您对有缘的人施加恩惠,您的光临是我的荣幸,是晚上没有休息好呢,还是我煮的粥没有味道呢?”沙门感伤地说:“我是为众生悲伤,他们的福缘越来越少了。这话暂且不说,饭后再谈吧”
                沙门吃完饭后,整饬衣衫就要起程。婆罗门说:“刚才你说过有话要讲,现在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沙门告诉他道:“我并不是忘了我说的话,只是谈起来并不那么简单,还有可能引起误会。如果我一定要听,现在只能简单说说。我刚才之叹气,不是嫌你的粥不好,其实几百年以来,我都没有吃过这些东西。从前如来在世的时候,我就跟随着他,当时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中,在清澈的河水边俯身洗涤器物,有时也用清水洗澡漱口,有时用来洗手沐浴。唉!而今纯净的牛奶,赶不上那时候的清水!这是人众天神的福分骤减造成的啊。”婆罗门问道:“如此说来,您是亲眼见过佛陀的了?”沙门回答说:“是的。你难道没有听说过佛陀的儿子 罗怙罗吗?我就是啊,为了护卫真正的佛法,所以还没有入涅槃。”说完这些话,忽然不见了踪影。婆罗门于是将罗怙罗所住过的僧舍,涂满香料,打扫得干干净净,供像庄严,恭敬得如同罗怙罗还在这里一样。
                在大森林中再前行五百多里,就来到 婆罗痆斯国旧称 波罗柰国,是错误的,在中印度境内。
                注 解:
                设赏迦王毁坏佛法:设赏迦,意译为 月,西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前期为高达国国王,信奉湿婆,仇视佛教,其毁佛事详见卷八摩揭陀国“菩提树垣”部分。
                庬眉皓发:浓眉白发。
                哜 齿:微微偿一点,形容吃得极少。
                大 德:意译为婆檀陀,本为佛的别号,后为对精通佛法的高僧的尊称。
                罗 怙 罗: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如来佛十大弟子密行第一。


                IP属地:吉林288楼2024-03-29 22:05
                回复

                  最近 帖子发不出去 不知道 为什么啊


                  IP属地:吉林289楼2024-04-08 19:23
                  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七卷 五国 婆罗痆斯国
                    慈氏及护明受记窣堵波 慈氏及护明受记窣堵波
                      三佛经行侧有窣堵波,是梅呾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菩萨受成佛记处。昔者如来在王舍城鹫峰山告诸苾刍:“当来之世,此赡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其济度者,皆我遗法植福众生也。其于三宝深敬一心,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皆蒙化导,证果解脱。三会说法之中,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从座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
                      慈氏菩萨受记西有窣堵波,是释迦菩萨受记之处。贤劫中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现于世,转妙法轮,开化含识,授护明菩萨曰:“是菩萨于当来世众生寿命百岁之时,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菩萨受记南不远,有过去四佛经行遗迹,长五十余步,高可七尺,以青石积成,上作如来经行之像,像形杰异,威严肃然,肉髻之上特出髾发,灵相无隐,神鉴有征。
                      于其垣内,圣迹寔多,诸精舍、窣堵波数百余所,略举二三,难用详述。
                    译 文:
                    三佛经行处旁边有一座佛塔,是梅呾丽耶(唐土称 慈,姓,旧称弥勒)菩萨从如来处听受他将成佛的佛记之处。从前如来在王舍城的鹫峰山上告诉众位比丘:“将来之世,这个赡部洲土地平整,人的寿命八万岁时,有一位婆罗门之子叫做慈氏的,身体为真金颜色,放大光明,敞亮明朗,将出家成佛,广泛地为众生三次演说佛法。他所济度的人,都是我流传下来去的佛法所造福的众生。他对于佛法僧三宝,深为崇敬,没有杂念,不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持戒的还是犯戒的信徒,都受它的教化引导,并最终证得果位,得到解脱。在三次说法之中,首先济度我遗法中弟子,然后化度有佛缘的教徒。” 当时慈氏菩萨听佛如此说,便从座位上站起来,禀告佛陀说:“希望我能作您说的那位慈氏世尊。”如来告诉他:“依你所说,你将会证得这个果位。我前面所说的话,都是你教化众生的准则。”
                    慈氏菩萨受佛记处西侧有一座佛塔,是释迦牟尼菩萨听受佛记之处。在贤劫中人的寿命两万岁时,迦摄波佛出现在世间,演说精妙佛法,开导教化众生,为护明菩萨授记道:“你这位菩萨在将来之世中众生寿命一百岁时,定会成佛,号为释迦牟尼。”
                    释迦菩萨受佛记处南边不远的地方,有过去四佛经行的遗迹,长五十多步,高约七尺,用青石堆积而成,上面有如来经行之像,形貌奇特不凡,威严庄重,头顶的肉髻上垂下的发梢格外突出,圣灵之相显露无遗,神灵时有征验。
                    在寺院内,佛教的遗迹还有很多,各式精舍和佛塔多达几百所,以上只是略举几处,难以详细地一一描述。
                    注 解:
                    梅呾丽耶:又作弥勒等,意译为慈氏。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继释迦牟尼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受成佛记:听受将来成佛的预言。记,记佛记。佛的悬记或记别:佛遥记修行者未来证果,成佛的预言,谓之悬记; 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谓之记别。
                    鹫 峰 山:又作灵鹫山,因为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故名。
                    三 会 说 法:指弥勒佛在三次法会上演说佛法、广度众生。据《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时,初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 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
                    济 度:佛教认为众生沉居生死苦海,而佛法可以继而渡之于彼岸。
                    遗 法:前代流传下来或将来流传下去的佛法。
                    善 友:佛教对教友的称谓。
                    含 识:佛教称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护明菩萨:为释迦牟尼在过去世的前身,生于睹史多天,号护明大士,系迦摄波佛弟子。
                    肉 髻:音译作 乌瑟腻沙,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为佛陀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相”。
                    髾 发:发髻后下垂的发梢。


                    IP属地:吉林290楼2024-04-08 19:24
                    收起回复
                      大唐西域记 第七卷 五国
                      婆罗痆斯国 三龙池及释迦遗迹
                        伽蓝垣西有一清池,周二百余步,如来尝中盥浴。次西大池,周一百八十步,如来尝中涤器。次北有池,周百五十步,如来尝中浣衣。凡此三池,并有龙止。其水既深,其味又甘,澄净皎洁,常无增减。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罗兽多为之害;若深恭敬,汲用无惧。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如来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雕镂,诸净信者每来供养。外道凶人轻蹈此石,池中龙王便兴风雨。
                      译 文:
                      鹿野寺墙垣西侧有一口清澈的池塘,方圆二百多步,如来曾在此池中盥洗沐浴。再往西有一口大池塘,方圆一百八十步,如来曾在此池中洗涤器物。再往北还有一口池塘方圆一百五十步,如来曾在此池中洗过衣服。所有这三口池塘中,都有龙王居住。池水不仅很深,而且味道甜美,清澈明亮,水位经常保持不变。如果有人在此池中洗涤而不怀恭敬之心,就常为金毗罗兽所害。如果深怀恭敬之心,则随意取用,没什么可怕。洗衣池边的一块巨大而方正的石头上,以后如来晾晒袈裟的痕迹,袈裟的印迹极为清晰,鲜明得如同雕刻而成。许多清静的信徒常常来这里供养。如果有外道凶恶之人轻慢地踏上这块石头,水池中的龙王就会兴风作浪。
                      注 解:
                      金 毗 罗:又作禁毗罗,意译为 蛟,即鳄鱼。为药师十二种神将之一,即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之夜叉神王上首。


                      IP属地:吉林291楼2024-08-06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