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海教育吧 关注:27贴子:1,368
  • 1回复贴,共1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线资料: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知海教育资料下载:http://learning.100xuexi.com/EBook/1000358.html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工程《艺术学概论》教材的课后习题详解。本书遵循该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0章,主要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一章艺术观念
1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属于其“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亦即从属于“经济学—哲学—主观形式”的三联结构式,因而其艺术观念也随之表现为“经济学—哲学—艺术”三联式。前后两者之三联式是一种理论框架,而人的“主观形式”则是其艺术观念的聚焦点和理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产生人的“审美/艺术意识”,即“审美/艺术之主观形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是关于艺术基本性质的真正科学的论断,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纠正了各种唯心主义艺术本质论的根本错误,而且纠正了旧唯物主义关于艺术的许多不正确的解释,从而进一步探讨艺术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法与方向。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有:
(1)应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来思考艺术与美的问题。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在现实性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一理论判断将人的审美艺术活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2)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艺术中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属性,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审美表达形式。
(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解艺术作品构成问题的重要范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形式为内容服务,由内容派生而来,只有符合内容需要、有助于内容表达的形式才是合格的、有意义的。
③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虽然形式取决于内容,但形式并非机械性地对应内容,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达成与内容的多样的对立统一。
④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
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理论?
答:艺术生产理论诞生于19世纪,但至今仍保持着生机与活力,这与它在艺术理论知识谱系上的超前性及其所关注的部分问题的当代性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把艺术活动看作艺术生产,重点研究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并深入理解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能够进一步了解艺术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特有的发展阶段的基础,并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的条件发掘其当代价值,使艺术生产理论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艺术生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1)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把一切人的族类本质特征归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全面的、自由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生产活动,归结为人的能动的实践。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①“艺术生产”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含义: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②“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a.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
第一,物质需要。
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是不同的。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如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等。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什么“意义”的问题。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产品如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工具等,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功用性和使用价值。
第二,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即人们喜爱和要求欣赏艺术作品。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则包含并且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艺术直接影响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等,只有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才能最终影响实际的社会生活。
b.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审美属性。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所提供的则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
3艺术的审美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拉尔夫·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阐述了关于审美欣赏、艺术鉴赏是一种“技能”的学说。的确,审美鉴赏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种认识性的能力,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学习得以提高。在艺术欣赏中,作为一种“认识性的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领悟艺术美的特性,进而运用这些特性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艺术的审美特性可以集中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
(1)人类的审美经验集中地表现为艺术审美。马克思认为,人可以进行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其中既包括改造自然物质世界的体力与智慧等身体能力,又包括诸多感官能力及情感与意志能力。人在发挥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审美对象就是艺术,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经验的集中表达。
(2)艺术审美特性归结为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艺术作品中包含着的作者寄予的丰厚、复杂的情感,是艺术审美性赖以存在的根本,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被激发起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情感是创作的动力。
(3)艺术的审美特性来源于形象与形式。艺术审美特性的形成有赖于形象的塑造和形式的构造,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风格,塑造出艺术作品中的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及形式就是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基本面貌。艺术审美性的来源就是艺术以适当的形式构筑出的鲜活的形象。
(4)艺术审美的最高价值是为人们提供超越的精神内涵。所谓超越,是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它与辩证法意义上的扬弃是同义的,艺术的超越性,既可指随着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它不断地对已有的艺术进行发展创新,也可指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注重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由单纯强调艺术对现实的认识转向艺术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在艺术中,人超越于有限自我而达到无限自由。
在线资料: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知海教育资料下载:http://learning.100xuexi.com/EBook/1000358.html


1楼2021-09-09 17:30回复
    感谢楼主分享的链接,资料很全。感谢楼主提供!谢谢!


    2楼2021-12-29 0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