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575be6543e736d158138c00ab514ffc/525e95dda144ad3494f9773ec7a20cf430ad8547.jpg?tbpicau=2025-02-18-05_7a90a69a67a0943a0af630f17387f3c6)
前 言
作为80后的我,或许真的是因为年龄大了特别容易怀旧,在看到奥运会射击冠军杨倩,趁着清华大学暑假,来东京奥运会拿了金牌后,想起来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怀着怀念的心,把贴吧翻了一遍,也没有发现多少关于我的母校泰山学院的帖子,有的只是十几年前的几篇帖子和现在学弟学妹的几张叙事为主的记录贴,虽然只有关于母校的图有限片,但却依然无法浇灭内心深处对母校的怀念的火焰。我入学的时候是泰院招收的第二批学生,学校是崭新的,很多地方还正在修建中。而最近一次去泰院也是2018年三月因为处理档案的事情去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年的那些人和事已经渐渐远去,昔日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在毕业后没再见过面,留在眼前只是未了湖畔的柳树、岳园餐厅前的凉亭、亦或是文科B楼前面的石桌石凳······
毕业已经第十四个年头,看到学校有的建筑已经老化,虽然现在学校面积和规模已经逐步扩大,比自己在校时大了不少,但是在校的学生比当时少太多了。再次回到文B教学楼,从一楼走到顶楼,走廊里熟悉依旧是当年张振宇老师主持装在墙上的名人警句,走完整座楼发现整个外国语学院全部年级加起来的人数,竟然还不如当时我们一个年级人数多,也不知道是大学数量多了还是泰院生源少了,想到这里,心里尽是无比凄冷。
用一句老掉牙的回忆金句How time flies(时光飞逝)!虽然毕业已久,但每每看到高考、大学等字眼,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到目前为止,自己的一路平淡,没有出彩也没有大的低谷,更没有出名到为自己立专的地步,可即便如此,仅以苍白无力的措辞,加以平淡的文字记录平淡的往事,在岁月将我记忆彻底删除之前,犹如记流水账一般记下自己曾经在象牙塔里的过往,等到花甲之时,回忆曾经那个少年。
四年大学生活恍如昨夜:记忆深处里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犹如幻灯片回放一样,在脑海里循环播放,与其说是 对母校的执念,不如说让我无法忘却的是那一段过着无味却回忆无限的青春过往。
说起自己的大学,更想先感谢我的初中英语老师。我之所以选择英语专业以及后期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其实和中学时代的英语教师有很大的渊源。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一位30多岁的英姿飒爽的女教师来到英语课堂,这位就是影响了后来学习乃至工作的恩师,张老师。
记忆里,她对我们英语学习很严格,从第一堂课开始伴随着张老师一句“祖国之名为我名”的自我介绍开始,开始了令人胆战心惊而又充满期待的英语学习之旅。张老师说想学好英语,必须记好单词、学音标、听听力、练口语,从没接触过英语的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英语学习,虽然智商有限、但因为比较刻苦努力,英语成绩一直排在前面。但凡成绩有波动,少不了张老师的“耳提面授”。基于兴趣和老师的监督,以至于整个学习生涯中,只有英语成绩最好。至今犹记张老师跟我说将来有机会让我将来考青岛海洋大学(现在已经改名叫中国海洋大学)英语专业,从那时开始,我也给自己定下了这个目标,虽然最终没有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但也进入了足够让我回忆后半生的泰院。
泰院外语系(现在叫外国语学院,但我还是习惯叫外语系)里有很多老师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在他们的努力,将外语系营造成全院学习氛围最浓的一个系,很多其他系打算考研的学生喜欢外语系的学习氛围,那个时候都来外语系自习室学习,以至于我们自己在自己系的自习室都很难找到座位。
仅以此不入流之文章,向在外语系执教的在职以及退休教师予以崇高敬意。在写作中,可能未经允许借用了他人的部分材料,再此表示衷心歉意和由衷的感谢。因为自己并非专业写手,只是在业余时间将自己想到的随手写下来,所以通篇没有工整的思路和华丽的辞藻,因为时间长久,部分篇幅可能缺乏精细打磨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因此不能全方位照顾读者的感受,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