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同为东亚国家,同为中华文化圈,为何日本明治维新短时间成功,而晚清的君主立宪却最终失败呢?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时间拉回1840,中英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大门。少有人知道,这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日本敏锐地认识到,西洋列强是依靠坚船利炮,从海上进攻的。
1842年,魏源受林则徐之托,写出了开眼看世界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但是受到了举国上下的抨击。随后,《海国图志》被禁二十余年。
1851年,《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数量只有极少的几本,也受到了被禁的命运。1853年,美国舰队“叩关”,日本被迫开国,急切需要了解世界。此书解禁,风靡一时,幕府要求各级官员熟读,到1856年各种版本达到23种,成为幕末时代最重要的启蒙读物。
面对西方列强,是“锁国攘夷”还是“开国攘夷”?日本最终选择了后者,这简直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翻版。开国攘夷的代表人物佐久间象山,阅读《海国图志》后写了大量读书笔记,开设了象山书院,将该书列为重点读物,培养了吉田松阴等一批志士。
吉田松阴后来主持“松下村塾”,培养了大批倒幕维新的风云人物——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等等。这些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受到《海国图志》的精神洗礼。“松下村塾”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的胎动之地”。
原产于中国的《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受到的不同待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两国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
中国在几千年来,一直以地处世界之中的天朝上国自居,制度、文化等长期领先并辐射东亚,与周边国家形成了朝贡体系。日本在大唐时代打输了白江口之战后,便派大批人渡海而来,全方位地学习中华制度文化,从文字到饮食、服饰、建筑,中华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别人的学习对象,突然之间要打破华夷秩序,甚至向“夷狄”学习,这是一种摧毁世界观的巨大冲击,接受起来殊为不易。
以外交礼仪为例。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两次遣使来华,都因觐见礼仪发生激烈冲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缔约谈判中,清廷对割地赔款的条约照单全收,却对英法代表提出向皇帝亲递国书的要求严词拒绝,称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几经武力威胁,清廷不得不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行拜见他国国主同样之礼。
可是,清政府并不准备履行礼仪的条款。因为咸丰驾崩,同治继位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西方使节觐见皇帝递交国书一事,便拖到了1873年同治帝亲政之时。当西方使节再次提出觐见要求,双方为礼仪开始了为期四月的激烈争论。综合内外国情考虑后,清廷终于同意外国公使行西洋鞠躬礼,但是鞠躬次数加到了五次。
1873年6月14日,各国使节按中国要求,觐见同治皇帝行了五鞠躬之礼,而日本使节只行了三揖之礼。此前,清廷会见日本使臣,提出中日为同文之国,可否行中国跪礼,被日本使臣严词拒绝。此时的日本,已经开始了明治维新,国力渐增,以西式国家自居。
这次半小时的觐见,离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隔了整整八十年。中国终于从“夷”之变,由“天下共主”成为万国一员,与国际接轨。
日本的转型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令世人咂舌。他们就像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时代一样——挨打了,就马上向对手学习。上一次是学习中华文化,这一次是全盘西化。对于资源匮乏、危机感强的日本,全方位学习转型,这不是第一次了。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时间拉回1840,中英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大门。少有人知道,这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日本敏锐地认识到,西洋列强是依靠坚船利炮,从海上进攻的。
1842年,魏源受林则徐之托,写出了开眼看世界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但是受到了举国上下的抨击。随后,《海国图志》被禁二十余年。
1851年,《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数量只有极少的几本,也受到了被禁的命运。1853年,美国舰队“叩关”,日本被迫开国,急切需要了解世界。此书解禁,风靡一时,幕府要求各级官员熟读,到1856年各种版本达到23种,成为幕末时代最重要的启蒙读物。
面对西方列强,是“锁国攘夷”还是“开国攘夷”?日本最终选择了后者,这简直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翻版。开国攘夷的代表人物佐久间象山,阅读《海国图志》后写了大量读书笔记,开设了象山书院,将该书列为重点读物,培养了吉田松阴等一批志士。
吉田松阴后来主持“松下村塾”,培养了大批倒幕维新的风云人物——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等等。这些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受到《海国图志》的精神洗礼。“松下村塾”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的胎动之地”。
原产于中国的《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受到的不同待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两国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
中国在几千年来,一直以地处世界之中的天朝上国自居,制度、文化等长期领先并辐射东亚,与周边国家形成了朝贡体系。日本在大唐时代打输了白江口之战后,便派大批人渡海而来,全方位地学习中华制度文化,从文字到饮食、服饰、建筑,中华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别人的学习对象,突然之间要打破华夷秩序,甚至向“夷狄”学习,这是一种摧毁世界观的巨大冲击,接受起来殊为不易。
以外交礼仪为例。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两次遣使来华,都因觐见礼仪发生激烈冲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缔约谈判中,清廷对割地赔款的条约照单全收,却对英法代表提出向皇帝亲递国书的要求严词拒绝,称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几经武力威胁,清廷不得不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行拜见他国国主同样之礼。
可是,清政府并不准备履行礼仪的条款。因为咸丰驾崩,同治继位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西方使节觐见皇帝递交国书一事,便拖到了1873年同治帝亲政之时。当西方使节再次提出觐见要求,双方为礼仪开始了为期四月的激烈争论。综合内外国情考虑后,清廷终于同意外国公使行西洋鞠躬礼,但是鞠躬次数加到了五次。
1873年6月14日,各国使节按中国要求,觐见同治皇帝行了五鞠躬之礼,而日本使节只行了三揖之礼。此前,清廷会见日本使臣,提出中日为同文之国,可否行中国跪礼,被日本使臣严词拒绝。此时的日本,已经开始了明治维新,国力渐增,以西式国家自居。
这次半小时的觐见,离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隔了整整八十年。中国终于从“夷”之变,由“天下共主”成为万国一员,与国际接轨。
日本的转型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令世人咂舌。他们就像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时代一样——挨打了,就马上向对手学习。上一次是学习中华文化,这一次是全盘西化。对于资源匮乏、危机感强的日本,全方位学习转型,这不是第一次了。