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宣布,他们研制出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有效疫苗,这种疫苗是靶向针对病理性蛋白的,这项研究发布在《自然科学报告》杂志上。这在失智症的治疗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新药物能够锁定 tau 蛋白和异常的β- 淀粉样蛋白,这些蛋白的堆积正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Flinders大学医学院的教授Nikolai Petrovsky表示:“如果我们的临床前试验取得成功,那么三到五年内,我们就可以做出近年来医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在认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之激动的时候,我想有很多人对AD的疫苗还很陌生吧,那就随我一同去认识一下它吧。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作为现代社会仅次于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之后的第4大致死疾病,2010年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焦点,自此每年9月21日定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201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共有约4680万痴呆患者,这一数量将以每20年递增一倍的速度逐渐增加,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470万,到2050年达1亿3150万人,世界上每3秒钟就会增加1例痴呆患者。目前AD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靶向药、改变肠道菌群的国产原研药和提高认知能力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拮抗剂美金刚。
故国际社会和美国强力地开展和推进预防或治疗AD的众多临床试验,希望在2025年前能够有预防或彻底根治AD的药物成功上市。
A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细胞外由Aβ组成的老年斑块;细胞内由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的失营养坏死等。A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广泛认同的是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即患者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蛋白水解产物-Aβ的过量生成或清除减少而造成积累是AD致病的始发因素和中心环节。故许多研究者认为Aβ是AD免疫治疗的核心靶标,大量研究针对以β-淀粉样蛋白为靶标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开展起来。
针对Aβ免疫治疗AD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非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②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③构象选择性抗体可以抑制纤维状Aβ的聚集或使纤维状的Aβ解聚;
④“外周血沉降”假说,抗体与外周血中Aβ结合使外周血中Aβ大量减少,从而使大脑组织中过多的Aβ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减轻中枢的Aβ负荷;
⑤抗体直接中和Aβ寡聚体的毒性。
然而结果并不乐观
在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中未体现出对认知能力改善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1.疫苗设计存在不足,疫苗免疫后主要产生的血清抗体不是Aβ寡聚体特异性,无法有效地清除或中和最具毒性的寡聚体,相应地不会表现出认知能力的改善。2.免疫后产生的治疗性血清抗体水平不充分,持久性也不够,没有达到充分清除或中和Aβ或寡聚体的程度。3.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抗体药物治疗时需要在AD病理学早期以增强它们的治疗效果,最好是在突触功能或认知损害之前,才可能产生明显的效应。因此,实现AD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在认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之激动的时候,我想有很多人对AD的疫苗还很陌生吧,那就随我一同去认识一下它吧。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作为现代社会仅次于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之后的第4大致死疾病,2010年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焦点,自此每年9月21日定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201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共有约4680万痴呆患者,这一数量将以每20年递增一倍的速度逐渐增加,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470万,到2050年达1亿3150万人,世界上每3秒钟就会增加1例痴呆患者。目前AD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靶向药、改变肠道菌群的国产原研药和提高认知能力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拮抗剂美金刚。
故国际社会和美国强力地开展和推进预防或治疗AD的众多临床试验,希望在2025年前能够有预防或彻底根治AD的药物成功上市。
A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细胞外由Aβ组成的老年斑块;细胞内由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的失营养坏死等。A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广泛认同的是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即患者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蛋白水解产物-Aβ的过量生成或清除减少而造成积累是AD致病的始发因素和中心环节。故许多研究者认为Aβ是AD免疫治疗的核心靶标,大量研究针对以β-淀粉样蛋白为靶标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开展起来。
针对Aβ免疫治疗AD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非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②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③构象选择性抗体可以抑制纤维状Aβ的聚集或使纤维状的Aβ解聚;
④“外周血沉降”假说,抗体与外周血中Aβ结合使外周血中Aβ大量减少,从而使大脑组织中过多的Aβ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减轻中枢的Aβ负荷;
⑤抗体直接中和Aβ寡聚体的毒性。
然而结果并不乐观
在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中未体现出对认知能力改善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1.疫苗设计存在不足,疫苗免疫后主要产生的血清抗体不是Aβ寡聚体特异性,无法有效地清除或中和最具毒性的寡聚体,相应地不会表现出认知能力的改善。2.免疫后产生的治疗性血清抗体水平不充分,持久性也不够,没有达到充分清除或中和Aβ或寡聚体的程度。3.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抗体药物治疗时需要在AD病理学早期以增强它们的治疗效果,最好是在突触功能或认知损害之前,才可能产生明显的效应。因此,实现AD早期识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