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吧 关注:248贴子:484
  • 62回复贴,共1

“象数”辨之续篇——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象数”辨之续篇——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从拙作《“象数”辨——重读《左传·僖公十五年》》中可以确定两汉以后流行的“象数”含义与两汉以前《易经》中的“象数”含义已经是大相径庭了。在两汉以前的《易经》中“象”乃是“典型”的意思。那么《易经》作者为啥要将“典型的事情”在经文中发表呢?《易传》作者在《系词上》中将这个问题交代得非常清楚。


现详细翻译如下: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10-17 12:56回复
    【原文】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⒀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 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国家可要整治其动乱不安的,阴爻“--”、与阳爻“-”完成组合排列,接下来治理国家的《经》文就布置在六十四卦之中了,将阳与阴废除,就没有办法看到《易经》了,《易经》不能够看到,那么国家也许接近于灭绝了。所以典型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将有感化;转变人心作用的典型写作到易经之中是因为这些典型都是合情合理的;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因为这些典型是可以实际施行的;将列举的典型推行到天下的民众中去因为这是治理天下的政事。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


    此段《系词》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详细注解: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1-10-17 12:59
    回复
      【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10)立(11)象(12)以(13)尽(14)意(15),设(16)卦(17)以尽情(18)伪(19),系(20)辞焉以(21)尽其(22)言(23);变(24)而(25)通(26)之(27)以(28)尽利(29),鼓(30)之(31)舞(32)之以尽神(33)。”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 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1-10-17 13:51
      收起回复
        【原文】乾坤(1)其(2)易(3)之(4)缊(5)邪(6)。乾坤(7)成列,而(8)易(3)立(9)乎其(10)中矣。乾坤(7)毁(11),则无以(12)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1)或(13)几乎(14)息(15)矣。是故形(16)而(17)上(18)者谓(19)之(20)道(21),形而下(22)者谓之器(23)。化(24)而裁(25)之谓之变(26),推(27)而行(28)之谓之通(29),举(30)而错(31)之(32)天下之民谓之事业(33)。
        【译文】国家可要整治其动乱不安,阴爻“--”、与阳爻“-”完成组合排列,接下来治理国家的《经》文就布置在六十四卦之中了,将阳与阴废除,就没有办法看到《易经》了,《易经》不能够看到,那么国家也许接近于灭绝了。所以典型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将有感化;转变人心作用的典型写作到易经之中是因为这些典型都是合情合理的;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因为这些典型是可以实际施行的;将列举的典型推行到天下的民众中去因为这是治理天下的政事。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1-12-20 15:23
        收起回复
          (19)“谓”通“为”。因为。《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IP属地:辽宁7楼2022-08-30 10:21
          回复
            (20)“”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2-12-05 10:47
            回复
              (21)“道”后作“导”。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2-12-12 09:23
              回复
                (22)“”发表,宣告。《战国策·齐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3-01-04 10:52
                回复
                  (23)“器”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IP属地:辽宁11楼2023-02-14 13:12
                  回复
                    (24)“化”感化;转变人心。《公羊传·桓公六年》:“正月实来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IP属地:辽宁13楼2023-03-09 09:49
                    回复
                      (25)“裁”写作。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3-03-17 10:09
                      回复
                        (26)“变”《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24-04-03 0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