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法中的判例是指经过特殊程序认定,具有普遍构束力的司法判决。春秋战国以前,中国的法律以判例为主要存在形式。春秋战国以后,形成了以法典为主,判例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法律体系并长期保持。法典化时代的判例立足于法典,发挥了对法典在立法范围扩展、立法技术补充、规则效力强化等方面的功能。在判例创制规则和复现规则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始终坚持复现为主的原则,在维护法律形式内部稳定结构的同时,维护规则供应的相对稳定。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 判例 创制规则 复现规则
中国传统法指清末以前的中国法,它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迁。春秋战国以前,法律形式为典型判例的汇编。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典的公布,中国法律进入了法典化时代。至唐朝,“一准乎礼”的《唐律》的制定和颁行,标志着法典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与之相适应,判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挥了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国传统法中的判例,是指经过特殊程序认定,具有普遍拘束力的司法判决。有学者指出,“人类文化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民族和种族都有尊重甚至迷恋本民族传统的倾向。……同时,各民族有尊重和崇拜权威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在法律上,则表现为司法者在处理案件时参照先前的司法判决;下级法院往往遵循上级法院的判决。如果把这种做法称作判例法,那么,可以说各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判例法。”〔1〕春秋战国以前判例的功能,囿于史料的限制,只能从宏观上考察其概况。法典化时代,个案判决不构成先例,某些案件的判决在经过了特定的程序之后,才能产生普遍的拘束力。〔2〕
一、中国传统法中的判例及其存在形式
(一)战国以前的判例
战国以前的中国法,以判例法抑或习惯法的形式存在又由于对当时审判组织发达和诉讼活动规范化的不同认识及材料的缺乏,学界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3〕从已经出土的简帛资料和青铜器铭文看,战国以前的法律形式确实表现为判例法。《奏擜书》是疑难案例汇编,共收集有春秋至西汉时期的22起“议罪”案例。《奏擜书》记载的东周时期“治食不谨”案(第19号案例),详细描述了司法官调查、取证、分析、推理的过程,由此案不难推断,当时司法程序和法律推理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4〕
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时期判例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判决的结果,而且详细地描述和说明判决的过程,判例的记录纯粹属于私人性质的活动。判例侧重于案件情节的描述,这些判例的观念与英国早期的情形没有多大的差异。〔5〕从《奏擜书》第21号案例看,〔6〕无论廷尉勃等人还是申徭所进行的法律推理,采取的均是从个案到个案的“例推法”形式。〔7〕这样的推理方法,即荀子所谓“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8〕
春秋战国以前,判例在审判实践中运用的情况,可以通过《左传》的有关记载概见其貌。当时已经十分注重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重视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重大社会矛盾。通过判例强化已有规则的效力,通过对规则的解释,满足具体案件裁判的需要。 《左传》昭公二年子产审理大夫公孙黑“作乱”案。子产成功追诉公孙黑罪行的事实说明,在重大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司法审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司法审判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司法程序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判例表明,司法审判中实行指控与辩解制度,指控的内容,包括犯罪事实和罪名两个方面。嫌疑人不仅对被指控的事实和罪名可以进行辩解,对刑罚及其执行也可以发表意见。子产对公孙黑辩解理由的反驳表明,司法官有义务回应嫌疑人所提出的辩解。从判例内容看,贵族享有法律上的特权,触犯刑律被判处死刑时,一般选择自缢执行方式。否则,司寇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 判例 创制规则 复现规则
中国传统法指清末以前的中国法,它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迁。春秋战国以前,法律形式为典型判例的汇编。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典的公布,中国法律进入了法典化时代。至唐朝,“一准乎礼”的《唐律》的制定和颁行,标志着法典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与之相适应,判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挥了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国传统法中的判例,是指经过特殊程序认定,具有普遍拘束力的司法判决。有学者指出,“人类文化和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民族和种族都有尊重甚至迷恋本民族传统的倾向。……同时,各民族有尊重和崇拜权威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在法律上,则表现为司法者在处理案件时参照先前的司法判决;下级法院往往遵循上级法院的判决。如果把这种做法称作判例法,那么,可以说各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判例法。”〔1〕春秋战国以前判例的功能,囿于史料的限制,只能从宏观上考察其概况。法典化时代,个案判决不构成先例,某些案件的判决在经过了特定的程序之后,才能产生普遍的拘束力。〔2〕
一、中国传统法中的判例及其存在形式
(一)战国以前的判例
战国以前的中国法,以判例法抑或习惯法的形式存在又由于对当时审判组织发达和诉讼活动规范化的不同认识及材料的缺乏,学界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3〕从已经出土的简帛资料和青铜器铭文看,战国以前的法律形式确实表现为判例法。《奏擜书》是疑难案例汇编,共收集有春秋至西汉时期的22起“议罪”案例。《奏擜书》记载的东周时期“治食不谨”案(第19号案例),详细描述了司法官调查、取证、分析、推理的过程,由此案不难推断,当时司法程序和法律推理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4〕
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时期判例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判决的结果,而且详细地描述和说明判决的过程,判例的记录纯粹属于私人性质的活动。判例侧重于案件情节的描述,这些判例的观念与英国早期的情形没有多大的差异。〔5〕从《奏擜书》第21号案例看,〔6〕无论廷尉勃等人还是申徭所进行的法律推理,采取的均是从个案到个案的“例推法”形式。〔7〕这样的推理方法,即荀子所谓“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8〕
春秋战国以前,判例在审判实践中运用的情况,可以通过《左传》的有关记载概见其貌。当时已经十分注重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重视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重大社会矛盾。通过判例强化已有规则的效力,通过对规则的解释,满足具体案件裁判的需要。 《左传》昭公二年子产审理大夫公孙黑“作乱”案。子产成功追诉公孙黑罪行的事实说明,在重大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司法审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司法审判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司法程序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判例表明,司法审判中实行指控与辩解制度,指控的内容,包括犯罪事实和罪名两个方面。嫌疑人不仅对被指控的事实和罪名可以进行辩解,对刑罚及其执行也可以发表意见。子产对公孙黑辩解理由的反驳表明,司法官有义务回应嫌疑人所提出的辩解。从判例内容看,贵族享有法律上的特权,触犯刑律被判处死刑时,一般选择自缢执行方式。否则,司寇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