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礼可分两个角度思考:皇帝的目的是通过郊祀、宗庙礼等,确立王朝的正统性;士大夫则希望通过办学教化来移风易俗,建立儒家心目中的秩序。因此本篇以这两个方向为主。
《论语.阳货》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乐云乐云,钟鼓云乎?”东汉大儒郑玄的解释为:“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另一大儒马融的见解为:“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非谓钟鼓而已。”(俱见《论语注疏》)这段算是当时儒生对礼乐的真正教化意义的理解。
“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於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於当时,扬名於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於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见《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別传》)
荀彧这段论政其实反映出汉末士人欲恢复礼制、重建秩序的想法,并举刘邦、刘秀二人的前事作佐证,劝曹操“兴文学”、“隆礼学”,儒家主张的教化。“事与古异,皆不施行,施行者著在《魏科》”,这个算是除其烦重。
高堂隆这位仕曹操三祖孙的忠臣,曾谏曹睿:“夫礼乐者,为治之大本也。”可知朝臣有此想法,曹操也不得不有所回应(关于教育,曹操颁行《修学令》、立泮宫等,详见《恢复教育》一章)。不过也需要有所平衡,像袁绍繁礼多仪是沒必要的,郭嘉乐见的是曹操“体任自然”。
曹操迎汉帝于许都后,替汉室建宫殿、修宗庙、立社稷是头等大事(可惜《续汉书.祭祀志》及其注引也沒提及许都的规模),还有立郊祀仪,日后晋室南渡朝议时,荀组援引曹操迎刘协即便立郊的旧事为佐证(见《晋书.礼志上》)。
杨修曾作《许昌宫赋》,“于是天子乃具法服,戒群僚。”汉魏许都故城遗跡附近有相传是祭天的毓秀台。汉忠臣荀悅在其《汉纪》序中称:“外命亢辅征讨不庭,内齐七政,允亮圣业。”亢辅自然是指曹操;《礼记正义》序云:“七政之立,是礼迹所兴也。”也就是说礼制大多恢复。
奢靡无度的祭祀致百姓穷困,曹操为济南相时已禁淫祀。司马炎在《禁淫祀诏》中有“故魏朝疾之”一句(见《晋书.礼志上》),可知曹操子孙受其祖的影响。
《论语.阳货》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乐云乐云,钟鼓云乎?”东汉大儒郑玄的解释为:“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另一大儒马融的见解为:“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非谓钟鼓而已。”(俱见《论语注疏》)这段算是当时儒生对礼乐的真正教化意义的理解。
“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於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於当时,扬名於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於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见《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別传》)
荀彧这段论政其实反映出汉末士人欲恢复礼制、重建秩序的想法,并举刘邦、刘秀二人的前事作佐证,劝曹操“兴文学”、“隆礼学”,儒家主张的教化。“事与古异,皆不施行,施行者著在《魏科》”,这个算是除其烦重。
高堂隆这位仕曹操三祖孙的忠臣,曾谏曹睿:“夫礼乐者,为治之大本也。”可知朝臣有此想法,曹操也不得不有所回应(关于教育,曹操颁行《修学令》、立泮宫等,详见《恢复教育》一章)。不过也需要有所平衡,像袁绍繁礼多仪是沒必要的,郭嘉乐见的是曹操“体任自然”。
曹操迎汉帝于许都后,替汉室建宫殿、修宗庙、立社稷是头等大事(可惜《续汉书.祭祀志》及其注引也沒提及许都的规模),还有立郊祀仪,日后晋室南渡朝议时,荀组援引曹操迎刘协即便立郊的旧事为佐证(见《晋书.礼志上》)。
杨修曾作《许昌宫赋》,“于是天子乃具法服,戒群僚。”汉魏许都故城遗跡附近有相传是祭天的毓秀台。汉忠臣荀悅在其《汉纪》序中称:“外命亢辅征讨不庭,内齐七政,允亮圣业。”亢辅自然是指曹操;《礼记正义》序云:“七政之立,是礼迹所兴也。”也就是说礼制大多恢复。
奢靡无度的祭祀致百姓穷困,曹操为济南相时已禁淫祀。司马炎在《禁淫祀诏》中有“故魏朝疾之”一句(见《晋书.礼志上》),可知曹操子孙受其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