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唠一个故事:一个15岁干电工,如何成为中国一线VC(风险投资)的。
这个人叫:熊晓鸽,现任IDG资本全球董事长、波士顿大学董事、中国联通独立董事。2019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747位,财富值55亿人民币。
这里,咱故事开始。
1971年,15岁的熊晓鸽顺利进入钢铁厂当了一名电工。当时他的梦想是:「做这里最优秀的电工」。
因为时值WG时期,上大学是没什么希望,所以熊晓鸽在厂里干的不亦乐乎,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深得厂里老师傅和厂长的喜欢。
世事难料,1977年恢复高考,熊晓鸽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次转折。这一年是他在厂里当电工的第6个年头,凭借精湛的电工技能与好人缘,他赢得了厂里唯一的一个参加高考的名额。他也不负众望,顺利的考上了大学,不过电工出身的他报考的是物理学,最后进的却是英语系。
自从进了英语系后,熊晓鸽就没机会进行电子研究了,看了女记者法拉奇的故事和战地报道后,他的理想从「做最优秀的电工」变成了「做一个战地记者」。因此在大学毕业后,1984年,他又考上了社科院新闻专业的研究生。
在新华社实习的时候,他的新闻报道作品发表到了《中国日报》上,他拿给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看,教授说了一句话“你写的太好了”。这个“太好”既是夸奖,也是批评,因为熊晓鸽的报道写的太完美了,思维局限,眼界太窄。
教授的这句话对熊晓鸽的打击很大,他决定去外国留学,看看人家是怎么做新闻的。熊晓鸽选择了波士顿大学,并且拿到了第一年的全额奖学金。
1986年,兜里揣着38美元的熊晓鸽,一个人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深造。
在波士顿大学,为了能赚钱养活自己,熊晓鸽白天当助教,晚上组装自行车,而且为了能省下第二年1.2万美元的学费,他只用了8个月时间,就修完了4个学期的课程,拿到了学位证。
后来在做杂志的时候,熊晓鸽创办了《亚太商业》栏目,报道了一批在硅谷创业的华人,不仅成为一位名动美国华人圈的记者,还第一次接触到了风险投资。
1991年,熊晓鸽跟IDG董事长麦戈文搭上线,见面的时候,熊晓鸽说: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把美国的电子信息杂志拿到中国出版;另一个是在中国做风险投资,我现在的老板不支持我,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而当麦戈文问「你想要多少工资的时候」,熊晓鸽毫不犹豫:
“我去年挣4万2,您付我4万2就行。干半年以后咱们再说,怎么样?”
后来熊晓鸽就以“亚洲业务开发助理”的身份加入IDG,那一年他35岁。
1993年,熊晓鸽带着1000万美元回国,和上海科委合资创办了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也就是后来的IDG资本。
后来2014年3月,美国传奇资本巨鳄麦戈文逝世。熊晓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大约可以形容我心底对老麦的敬爱。”麦戈文去世两年后,公司将业务出售,为了能将IDG延续下去,熊晓鸽联合其他资本,收购了母公司IDG,他也成为了新的IDG的掌门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