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被任命为蓟辽督师,面对思宗和朝臣的期待,在平台召对之时。崇焕不仅对崇祯许下了“五年平辽”的承诺,而且还“慨然以节省六十万自许”。八月,袁崇焕到达辽东前线,他首先平定了宁远兵变,安定了军心民心,并通过假装议和的手段以做缓兵之计。随后,袁崇焕开始该年十月,袁崇焕将关内外兵马核定完毕,经过袁崇焕核定之后的兵说马数量如下:
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马骡二万二千八百四十七匹;钱粮自八月初六到任日为始,截算欠饷七十四万二千五百三十两,今又三月,该银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两。收过七十四万九千一百二十三两,尚欠五十三万余两。[1]
崇祯元年十二月,经过查核,袁崇焕核定“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相比之前的数目,关外裁撤减少七千余名,关内裁一万余名。核定东江饷银之后,袁崇焕将四镇总共兵马钱粮数目通报朝廷:“实用之于辽者,合四镇官兵共计一十五万三千一百八十二员名,马八万一千六百零三匹。[2],崇祯元年十二月,袁崇焕提请明廷更定营制:
辽东,战冲也,骑地也,故设骑兵,而中、前、后、左、右五部,每部三营,三营之中,以一参将领二游击,步、车、舟各三营,亦各以一参将,领二游击,军中招降散叛为大,辽东往时有降丁营,为战最力,立两营如汉都护典属国之意,曰平彝左营,平彝右营,各设游击一员,又立招练一营,以待各营兵缺发补,名曰招练营。[3]
从上述营制变革的结果可见,袁崇焕加强了关宁军中骑兵的地位,五部各增三营,一共十五营,并且为了招揽少数民族军士增设平夷左右两营(彝当为夷字,避清朝讳而改之)。
此时关宁军将领也有变动。袁崇焕认为:“以地言之,关内总兵应挂平远将军印,辖山、石二路与前屯一卫,而以燕、建二路还蓟镇,则内肘不掣,以前屯一卫属之,则关内外不分,两见外援而内愈坚,关外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辖宁远一卫及锦州,从此而渐复渐远,皆其所辖也”[4]。从这里可见,从此时开始,袁崇焕更加重视,锦州,将锦州与宁远合并为一镇,此布置更加适应了恢复辽东的战略目标,更适合进攻而不是防御,可以认为,袁崇焕领导关宁军的时期,关宁军的战略布置更加适合进攻而非防御。崇祯二年闰四月,明廷再一次提升关宁军的一部分将领军衔如下:
祖大寿加一级,何可纲升署都督同知,刘思升署都督佥事,金国奇、张洪谟各升副总兵,孙继武、刘应选、曹恭诚、黄龙、谢尚政、贾得胜、汪子净各升参将,刘天禄、祖可法、陈唯、韩大勋、罗景荣、孟道、祖大乐、王惟政、孙宁远、裴国珍、张存仁、赵凤鸣、杨邦泽各升游击,祖泽润、祖泽洪、桑昂儿介、刘应国、何奉国、吴襄各升都司佥书,以上各赏银十二两。邓长春、杨汝梅、李正英、刁儿计、那木气、他卜能、刘毓英、佟守道、祖邦林、江守礼、哈灰、赵力、势超兔、祖可观、刘良臣、胡弘先、祖克勇、李云、丁可信、于奈代各升守备,李勋授千总,冯京、祖邦武、李士元各授把总,王廷栋咨吏部优选。[5]
在这个名单中,在袁崇焕的整顿下,关宁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袁崇同孙承宗有所不同,他力主发展骑兵,后世所谓“关宁铁骑”。然而,在袁崇焕生前的史料中并未发现“关宁铁骑”之称。记载“关宁铁骑”的史料有吴甡《柴庵疏稿》:“今关宁铁骑、宣云健丁,渐次云集矣。而贼营屯良涿,游哨满涞易,犹躭躭谋掠真保也。”[6]《王忠端公文集》云:“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等,时间皆为袁崇焕死后,但是袁崇焕督师期间,关宁军已经拥有较强的骑兵部队。在己巳之变发生时,毕自严在《度支奏议》里转述袁崇焕奏表云:“东来者俱选锋,大马食料颇多”足以证明袁崇焕统帅的援军皆为骑,张贷在《石匮书后集》里说:“崇焕与祖大寿率蒙古壮丁万余骑,进援蓟镇”[7]主要为蒙古骑兵,以降人为主,其人数大概有一万人左右,在己巳之变中,袁崇焕第一时间出动了约九千人。此时的关宁军已经从孙承宗时代的车营为主力,逐渐发展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强大骑兵。在己巳之变中给后金以重创的,也是这支“关宁铁骑”。在大凌河之战之时,皇太极声称:“明人善射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也。山海关以内,兵之强弱,我所素悉,以我思之,天若以此城畀我,则山海关即可得,天若不与,则不能得山海关矣”[8],下定决定要招降之,由此可见在袁崇焕领导下关宁铁骑的战斗力。
[1]《崇祯长编》卷二五崇祯二年八月
[2] 同上
[3]《崇祯长编》卷十六,崇祯元年十二月甲辰。
[4]《崇祯长编》卷十二,崇祯元年八月丙辰。
[5]《崇祯长编》卷二十一,崇祯二年闰四月壬午。
[6]《柴庵疏集》
[7]《石匮书后集》卷十一。
[8]《东华录》
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马骡二万二千八百四十七匹;钱粮自八月初六到任日为始,截算欠饷七十四万二千五百三十两,今又三月,该银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两。收过七十四万九千一百二十三两,尚欠五十三万余两。[1]
崇祯元年十二月,经过查核,袁崇焕核定“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相比之前的数目,关外裁撤减少七千余名,关内裁一万余名。核定东江饷银之后,袁崇焕将四镇总共兵马钱粮数目通报朝廷:“实用之于辽者,合四镇官兵共计一十五万三千一百八十二员名,马八万一千六百零三匹。[2],崇祯元年十二月,袁崇焕提请明廷更定营制:
辽东,战冲也,骑地也,故设骑兵,而中、前、后、左、右五部,每部三营,三营之中,以一参将领二游击,步、车、舟各三营,亦各以一参将,领二游击,军中招降散叛为大,辽东往时有降丁营,为战最力,立两营如汉都护典属国之意,曰平彝左营,平彝右营,各设游击一员,又立招练一营,以待各营兵缺发补,名曰招练营。[3]
从上述营制变革的结果可见,袁崇焕加强了关宁军中骑兵的地位,五部各增三营,一共十五营,并且为了招揽少数民族军士增设平夷左右两营(彝当为夷字,避清朝讳而改之)。
此时关宁军将领也有变动。袁崇焕认为:“以地言之,关内总兵应挂平远将军印,辖山、石二路与前屯一卫,而以燕、建二路还蓟镇,则内肘不掣,以前屯一卫属之,则关内外不分,两见外援而内愈坚,关外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辖宁远一卫及锦州,从此而渐复渐远,皆其所辖也”[4]。从这里可见,从此时开始,袁崇焕更加重视,锦州,将锦州与宁远合并为一镇,此布置更加适应了恢复辽东的战略目标,更适合进攻而不是防御,可以认为,袁崇焕领导关宁军的时期,关宁军的战略布置更加适合进攻而非防御。崇祯二年闰四月,明廷再一次提升关宁军的一部分将领军衔如下:
祖大寿加一级,何可纲升署都督同知,刘思升署都督佥事,金国奇、张洪谟各升副总兵,孙继武、刘应选、曹恭诚、黄龙、谢尚政、贾得胜、汪子净各升参将,刘天禄、祖可法、陈唯、韩大勋、罗景荣、孟道、祖大乐、王惟政、孙宁远、裴国珍、张存仁、赵凤鸣、杨邦泽各升游击,祖泽润、祖泽洪、桑昂儿介、刘应国、何奉国、吴襄各升都司佥书,以上各赏银十二两。邓长春、杨汝梅、李正英、刁儿计、那木气、他卜能、刘毓英、佟守道、祖邦林、江守礼、哈灰、赵力、势超兔、祖可观、刘良臣、胡弘先、祖克勇、李云、丁可信、于奈代各升守备,李勋授千总,冯京、祖邦武、李士元各授把总,王廷栋咨吏部优选。[5]
在这个名单中,在袁崇焕的整顿下,关宁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袁崇同孙承宗有所不同,他力主发展骑兵,后世所谓“关宁铁骑”。然而,在袁崇焕生前的史料中并未发现“关宁铁骑”之称。记载“关宁铁骑”的史料有吴甡《柴庵疏稿》:“今关宁铁骑、宣云健丁,渐次云集矣。而贼营屯良涿,游哨满涞易,犹躭躭谋掠真保也。”[6]《王忠端公文集》云:“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等,时间皆为袁崇焕死后,但是袁崇焕督师期间,关宁军已经拥有较强的骑兵部队。在己巳之变发生时,毕自严在《度支奏议》里转述袁崇焕奏表云:“东来者俱选锋,大马食料颇多”足以证明袁崇焕统帅的援军皆为骑,张贷在《石匮书后集》里说:“崇焕与祖大寿率蒙古壮丁万余骑,进援蓟镇”[7]主要为蒙古骑兵,以降人为主,其人数大概有一万人左右,在己巳之变中,袁崇焕第一时间出动了约九千人。此时的关宁军已经从孙承宗时代的车营为主力,逐渐发展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强大骑兵。在己巳之变中给后金以重创的,也是这支“关宁铁骑”。在大凌河之战之时,皇太极声称:“明人善射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也。山海关以内,兵之强弱,我所素悉,以我思之,天若以此城畀我,则山海关即可得,天若不与,则不能得山海关矣”[8],下定决定要招降之,由此可见在袁崇焕领导下关宁铁骑的战斗力。
[1]《崇祯长编》卷二五崇祯二年八月
[2] 同上
[3]《崇祯长编》卷十六,崇祯元年十二月甲辰。
[4]《崇祯长编》卷十二,崇祯元年八月丙辰。
[5]《崇祯长编》卷二十一,崇祯二年闰四月壬午。
[6]《柴庵疏集》
[7]《石匮书后集》卷十一。
[8]《东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