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